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先學字后學畫。學字是因為地處小縣城沒有學畫的條件,寫字沒有那么高的門檻,一本帖,一支筆就可以進入角色。開始寫字的時候二十出頭,血氣方剛,天天寫,天天都有新感覺,總想弄點新花樣,時間稍長便迫切地想得到認可,于是便將自認為滿意的作品裝進信封,貼上八分錢的郵票,向那些經常登點書法作品的報紙、雜志猛投,當然結果只能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好在我這人耐力還可以,如此堅持數年,總算有了點小收獲。到現在才明白為藝之路是需要付出畢生精力的事,必須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走,急是沒有用的。
學畫時已經三十多歲,自然就成熟多了,加上環境的逐漸改善,生活變得閑適安逸,心態也慢慢平和起來,學畫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在寫字之余調節一下神經,做點字外功夫。沒有了壓力,筆調自然就顯得輕松自在:幾根線條勾出的小山后面是兩三間茅舍或荒亭,修竹茂林圍繞其間,小溪從山后潺潺流出,白云遮住了彎彎的小道,主人獨自臨窗吟唱……這便是我心中的蜀中山水,也是我這個生活于繁雜都市的現代人夢中的精神家園。當然支撐這一氤氳之景的根基只能是筆墨,而作為寫字出身的我對筆墨和線條的理解和把握恰恰是強項,十來年寫字的功夫派上了用場,這真是無意中拾了個大西瓜!我對繪畫線條的理解是:中國畫的線既有擬物狀形的功用,更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而事實上先賢們對后者
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前者,因此,才有了“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之說,于是我盡量用寫的辦法來畫畫,寫山寫水寫煙云,切忌去抹去涂,那怕隨手點染也盡量做到看似隨意而法度猶在。、山水畫的符號是古人在對大自然深切體察之后提煉出來的一套極其智慧的表現方法,對之認真研習和運用是我的日課,雖然我并不喜歡傳統山水特別是明清山水陳陳相因的習氣和對畫面整體的漠視,但對其局部的處理和筆墨的精熟卻始終是嘆服不已的。我常常將四王的山水取其一角進行臨摹,一樹一石分解體察,而在外出觀山察水之時又將真山真水與之映對,體會古人解構山水的法則及其歸納概括之方法,以如此方式解讀石濤、八大、賓虹等大師,自然受益良多。疑惑時靜心體悟,會心處燦然一笑,此中真意只能與道中人共享矣!
我以為山水之道全在于筆墨與意境,有意有境山水就有了靈性和生命,而閑適清凈的狀態則是能夠窺堂入室的保證,然而現代社會誘惑太多,能夠潛心于藝事也確實不容易,所以保持平和的心態以閑適的心境去悟對古人去營造自己的山水世界,自然成了我生活中的要旨。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憑著感覺,沒有目標,畫得輕松自在,別人說好也聽著,說不好也聽著。如果偶爾能賣掉幾張畫,貼補家用也是高興的事,一切圖個順暢舒心,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