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嚴重性已使其對外公布的會計報表的公信力受到嚴重質疑。雖然證監會加大了監管懲罰的力度,但公司粉飾報表的手段則呈現出更加多樣、更加隱蔽的特點。注冊會計師辨清會計報表粉飾的手段,實施正確的審計策略,還報表以“真實面目”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粉飾報表的動因分析
1.對管理者的獎懲制度是其粉飾報表的第一誘因。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中,隨著制度變革的深入,獎懲制度時常相伴,它對管理者做出經營業績產生了很大激勵,也是管理者粉飾報表的重大誘因。對管理者既有獲獎分紅和晉升之誘,也有受懲解聘;既有募股、配股、增資發行成功之喜,也有因經營慘淡而被ST、摘牌趕出股市或被收購兼并之悲;此外還有規避政府管制、逃稅、避稅和股價走勢之慮。作為人力資本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經營業績也常被作為職業經理人標明身價的砝碼。以上這些誘因相互驅動,管理者采用各種手段粉飾報表的現象就很難根除。特別是公司出現特定困難時,管理者更是不擇手段地以粉飾后的報表示人。
2.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也為管理者粉飾報表提供了一定的外部環境。盡管我國企業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未根本解決企業產權問題,“一股獨大”、“一言堂”現象還較為普遍。產權不明,責利不可能分清,必將導致監管不嚴,執行走樣。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與獨立董事之間關系還模糊不清,這勢必導致不能充分發揮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監督作用。再加上幾者之間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監督的效果可想而知。
3.企業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本身的局限性為管理者提供了許多可乘之機。盡管新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與原來的《兩則》相比有明顯的進步,在最近兩、三年里也出臺了不少補充細則,《企業會計制度》不斷完善,但其局限性仍然是值得關注的。如謹慎性原則、重要性概念的運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理解以及八大減值準備的計提,預計項目的確認與攤銷,會計政策、會計方法及會計估計的選擇,均允許公司會計人員根據具體情況和歷史經驗作出職業判斷,進行合理選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財務政策的穩健性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事實上也在不同程度上為管理者粉飾報表提供了“合規”的外衣。管理者為了逃稅、避稅之需,濫用謹慎性原則和職業判斷隱藏利潤,或是為了確保股市籌資資格而無視謹慎性原則、真實性原則調低或調高利潤,以粉飾會計報表。
4.“粉飾報表”的收益遠大于粉飾成本也是管理者粉飾報表的又一重大誘因。粉飾報表收益是指公司通過粉飾報表業績所可能謀取公司的、個人的各種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其它利益。公司通過粉飾,以圖確保股票發行或上市籌集大量資金之利;通過粉飾,獲得配股資格,以便在證券市場圈錢之益;通過粉飾,以逃脫被ST或PT之災;通過粉飾以滿足管理者自身的利益。而粉飾成本是指公司粉飾報表的物資耗費和所承擔的被查處風險。物資耗資主要指公司為“購買會計原則”而支付的額外費用。此費用的支付一般較為隱蔽,與可能得到的粉飾收益比,如九牛之一毛。被查處風險是指被有關審查機關發現而被審查的風險。作為我國“經濟警察”的會計師事務所并沒有形成一個拒絕虛假會計信息的機制,它在一定程度上還要看上市公司“內部人”的臉色吃飯,內部人可以輕易的選擇或更換會計師事務所。至于其它監管部門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很難發現和識別公司的粉飾報表行為。正因為粉飾收益遠大于粉飾成本,所以上市公司粉飾報表的舞弊行為就顯得難以根除。
二、粉飾報表的基本途徑和常用手段
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粉飾,大都采用兩種途徑。一是制造虛假業務,顯現“表面業績”。二是利用盈余管理進行盈余調節,以適應上市公司不同時期的財務目標。前者是明目張膽的違規操作,通過加大監管懲罰力度已有所收斂;后者則更具有隱蔽性。粉飾報表的手段很多,常有以下幾類:
1.制造虛假銷售或銷售業務帳外循環,以虛增或隱藏利潤。公司基于資本市場盈利預期的壓力,公司管理者常常在本期末制造銷售業務并許以無限期退貨或私下簽署售后回購協議等,在下期初再予以沖回注銷,以達調增利潤的目的。公司為私設小金庫常以不開增值稅發票,進行帳外循環等,造成報表數據不真實。
2.提前確認或延后確認收入以粉飾會計報表。在本期末通過提前開具銷售發票,增加收入;在建造合同和職務合同中,濫用完工百分比法,在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時確認收入,在仍需大量提供未來服務時確認收入或提高估計的完工百分比,以增加收入。在本期末對已實現的銷售不及時確認收入,為節稅或下期調增收入做好準備。
3.濫用謹慎性原則計提“秘密準備”,以達調節利潤、粉飾會計報表的目的?!镀髽I會計制度》第五十一條規定:“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并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逼髽I管理者利用“合理地預計”、“可能發生”等模糊概念,通過調高或調低減值準備計提率或刻意安排計提的期間和范圍以及沖回時間等手段,而無視資產本身的實際情況,具有特定目的性和傾向性地理解和運用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進行“預計”,以達調控利潤、粉飾報表的目的。
4.對費用、成本的不當確認、計量及分攤以調整報告期的成本費用,進行調節利潤、粉飾報表。如將不應資本化的借款費用于以資本化處理,研究開發費用的資本化;將廣告費用跨期分攤,開辦費和遞延資產、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期限的隨意變動;在產品和完工產品之間的成本分配,通過約當完工百分比的高估或低估加以調控;報廢的存貨不在帳面注銷、高估或低估存貨價值、不良資產(應收帳款)的長期掛帳、不及時確認負債等手段,為了不同目的調節當期的成本費用,進而調整利潤。無論通過何種手段,均是對會計數據的歪曲,都將會誤導會計數據使用者的判斷。
5.利用關聯方交易操縱利潤。如通過托管、經營等轉嫁上市公司的費用負擔;利用關聯方顯失公平的價格交易,實現利潤轉移;利用資產重組的資產、股權置換,將非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換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將經濟效益好的下屬企業廉價出售給上市公司或將上市公司的閑置資產高價出售給非上市公司,從而粉飾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利用關聯交易,實施連環銷售,操作非常損益,虛構財務成果。
6.利用新舊會計制度的交替和會計制度的局限性,進行帶有很大傾向性的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方法的轉換,從而達到粉飾報表的目的。這種選擇轉換將更加傾向于最能體現管理者特定的意圖。盡管會計制度中已有“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的明確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少上市公司利用“不得隨意變更”不等于“不得變更”的概念,增大了變更的隨意性,以謀求“政策上的會計收益”。如通過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的變更,調節折舊額;通過發出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調節成本費用;通過長期股權投的成本法與權益法的轉換,調整投資收益確認的時間;通過改變計提壞帳準備的方法,改變管理費用額度;通過改變合并會計報表的合并范圍等,調整利潤總額,粉飾會計報表。
三、相應的甄別方法
1.歷史比較分析法。對該公司最近幾年(常為5年)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比較,從總體上初步判斷是否存在粉飾報表的情況。通常情況下,各期報表數據的變化都有一定的合理范圍,并且通過分析可以對其變化做出合理解釋。如果找不到適當的解釋或者變化超乎尋常,則應提高職業謹慎,注意是否是人為操縱所致。一般說來粉飾會計報表不太可能天衣無縫,被粉飾的報表總會留下蛛絲馬跡。同時還應關注各期報表中關于會計政策、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變更的披露、會計報表合并范圍發生的變動、關聯方交易以及非經常性項目的披露等,從總體上把握是否存在管理者為了特定目的進行會計政策、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的變更。
2.剔除分析法。即剔除不良資產,剔除關聯方交易,剔除非常利潤,以考察公司主營業務業績的方法。剔除不良資產就是將開辦費、長期待攤費用、待處理資產(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凈損失以及資產減值損失(八大減值準備)等項目匯總與公司的股東權益比較,若接近或超過股東權益,則說明公司今后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一定問題,也可能是公司在以前年度為了表面上的利潤而延后確認費用、減值損失等所形成的“資產泡沫”,也可將不良資產的變動額度(幅度)與當期利潤變動額度(幅度)相比較(絕對比較和相對比效),則可發現公司當期的利潤是否存在一定“水分”;剔除關聯方交易就是將公司來自關聯方交易的收入和利潤從收入總額和利潤總額中扣除,以分析公司在多大程度上依賴關聯方交易獲取利潤,若依賴性較強則應特別關注關聯方交易的價格是否顯失公平,判斷是否存在其關聯企業大幅讓利給上市公司(也可能是隱藏利潤),以“眾星捧月”粉飾上市公司業績;剔除非常利潤就是在利潤總額中剔除其它業務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凈收入,以分析非常利潤對利潤總額的影響。此影響越大,說明公司的正常經營業務的獲利能力越差。因為非常利潤不具有經常性和穩定性,不能代表公司真正的收益能力。
3.收付實現制分析法?,F代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權責發生制對“資金流”和“物流”不是以企業實際流動為依據,而是依據一定的估計和判斷得出的結論,是一種觀念上的流動。雖然它較好地解決了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問題,可更準確地計算各期損益,但在收入、費用的確認過程中加入了主觀因素。企業有時為了粉飾經營業績提前或推遲確認收入、損失,也可為退稅而操縱應計項目的確認時間,將大量預提和待攤項目進行反向操作。而收付實現制則以實際發生現金流為準,更加實在可靠。在會計報表中可以對長期待攤費用、開辦費、待處理資產損失、應收帳款、各項減值準備等在本期的增減變動對利潤變動的影響進行分析,判斷是否存在運用對收入、費用的不當確認與計量調控本期利潤。一般而言,制造、提前確認收入,只是引起應收帳款的增加,均不引起現金的實際流入。利用收付實現制也有利于對公司的償債能力、獲利能力進行更為客觀的評價。
4.對損益中的抵減項目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主營業務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與主營業務收入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前后各期的比例變化也存在一定的合理范圍。若超出了這個合理范圍,注冊會計師應對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存貨的各項目所占比例、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的列支情況,以及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和形成過程保持高度警惕,審查公司是否存在通過會計政策、會計方法的變更來粉飾報表利潤。
(作者單位:嘉興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