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朱少平日前就政府機構改革的精神實質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
從1982年以來,我國經歷的幾次機構改革,每次都對經濟有很大的推進。我的評價是,這次根據十六大《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基本精神,在現有基礎上進行的政府機構改革,可以說是我們最徹底的、最好的改革。
實際上國家政府職能有兩個:一是社會管理,二是資產管理,在我國的政府職能中,由于過去片面強調發展公有制經濟,政府及其部門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國有資產與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上,從而使其社會管理職能落在了從屬地位。
之所以說這次改革最徹底最深刻,是因為這次體制改革,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表現為行政,同時對經濟的管理體現為對資產的綜合管理。國家決定設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將過去分散在各部門的職能分離出來,從整體上和根本上改變了改革的觀念思路:政府營造環境,而非經營者。而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從企業管理轉向資產管理,這是一個很深刻的轉變。不再著眼于企業管理,使政府強化了社會管理職能,真正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邁進了一大步。
回顧歷次的機構改革,總的來說,政府機關的多次改革撤并設立,雖然意味著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職能縮小,但不管是直接經營還是間接管理,都沒有徹底擺脫政府的企業管理職能,只不過是多一點少一點,基本是圍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行。改來改去,改的都是國家與企業關系,政府怎樣調控、指導企業。但此次的改革方案,按照十六大報告精神,在總結我國歷次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曾經由多個部門分別擁有的國有資產(企業)管理職能,被剝離后系統集中交給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原有職能部門不再管理資產,而成為徹底的政府機構,可以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營造經營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打擊經濟犯罪、保護經濟發展。
朱少平說:這次在十六大報告指導下的機構改革,在指導思想上有了根本的改變:政府的經濟職能以資產管理為中心實現調節而非控制,從管理企業為主轉變為管理資產,從管理資產角度出發來處理資產管理與企業經營之間的關系。
朱少平說:新的改革思路從根本上倡導、實踐、促進了兩個原則:
1、政資分開。要把國有資產集中起來統一到國資委,“資”的職能與“政”分開。國有資產管理功能分離后,國有資產的經營和使用機構應完全獨立于政府,由國資委委托過去和以后將要設立的國有資產經營機構包括國有投資公司、大型企業集團、國有控股公司、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等獨立運作,與政府部門,如計劃、財政、貿易等部門不再具有直接聯系,而新設立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則專門負責國有資產的管理,不具有社會管理職能,更不能干預其他所有制經濟組織的活動。
2、政企分開。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表現為行政,對經濟的管理則體現為對資產的綜合管理。各職能部門不再有人財物產供銷的直接管轄權,只能通過政策引導、規范約束來促進企業發展,而不能再直接干預。現在政府的兩大職能應是:社會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按照新的改革方案,改革發展、財政、貿易部門都要退出企業經營,而其行使的“政”的職能要面向全社會,包括營造經濟環境,指導經濟政策、包括產業政策,這些部門制定的各種政策、法律、規則等對任何企業和投資組織都是平等、公開、公正和一視同仁的。都要覆蓋全社會,要輻射到全社會。政府職能部門重大政策、規范環境,考慮的是全體經濟主體的利益,為他們服務。
政企政資的分開,為從根本上確立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條件。
對于這種集中化的管理方式與鼓勵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是否方向一致,朱少平說:這兩種關系,應該說都是單純的經濟關系。由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與國有資產資源分離,不再具備直接干預企業的手段,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只集中了國有資產的綜合管理權,負責總量與綜合性管理,具體的經營使用國有資產,分別由不同的兩類機構承擔,同時,國資委不具備影響其他經濟主體活動的職能和權限,實際上進一步放開了企業的自主權,對市場經濟的確立具有極大的推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