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市書畫院院長葉森槐是活躍在中國畫壇上的實力派畫家,繪畫、書法、金石皆擅,尤工國畫,其山水畫入選第七、八屆全國美展和首屆全國山水畫展等,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和海內外多家藝術團體及名人紀念館收藏。
然而,近年葉森槐又精研花鳥畫,并以其專題花鳥畫展,為畫壇矚目。
中國花鳥畫自五代徐熙、黃筌各領風騷,元、明、清各代名家輩出,可以說已高度成熟。葉森槐對前人花鳥畫的成就早有深刻認識,但他認為,認識過去并不就能開創未來,所謂“閱盡他室,終非己分”,他決心在此基礎上找出一條有新意的表達自身獨特感受之路。
創新在于意境的營造,筆墨的運用,尤其在于開拓地域特色的新題材。長期生活在濃郁古徽州文化氛圍中的葉森槐,受新安畫派熏陶和兄輩的啟迪,不滿足于只畫家鄉山水和徽派民居,要探索著用富有情感的花鳥畫來謳歌自然和生命。他近期創作的‘窗格青花’系列,就是一次表達自身獨特感受的嘗試。
“窗格”是徽州古建筑木雕的一大特色;“青花”瓷則是與黃山毗鄰的瓷都——景德鎮的特產。畫家把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窗格”、“青花”與花卉進行巧妙的組合,使三者自然地融為一體,追求的是一種質樸自然、明快清新的情趣,令觀者從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透過《南國風》、《嬰戲》、《窗前花影》等作品,我們不僅看到了古徽州的窗格,我們也看到了泱泱華夏文明之窗。畫家在以精微的筆法,淡雅的著色表現花卉的同時,還在每一件青花瓷瓶(壺、杯)上細致地描繪了各式古色古香的圖案,或栩栩如生的人和動物。這些畫中之畫工寫兼備,充分體現了畫家扎實的筆墨功力和審美意趣,令人賞心悅目,倍感清新。

森槐之畫所以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于他能深刻觀察對象,善于抓住現實生活中景物最富有特徵的神態和變化。如《秋興》一畫,瓷瓶中的一叢野菊,本不為人注目,經他巧妙構思,在盛菊的花瓶上描繪了一幅生動的采菊東籬景,畫中題上篆書“悠然見南山”詩句和行書款,在背景窗格里還蓋上多方或方或圓的印章。這種詩、書、畫、印和諧統一的畫面,給人以詩一般的境界。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粹,還在于講究用筆和用墨之道。從森槐的花鳥畫中,可以領悟到其扎實的書法藝術功底。他善以書法入畫,用筆使轉靈活,線條勁挺流暢,富有靈氣。并往往在畫中題上詩詞名句,或篆或行,書法與畫融為一體,從中體現出畫家對書畫同源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觀者從中領悟到中國書畫的神韻,也能看出畫家對書畫更高境界的追求。
葉森槐出生于安徽歙縣的一個書香之家,一九六七年畢業于師大美術系,加之倍受黃山、新安畫派之影響,具有多方面藝術素養,早年曾選注出版《杜荀鶴詩選》。進入不惑之年后,畫名漸著,先后在新加坡、日本京都、美國舊金山、圣地安卓和國內一些大中城市舉辦個人畫展。如今,年過花甲的葉森槐精力充沛,更重藝事。雖已是中國美協會員和國家一級美術師,仍步履匆匆,赴俄羅斯、越南、馬來西亞及國內各地寫生、采風,熱心書畫界社會活動。今年初又赴美國紐約參加《中美十四家“黃山緣”書畫作品聯展》,為黃山廣結天下緣、藝術緣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正如美術評論家謝春彥所評,近時森槐之畫更自然,更整體,色彩也日趨平和明亮,不重復別人,不重復前人,出徽派古意于清新之中,在漸變中建構了成熟的個人風格。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回歸大自然的強烈愿望,人類對花鳥所寄予的情思和愛戀,花鳥畫也為更多的人所鐘愛。祝愿森槐創作更多的既有深厚傳統功力,又具強烈時代氣息的花鳥畫作品來。
葉森槐
●1942年生于安徽歙縣,1967年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美術系。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黃賓虹研究會會員,安徽美術家協會理事,黃山市美術家協會榮譽主席,黃山市書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作品入選第七、第八屆全國美展,第二、第四屆全國體育美展,建黨七十周年全國美展,首屆全國山水畫展。獲首屆全國風俗畫大展二等獎,“中國的四季”畫展優秀獎。
●作品為北京毛主席紀念堂、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黃賓虹故居紀念館、胡適故居紀念館、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等機構及海內外一些藝術團體收藏。
●曾先后在新加坡(1989、1992)、日本京都(1994)、上海(1995)、美國舊金山和圣利安卓(1996)、廣州(1996)、臺灣臺北和新竹(1997)、廣東佛山和南海(1998、2000、2001)、安徽黃山(1996、2001)舉辦個人畫展。
●曾先后赴俄羅斯、越南、馬來西亞寫生、采風和藝術交流。
●獲中國文聯“'99中國百杰畫家”稱號。
●作品入選大型畫冊多種,出版有《葉森槐中國畫作品集》(1992·安徽),《葉森槐畫集》(1997·嶺南),《和風一葉森槐畫集》(2001·香港),選注出版《杜荀鶴詩選》(1988·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