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劉唯邁先生曾將方召麐喻為“藝壇奇葩”。這個“奇”,首先表現在她雖身為女性,卻具有雄渾豪邁的氣概,全無小女兒柔媚之態,反映到藝術作品中,就如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所評價的,“沉厚而渾穆,盡風雨晦明之狀,信可上泣真宰,自古女中畫家之所未有者也”。而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位曾先后游學于錢松巖、趙少昂、張大千等大師之門的畫家,雖博采眾長,卻并不囿于前人之路,反而跳出名師面貌,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個性鮮明的獨特風格。
但一個“奇”字遠遠不足以完整而確切地概括方召麐的藝術世界。眾所周知,方召麐成熟期的繪畫作品以“稚拙”勝。然而,“稚拙”同樣也無法看成是對其藝術的總結,因為如果不了解方女士繪畫作品的其它特點,就根本不能準確地理解其“稚拙”的內涵。體察方女士數十年來所創作的眾多作品,我們能夠深刻體會到一些與眾不同的閃光之處。
一、忠于內心,真情流露
方召麐是一位奇女子,所以才畫得出洗盡鉛華、大氣磅礴、豪氣逼人的作品。但在這樣的作品面貌背后,依然隱藏著作為女性所特有的格外純真細膩的情感。與很多男性藝術家注重概念表達和玩味技巧不同,女性藝術家往往更擅長于情感的表達。這一點,在方召麐的筆下同樣得到了體現。并且很顯然,她是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內心,并自豪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因為她曾經明確宣稱:“我作畫是忠于自己的感受的。”
中國古訓云:藝事以敦品為第一。人品高尚,畫品、藝品自然也就高妙。這是因為藝術本來就應該是心靈的表現。方召麐的作品是表現內心的,但這里的內心的真情,并不拘泥于兒女之情,她的胸襟似乎要廣闊得多。在1992年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方召麐作品集》的扉頁上,方召麐寫下“保護環境、熱愛祖國、世界和平、人類幸福”十六個大字,這就是方女士廣闊胸襟的明證。這同時也是藝術家畢生用心、用情感去關注的東西,更是其所有作品的魂。于是,我們在方召麐女士的作品中,既看到了其對祖國山川之熱愛,又看到了她對世界和平之企愿;既感受其對同胞生活之關注,又體味她對師長教導之懷念。盡管她的作品題材豐富多樣,但這些作品的背后都維系著同一個東西,那就是她發自內心的真情。情感的抒發,使她的作品充滿了藝術感染力。
對人性的體察和對眾生的慈悲也是方召麐作品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個方面。方召麐少年時,因逢戰亂,顛沛流離,屢經坎坷。期間,她飽閱人間百態,對民生之艱苦,更有了深刻的體會。故所繪《船民圖》、《黃河邊上的勞動者》等作品,栩栩如生,情同身受,體現的是方召麐把握碌碌眾生脈動的準確性。此后,在家國一片升平,繁榮安定的晚年,她以極大熱情描繪的《秋收》、《農忙季節》、《世界和平頌》等作品,敷色艷麗,表現了對人類幸福及世界和平的真摯熱愛。這也更是在原先的對人性的體察的層面上的升華,更多表現為一種大慈悲。
愛國,愛天地自然;愛人類,愛生命。2000年底,方召麐在日本富士美術館舉辦的畫展以“方召麐的世界——大地與生命的贊歌”為題,可以說十分傳神地抓住了方召麐藝術的實質。日本著名的詩人池田大作稱方召麐是“滋潤人民心田的畫家”,她的作品是“洋溢著度盡劫波的魂魄之詩和無限澄澈的生命之曲”,“象大河容納百川般,承受所有艱難與困苦,把悲哀化作希望和勇氣,猶如太陽的光輝驅散黑夜。”“她創造的世界渾然天成,其中有超越生死的深邃哲學和詩篇。看那充滿大雅之趣的自在筆觸所創作的作品,仿佛天地、山川、草木演奏著美妙的和諧,人和動物怡然嬉戲。畫中有歌,歡唱和平?!彼囆g家的心靈更容易相通,池田大作先生的評價可以說是貼近了方召麐藝術世界的本真。
顯然,方召麐之所以能夠有意識地選擇樸拙生稚的、充滿“大雅之趣”的筆觸來創作自己的作品,正是出于其所表現內容的需要,出于其抒發情感的需要。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體現了藝術家純真的性情和博大的藝術胸襟。
二、膽豪氣壯,勇于創新
方召麐的作品在構圖、皴法、線條和著色上,往往能打破定規,不照常理,不拘死法。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對她藝術上的勇氣表示了極大的敬佩:“訝其膽之壯而羨其筆之肆,不意其造詣果至于肆也。”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劉唯邁先生也多次稱頌其“多年鍥而不舍,力求創新。三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的精神。
關于方召麐在藝術創作中的膽氣,她的老師錢松巖是這樣解釋的:“飛越重洋,縱目環球,擴胸懷,長見識,下筆氣益壯,膽益豪。”這固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但細究起來,當然遠不僅如此。
首先,方召麐有扎實的傳統國畫基本功,有底氣才敢創新,前面已經提到,方召麐曾先后師從三位國畫大師,名師出高徒,在方女士的作品中,筆墨盡從造化及書卷中來,雄渾大氣,深得中國傳統繪畫之精髓,的確顯示出她扎實的傳統繪畫功底。傳統功底固然難得,能習得大師心氣更屬不易。有很多人指出,方召麐得張大千先生所示勤字,是其成功之竅要。這是大師提攜,也應該被看成是與方召麐心性的合拍。劉唯邁先生稱“其志趣與消遣,唯寫字作畫而已。心無旁鶩,全神貫注。日臨池六七小時,縱病亦從不間歇。少則寫書二三,多則繪畫六七。如是者經年累月,作品則汗牛充棟焉。”正是如此勤學苦練,才形成了方召麐作品中筆力蒼健、氣勢磅礴的特質,而這樣的特質在女性畫家中是少有的,體現出非凡的深厚功力。

其次,方召麐有創新精神,樂于思變求變。在其作于1986年的《嘗試創新》一圖中,方召麐在題跋中寫道:“作畫者大多選自己熟(悉)習慣技巧,不愿嘗試新法。太熟變巧乃畫道大忌者也?!币虼耍龥Q心不被自己以往的格式所束縛,不斷思索新的表現手法,進行藝術創新。劉唯邁先生稱其“三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并非空穴來風。1950年,方召麐拜趙少昂為師,此后十年內一度深受嶺南畫派的影響。其1953年所作《梅雀圖》,正如題跋中方召麐本人所補述的,“無論用筆構圖皆趙老師所教也?!保保梗担赌曛粒保梗担改辏谂=虼髮W研究《楚辭》。其導師霍克斯教授事后回憶道:“在牛津時代,她的花卉草蟲魚,我認為筆致優美,但個性不足,并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此后的方召麐很快就進入了藝術風格的創新期。1962年她開始嘗試油畫及抽象畫之創作,1963年便著手在倫敦畫室嘗試中國山水畫之創新?,F在我們看到比較多的是其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作品,是她數十年堅持創新后的成果,這些作品與當年的《梅雀圖》相比,簡直似出于二人之手。以山石的皴法為例,她完全摒棄了披麻皴、斧劈皴等傳統的山石畫法,自創了《保護環境免受污染》等作品中的“一字皴”、《創新山水》等作品中的“井字皴”、《和諧相處》等作品中的“荷葉皴”等表現方式,甚至在更多的時候根本不用皴,或是簡筆草草,粗筆勾勒?;颉耙詽獾?、石青、石綠、朱砂等”色彩繪成(《草書構圖之山水》),從而給山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奇怪質感。
有趣的是,中西繪畫技法的融會貫通也是其師張大千的特點。師徒二人在技法的變化中都能夠做到既博采眾長,又始終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大概也并非是巧合。我們有理由相信,大千先生在方召麐的創新之路中,一直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而這條創新之路,很顯然又被屢屢證明是行得通的。
三、樸拙渾厚,回歸天趣
分析了方召麐在繪畫內容與繪畫技巧兩方面的物質之后,理解方召麐的最終進入樸拙之境就順理成章了。這是一種經過絢爛的平淡,經過創造的自然,正如老年人的心態常常會返老還童,是一種順應自然的天道回歸,更體現了古代中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哲學境界。
古人論畫講求“寧拙毋巧,以拙當巧”,以錢松巖、張大千這樣的國畫大師當然是深得其中之味。他們將這樣的追求也傳授給了方召麐。方召麐在1981年所作《書畫同源》中寫道:“張老師教我作畫必須帶些許生意味,方為上乘。”這“生意味”,說的正是質樸生拙之氣。這樣的境界顯然也正與方召麐的藝術追求相吻合。1997年,方召麐在自己所作《人馬圖》上評價自己的畫“樸質多趣”。由此可見,樸、拙正是方召麐長期以來所追求的美學品格。在經過了早期的“筆致優美”、中期的種種創新之后,方召麐最終復歸稚拙,可謂回歸自然,回歸天趣。
方召麐晚年成熟期的作品更接近兒童畫。其中尤其是一些扇面小品,趣味盎然,令人愛不釋手。構圖簡潔,用筆老練;房屋、樹木、舟船,線條流暢粗獷;人物雖小,卻憨態可掬。但僅以兒童畫來形容方召麐的作品仍然是不恰當的。以其1997年所作《共享大自然美景》為例,畫家對自然美景的刻畫著力虛化,中國畫通常最著意之山水在本幅作品中成為真正意義的背景,遠山以淡青若有若無抹了幾筆,水波則粗粗簡筆勾勒。而全面的實體部分卻是蕓蕓眾生的生活百態。這些宛如生活在桃花源中的普通民眾,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劈柴、掃地、挑擔、種菜、聊天,人人自有怡然之態,過得好不逍遙自在。畫中實物皆不論比例,不計實感,人與屋齊高,菜與牛等大。盡管如此,從整幅作品來看,并無突兀之處,萬物咸被納入同一認知體系,顯得和諧,充滿生趣,方召麐以質樸而童趣盎然之筆,為我們描繪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妙畫卷。顯然,這并非方召麐作品美學品格的真正內涵,它只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表現手段,用來展示自然與和諧這一最終的美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