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張鐵峰辦了一次展覽,當時也開了一個研討會,會上郎紹君提出“素人畫”的概念,指的是農民沒上過學,甚至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他的畫呢,很有味道。我覺得李秉正的修養比張鐵峰高,叫“素人畫”我覺得就不合適了。我認為把素人畫和文人畫結合起來叫“素文人畫”更合適他。現在有“新文人畫”,一些年青的畫家用傳統的語言表達對社會的一些看法,對現實的一些調侃;或者些許頑主的心態,一種隱逸的心態。我覺得李秉正的畫也不是“新文人畫”,用這個衡量也不合適,用素人畫衡量也不合適,說完全是文人畫也不合適,所以我就起了這個名。
“素文人畫”有幾個涵義。一是作者這個人呢,確實是農民的身份,但是畫的品格又確實可以稱之為“文人畫”,有很深的文化修養。我覺得他看過很多書中國傳統對他的影響還是比較深的,這是一層涵義。再一個涵義,他是農民,他的畫不能稱作完全意義上的文人畫。正如張士增先生在前言里寫到的,他的畫沒有功利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或是為了炒名氣,不是為了去大吃大喝。他很“素”,沒有商業社會污染的那么一種心態,素有“純”的意思。他在勞動之余,就有一種表現胸中山水丘壑那么一種欲望。所以他的畫看不出多少商品氣息、庸俗氣息、媚俗氣息。從這個角度看,他既有文人的特點,又是素人的特點,素文都有,所以叫“素文人畫”。第三個涵義就是他很強調自己文的特點。我發現,盡管他只讀了函授,但看了很多書。他從“四王”入手,看他的扇面畫,傳統語言非常到家,筆墨、皴法、描法都很到位,但又不是摹仿的痕跡,能化成自己的語言,這是很難得的。他吸取了中國傳統的詞匯、語法、語言,說的是自己的話而不是重復“四王”的畫。他能學而化,化成自己的營養,是很難得的。我覺得他的狀態很年輕,畫的就象邵大箴先生說的“充滿了年輕人那么一種生機”。我特別欣賞他那幅《嶂影上眉端》,我覺著這幅畫里既有中國傳統的功力,又吸收了西方印象派、抽象派的東西。對影的空靈和山的感受很到位,表現得很自然,我認為是這次畫展的精品。最近吳冠中先生畫了一幅藤蘿上粉墻的畫,墻上有淡淡的藤蘿,形式感很強,但是他覺得還空靈不起來,就又畫了一個藤蘿的影投在粉墻上,非常淡,似有若無,他自我感覺很好。我覺得這幅畫也有這個意思,既有影子的空靈,又有山的肌理,又有色彩的渾厚感。李秉正不僅吸收了中國傳統文人的語言而且善于吸收現代西方流派的語言,融合的很自然。這就是說,他的眼光不光很“素”,還很“文”,他的“文”,還不光限于傳統的“文”,他還吸收當代洋文人的營養,路子走的很寬。他的畫能夠達到這樣一個高度,確實讓我感到驚訝。北京的一些專業畫家,就象劉龍庭說的,缺乏藝術感受,缺乏靈氣,光有功力,結果磨了幾十年之后,作品沒有靈氣。李秉正很珍視他的靈氣,以靈氣把中國傳統的語言和西文現代語言融化成自己的語言。他是以靈氣為統帥,而不是以功力為統帥,他很有發展前途。盡管功力有點不足那也沒關系,可以慢慢補上去,如果丟了靈氣,光在功力上下功夫,那路就越走越死,越走越僵,就沒有前途了,所以他還很有發展前途的。
李秉正 又名李磐,字持方,自號任嗔僧,畫室名曰:瞻泰山房、太行山房。農歷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湖北省武漢市漢口鎮長堤街,祖籍河北省晉州市胡士莊村。李秉正自三十歲業余從事山水畫、書法、詩詞的創作。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畫系畢業。現為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山水畫研究會會員,晉州市美協副主席。李秉正甚愛北方山水,曾十上岱宗寫生。傳統師法宋人、元人,對清四僧之一的髡殘情有獨鐘。受河北山水畫家吳守明長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