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長宋養琰在中國經濟時報載文說,當前,我國經濟的大好形勢應當充分肯定。但也必須理性思索在大好形勢背后,是否還藏有一定的隱患?在我看來,這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很值得我們認真注意和重視。理由有三:
第一,客觀地說,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能長盛不衰,永遠保持高速度。恐怕中國也不能例外。經濟生活中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很難用中國現在的速度來看未來。中國今天的速度,只不過是重復在歷史上曾在許多國家多次發生過的一些社會現象,如二戰后20世紀50年代~80年代的日本速度,20世紀60年代~9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速度,都在10%上下,當時世人稱之為“東亞奇跡”。可是后來不是都因為發生預料不到的金融危機而大幅度下滑嗎?事過幾年之后,元氣尚未恢復。俗話說:前車之鑒,不可不察。
第二,根據國內外大量的歷史經驗,經濟下滑甚至經濟危機,大都是在經濟極為繁榮時期突然爆發的。事物的發展通常是好和壞相伴而行的,我們不能光看好的一面。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目前,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潛在的風險也在快速增長,諸如,三農問題,大量失業和待業問題,國企改革問題,金融問題,兩極分化問題,政治腐敗問題等。現在又有人口出狂言,多少年趕超日本,又多少年趕超美國,似乎有一點當年趕英超美的架勢。我贊成成思危文章的觀點:中國人要慎言“趕超”。任何時候和任何東西,膨脹到一定程度都會破裂的。必須看到,目前我國還很窮,按官方規定600元以下為貧困線來計算,我國還有2000多萬人沒有脫貧。如果按聯合國的標準,貧困線是每人每天一美元來計算,我國未脫貧的人口更多。
第三,目前,我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犧牲未來的速度取得的。為何這樣講,因為我們經濟之所以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國家基礎建設投資特別靠建房投資來拉動的,而這些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公債。現在滾動性發公債、賣公債,經濟得到喜人的發展;人們想過沒有,當將來滾動性地買回公債時,經濟將受到怎樣影響呢?我們決不能只求今天活得痛快,就不管明天洪水漫天!我算了一下,目前居民儲蓄約8.5萬億人民幣;外匯儲蓄約900多億美元,相當7200萬億人民幣;已發售未到期的國債累計據說有大約一萬億人民幣;還有外債近2000億美元,相當1600多萬億人民幣。由此看來,我國各種債務加總大約有12.3萬億人民幣。相當今年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1.2倍。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負重。過去人們曾一度把居民儲蓄看成“籠中虎”!千萬不要以為,“籠中虎”永遠不會“出籠”,弄得不好,“出籠”的危險還是存在的,我們對此要有足夠的估計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