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內森·戈爾茨坦撰著、美國培生教育出版集團出版的《人物素描》英文版迄今為止已發行了六版,可以算得上是一本“暢銷書”、一本從事繪畫藝術的人不可錯過、不可多得的好書。有別于目前圖書市場上那些單純論述繪畫技法或者風格流派的同類書籍,該書堪稱為一套人物素描完全教程、一部系統闡述人體素描理論與實踐的專著,其中包含了主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并且不乏生動實例,故非常適合于從初學素描的學生到專業畫家等不同層次的讀者群,尤其是有助于青年藝術家在探索素描藝術的道路上找準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同時對造型藝術的其他方面也多有裨益之處。此次承蒙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所托,筆者有幸承擔將其翻譯成中文版這一艱巨而富有意義的任務,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合作,《人物素描》中譯本終于在英文原著第六版出版的當年順利與廣大中國讀者見面。擱筆之余,想通過此文隆重推薦給廣大中國讀者,也許這純屬多余之舉。我們深信,只要在翻譯上不出大紕漏,此書一定能夠憑借自身的特點和魅力、作者那寓意深刻的表述和幽默的語言以及條理清晰的專業理論征服所有的新讀者,希望它能給大家帶來一份驚喜、一份收獲,這也是我們譯者最大的欣慰。
首先,第一章“意念之嬗變”從橫向上提煉出優秀人物素描創作帶有普遍性的一些共同點,諸如抽象性與表象性意義的相互作用、藝術家用以建構素描的簡潔性和率直性以及呈現一種獨一無二的氣質和態度等等。從本質意義上來說,素描是畫家表達對形體理解的過程,進而充分表現各種設計意圖和想象,它“需要巨大的智慧和勞動,因為必須使畫家的智慧能體現自然本身的智慧,并且要使畫家的智慧能成為自然和藝術之間的媒介;同時還要研究我們之所以能看見物體的各種原因和由于哪些規律而使我們能看到物體”(達·芬奇語)。緊接著作者從縱向上分析了從古到今素描大師的杰作,即從“詮釋性”人體素描著手,客觀而準確地評述了其“敘述性”與“動態性”模式的性質及其相互作用:在文藝復興的早期,所強調的重點是敘述,到了19世紀,一些藝術家繼續熱衷于敘述性形象化描述,但大多表現為逐漸對主體所蘊含的抽象狀態感興趣,或者這兩種性質均呈現出引人注目且相互依存的主題,而20世紀的人體素描則以其更大膽、創新、主觀以及更加廣泛的興趣和目標為特征。作者進而歸納出制約人物素描的四個主要因素——結構、解剖學、設計和表現,把藝術真諦和哲學理念呈現在讀者面前;四個因素同時對一件素描作品起到關鍵性作用,不過,在不同歷史時期、藝術流派、藝術家及其表現目的,這四個因素并非一致而是各有側重,作者不是強行要求人們簡單學會這一種或那一種人物素描處理模式,而是想讓讀者從中全方位受益。正如文中所談到的那樣,“藝術不是科學”,所謂“藝術是利用科學,藝術應當善于把法則和知識用到事業上去,這樣才真正成為藝術——成為本領”(契斯恰柯夫),今天立志從事人物素描藝術的青年畫家絕不能重蹈覆轍,撿起當年曾經為德加或馬蒂斯所唾棄的東西。無論如何,我們絕不能拿別人的感性來為我所用,而是必須通過對人體素描所包含的四個基本因素作深入的研究以及對于我們作為一名藝術家和人類大家庭之一員所需要的那些因素進行透徹的審視來“得出我們自己的結論”。
其次,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對人物素描的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證。例如,在第二章“結構因素”中指出,如果想要在空間中展現令人信服的體積感,那就必須確定我們所欲表現各種主體形態的基本結構屬性,即把自然界看成是柱體、球體、錐體,發現隱藏于“形而下”的基本幾何體,而完美的人物素描最首要的洞察力之一便是把人體理解為簡單動作和幾何形體基本結構安排的一種還原,一旦我們把人物理解為既是簡單幾何體的還原又是其顯現,我們就有了交互的概念。另外,作者提出了“被包裹人體”的結構概念(意即被皮膚或“第一層皮膚”——衣服“覆蓋”下的骨骼、肌肉和脂肪組織的體塊以及張力、重量、韻律),在分析時非常透徹、到位:如同用身體表面來表達更深一層的解剖學上的動態和體塊的方式一樣,初學者應該注意用衣服表露身體活動和體塊的方式,這種對于“形而下”的研究為選擇皺褶和建構主體的衣服提供了有益的基礎,也就是說,通過把形體簡化為主要和次要面,通過影線和塊面的方向以及通過明確組合和相互關系來解釋衣服那錯綜復雜的起伏體形。這些論點并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對于幫助我們以更易處理的視覺語言來理解人體尤為重要。例如,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論及“解剖學因素”的兩個方面——“骨骼”和“肌肉”時,并非僅僅將一具具骷髏或是一塊塊肌肉切片呈現于讀者面前,而是在具體的素描佳作中證實它們的作用和影響,從而使得該書更富有實用參考價值,讀者也更容易理解這枯燥的生理學知識,誠如達·芬奇所指的那樣,“一個畫家必須知道神經、骨骼、肌肉、筋腱等的解剖知識,以便在各種動作和緊張狀態下,能理解何種神經或者何種肌肉是該動作產生的結果,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它們描繪得明確而突出,而不是全部都密密實實地描繪,猶如許多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偉大的素描對象,竟把他們的裸體人物畫得毫無生氣和失去美感,使觀者看起來覺得不像人體的表面,很像裝著花生的袋子,或者說是一簇小胡蘿卜。”尤其是第五章“設計因素”和第六章“表現因素”可謂本書點睛之筆:前者主要講主觀形式因素,即從素描的視覺因素、動態因素以及畫面人物與環境的處理上都結合實例進行了詳細講解,作者用形象化語言生動而詳實地表述了素描的制約因素以及給人的視覺影響;而后者則主要闡述素描表現的主觀情感因素,人的情感表現本來是很難用語言來描述的,在翻譯這部分章節時,譯者非常驚異、欽佩于作者的語言表述能力及其內容的系統性,所配圖片要么是著名藝術家的作品,要么是典型的代表性作品,這些文字信息與繪畫中的表現因素能在我們的腦海中交織在一起,呈現出形象生動的畫面,從而令我們茅塞頓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超越文字界限,感受藝術魅力,領略藝術真諦。在第七章“諸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作者又再一次列舉了大量的范例,著重闡述了它們“表現了什么”以及“如何進行表現”,進一步指引讀者去解讀歷代素描大師作品,并在其總結性陳述中分析了人物素描中常常出現的一些弊病,使讀者對主題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藝術或者設計院校素描基礎課程的一個完整教學過程,《人物素描》一書重要章節后面均附有大量的“建議練習”。由于該練習系統框架的科學性與完善性,相信能對各個層次的學習者,尤其是對于素描初學者來說非常之需要,而且對于指導教師以及課程研究者無疑會有所幫助。
鑒于中西方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個別詞語(尤其是雙關語)允許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原作的理論性和思辨性特別強等諸多原因,書中某些部分的文字采用了“譯者注”的方式來加以進一步說明和補充,如關于“交叉輪廓線”、“負形”、“下測點”、“等同顯現”、“循環”以及“再創造”等多處都作了譯者認為很有必要的旁注,目的是啟發讀者去更準確地把握、理解作者的原意。此外,無論是意譯還是直譯,從內容到形式,我們都盡力做到忠實于原著,如除了略去冗長的“索引”之外,中譯本均把書中所有部分原汁原味地譯出或附錄,以饗讀者。當然,由于譯者水平有限,書中肯定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懇請各位專家和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能夠在此書再版時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