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工作中,國民經濟核算是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計算、測定和描述的宏觀經濟信息系統。國民經濟核算的資料來源于會計核算、統計核算和業務核算。國民經濟核算把來自各方面的核算資料納入統一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經過多方面的反復加工、調整,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的綜合信息體系。可見,國民經濟核算離不開會計核算,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核算成為微觀經濟核算的基礎和核心。所以,企業環境會計的研究應該和綠色“GDP”出現的時間相同或稍稍置后,二者的研究背景或研究的原因是相同的。
綠色“GDP”與企業環境會計的研究背景
綠色“GDP”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經濟學家所研究,先后提出了生態需求指標、凈國內生產指標、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標、擴展的財富等計算指標,并對這些指標的核算體系進行了探討。而作為企業會計學的一個分支———環境會計,則是在綠色“GDP”之后開始進行研究的,從時間上看,稍落后于綠色“GDP”的研究,這是由于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決定的。
1、資源有限、需求無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數量在增加,社會需要的產品在增加,因而造成自然資源的數量在急劇減少,石油、森林、原煤等以及各種生物每天都在減少,且消耗額日趨增加,這就出現了一對難以解決的矛盾:自然資源有限、而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所以,這對人類的生存形成了危機。而源源不斷消耗資源的主體正是進行生產經營的企業,因而,如何促使企業合理利用資源、以免造成資源的浪費、甚至避免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就成為環境會計的主要目的之一。
2、自然環境受到的污染日益嚴重,人類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受到威脅。近幾年,我國頻繁出現由于環境日益惡化而帶來的壞現象:沙塵暴出現的次數一年比一年增多、沙漠化的土地面積逐年擴大、被污染的河流湖泊在日益增加、而森林面積日益減少、動物的物種在減少、耕種莊稼的土地質量在下降、由于受到污染而發生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在增加等等,出現的這些情況實在令人揪心,而這些都源于企業排放的大量有毒污染物而造成。所以,嚴禁企業排放超量、超標的有毒污染物也成為環境會計的主要目的之一。
綠色“GDP”與企業環境會計的研究目的
國內生產總值作為政府對國家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計量與診斷的一項重要指標,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是否進步的最重要的標準。隨著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經濟學家意識到使用GDP來表達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存在明顯的缺陷,需要對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進行修正,力圖從中扣除不屬于真正財富積累的虛假部分,從而用一個真實的、可行的、科學的指標體系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真實發展和進步,以便更能準確地說明增長與發展的數量表達和質量表達的對應關系。所以,出現了綠色“GDP”的概念。例如按凈國民福利指標計算:1993年日本政府的GDP就由原來的8.5%降低到5.8%的增長率;按照凈國內生產指標計算,印尼的GDP由原來的7.1%降低到4.8%等等。
對于我國的情況,我們一直驕傲地認為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多年計算的平均結果表明,中國經濟成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這種代價不僅仍存在于我們的經濟發展之中,而且,這種狀況日益嚴重。因為據有關分析,近年來,中國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主要原材料增速加快,其增速遠遠超過GDP的增速,并且消耗彈性指數(原材料增速之比)正呈不斷擴大趨勢,即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所消耗的原材料逐漸增加。而靠消化如此巨量的原材料來支撐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是難以做到的。高能源消耗,是中國資源不可能滿足的,也是環境所不能承受的。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這種做法帶來的后果:居民百姓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且二者的差距呈擴大趨勢。在這種狀況下,需要對傳統的GDP進行修正,以計算一個國家或區域真正的經濟增長情況,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綠色“GDP”。
正如前所述,由于國民經濟核算與企業會計核算之間的內在聯系,企業進行環境會計核算一方面是為了給綠色“GDP”的計算提供依據,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其出臺的背景決定的:致使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人與自然本應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日益失衡乃至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的主體是企業。據分析,向自然環境排放的污染物大約有80%來自企業,所以,其“罪魁禍首”應該是企業,因而企業進行環境會計核算主要目的應該是約束企業的資源耗費、減少企業對環境的污染。
企業在財務報告中披露對環境影響的信息應注意的問題
1、企業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程度。企業在一定期間內排放“三廢”的數量、排放渠道、含有的主要化學成分及含量、國家規定的標準含量等,周圍空氣的近期污染指數、水質的變化、土壤的成分變化等,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只有這些數據才能說明企業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
2、企業治理其本身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需要投入的資金數量。這也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指標,反映了維持自然資源現狀而必須的投入。如果企業的投入達不到這個標準,就說明企業仍然在進行對資源“透支”的行為。有關部門需要加強有關治理措施。
3、企業定期耗用自然資源的數量。為了約束企業對資源的耗費,在財務報告中應同時披露企業耗用資源的數量,如砍伐的樹木、消耗的水資源、耗用的原煤、石油等,一方面可以直接約束企業的消耗數量;另一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可以將這些指標進行橫向、縱向對比,以制定相關決策。
4、對排污嚴重的企業要強制進行披露。由于我國環境會計處于起步階段,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企業都將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披露,所以,如何確定披露相關信息的企業范圍,需要慎重考慮。要注意的就是那些排放污染物量多、有毒成分嚴重超標的企業,要強制其進行披露,因為我們要治理的目標首先就是這類企業,如制藥、化工、冶金、造紙和紡織行業等,都是污染嚴重的企業。
在實行環境會計的過程中,力爭促使企業減少對資源的耗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讓職工以及周圍的人群都生活在純凈的環境之中,朝著“零排放”、綠色生產經營的目標改進工作,企業才能得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人類才能得到永久的可持續生存。
(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學院經濟管理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