如何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是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始終的一個重大課題。溫家寶總理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提出“松緊適度”的方針,是對正確處理三者關系的精辟概括。
松緊適度,就是要使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相適應,在深化改革中加快發展,維護穩定。回顧歷史,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之一,就是高度重視并正確處理發展、改革與穩定的關系。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們積累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的成功經驗。比如,國企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不堅決推進改革,國有企業就難有出路。但這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基于此,我們實行了鼓勵兼并、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的方針,同時切實做好再就業工作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隨著改革向更深層次推進,人們的利益變動較大,各種矛盾可能更加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統籌兼顧、精心謀劃,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具有更加主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是目標,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發展,無論是改革的深化,還是社會的穩定,都離不開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在發展速度的選擇上,既要保持較快的增長,又切忌急躁冒進,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大的波動。發展要有新思路。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改革是動力,只有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開辟道路,為維護社會穩定創造新的體制條件。但改革的深化必須充分考慮到社會的承受能力,從實際出發,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循序漸進。在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國家財政、企業和群眾的承受能力,把握出臺的時機、節奏和力度,并根據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加以調整和完善。重大改革措施堅持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開。
穩定是前提,發展和改革需要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一切事情都無從談起。一方面,我們要“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妥善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必須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加快推進各項改革,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把握“松緊適度”的原則,關鍵在于把握好“度”。在發展和改革的規劃與部署上,不僅要考慮需要,還要考慮可能;不僅要考慮長遠目標,還要考慮到短期效應。要把不斷改善人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始終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努力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人民群眾煥發的熱情成為改革和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進一步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本系列評論均為經濟日報評論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