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科學自1911年以泰勒《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的出版為標志正式產生以來,管理科學派紛紛創建,管理理論不斷創新,一些學者也隨之對管理科學研究方法論展開了反思。與此同時,我國管理科學界也開始注重管理科學方法論系統研究的必要性。有鑒于此,本文對時下流行的管理科學研究方法論進行了回顧與分析,并指出了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一些趨勢性特征,最后強調建立起嚴密的管理科學方法論體系是管理科學研究方法創新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管理科學;研究方法;嚴密的管理科學方法論體系
一、對管理科學及其研究方法的簡單回顧
管理科學的發展可以按不同的維度劃分為相應階段,最一般的分法是按時間順序將管理科學發展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20年代末,以泰勒(Frederick·W·Taylor)、法約爾(Henri·Fayol)、韋伯(Max·Weber)等人為代表的古典管理階段,其核心內容是科學管理、管理職能和過程分析、古典組織理論等;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則是以梅奧(Elton·Mayo)為代表的人際關系學說及隨后發展的行為科學理論階段;20世紀60年代,管理科學進入現代管理科學階段,即被孔茨(H·Koontz)在1961年和1980年的兩篇文章中描述為“管理理論叢林”的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后又掀起了企業文化的研究熱潮。
管理科學的發展過程也同時反映了管理科學研究重心的轉移,如:古典管理階段側重于物、財及管理組織過程的管理,其研究方法是以工業工程方法及經濟學方法為基礎的;人際關系學說、行為科學則是建立在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方法論基礎之上的;現代管理階段則更是移植了數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及其他自然科學、統計學、系統論、文化學、法學等諸多學科方法論,并形成孔茨所稱的“管理理論叢林”。1961年,孔茨發表了著名的《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把各種管理理論歸為六個學派,即管理過程學派、經驗或案例學派、人類行為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和數量學派,他認為這些不同學派形成一個思想、理論和觀點交織的“管理理論叢林”。其實,這里所謂學派的形成實際上是不同的學科方法在管理科學應用的結果,各學派的根本差別是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差異。1980年孔茨也認識到這一點,在其《再論管理理論叢林》一文中,把管理科學派歸納成包括經驗或案例學派,人際行為學派、群體行為學派、協作社會系統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學派、管理科學學派、權變和情境學派、經理角色學派及經營理論學派等在內的11個學派,并認為所謂學派(School)應叫做方法(approach)更為合適。而且,這11個學派的研究方法,基本上也是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其他多種學科的方法。
二、當代管理科學研究中的主要方法
管理科學和其他許多社會科學一樣,其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種:歸納法、實驗法和演繹法。歸納研究的方法又稱實證研究,這是一種從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由于管理過程非常復雜,影響管理活動的因素非常之多,而且還相互交叉,人們所能觀察到的往往只是綜合的結果,所以大量的管理問題都只能用歸納法進行實證研究。但是,由于典型調查與實證研究必須有相當多的研究對象;同時,研究對象的狀態不具有重復性,過去的實驗結論也難以適用于將來,因此,歸納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實驗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結論,但是,由于管理的復雜性,這種方法在實踐中很難操作。演繹法是一種從簡化了的事實出發,通過建立起能反映某種邏輯關系的模型(或模式),來尋找一般性規律的方法。這種方法與前兩種方法相互補充,對管理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幾十年以來,隨著哲學、經濟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管理科學還吸收了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大大豐富了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內容。這些方法主要有包括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在內的“老三論”和包括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在內的“新三論”以及經濟學、數學、心理學、統計學、法學等研究方法。
1.以系統論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系統論是20世紀迅速發展起來的具有普遍適用范圍的現代科學。系統的理論方法是管理科學的理論基礎。系統方法用于管理科學,就是對管理要素、管理組織以及管理過程進行系統分析,旨在優化管理的整體功能,實現最佳的管理目標。系統方法的特點是基于一般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強調系統的整體性、要素間以及系統與環境間的有機關聯性、系統的動態性、有序性和目的性。這一方法具體包括系統理論、泛系理論、灰色系統理論、參量系統論、結構理論、層次分析論等方法。
2. 以控制論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控制論思想描繪了管理形態和運動規律的多樣性。控制論的方法主要強調系統狀態的控制、反饋等等。這類方法主要包括反饋控制方法、功能模擬方法和黑箱辨識等一般性方法和模型化方法。
3.以信息論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信息論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它最初是一門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法研究通訊和控制系統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傳遞和信息處理的科學。信息論強調系統信息的傳輸、處理、接收、存儲等。這類方法具體包括信息論、智能論等。
4. 以系統自組織論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論的理論核心是系統的運動、發展和演化問題,尤其是揭示自然界中大量系統自發形成具有充分組織性的有序結構的內在機制。這類方法論包括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等“新三論”和超循環論等。一般認為,“新三論”是現代管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
5. 以非線性科學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非線性科學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非線性數學系統和自然現象的非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前沿學科。非線性科學的方法可以說是實驗數學、真實實驗和新型分析方法的綜合,因此更具方法論意義。非線性科學主要包括混沌理論、分形幾何理論、非線性數學理論、孤立子理論及非系統論等。
6. 以相似理論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這里的相似是一種廣義的相似,即這些方法是以空間、時間、結構、性質等的相似為基本點的。這類方法主要包括相似學、全息學、模型理論、比較學、周期學、系統動力學等。
7. 以數學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數學方法作為管理科學研究中被廣泛應用的方法,主要被用來建立模型和進行定量分析。使用數學方法所建立起來的模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不斷進行修改,并求出最優解。常用的數學方法主要包括概率數學、模糊數學、離散數學等等。
8. 以經濟學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經濟學為管理科學分析方法的重要來源之一。這種分析方法要求對特定活動的費用(或成本)與效益(或效果)進行比較,旨在優化行為,以最低限度的支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入。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經濟原則”。管理科學中的價值工程就是經濟分析方法的一種發展和具體化。
9. 以其他學科的理論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除了上述研究方法以外,心理學、歷史學、法學、統計學、生態學、哲學等其他多種學科的理論或方法都可以作為管理科學研究的方法。
三、當代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根據前文對管理科學發展歷史的簡單回顧和對當代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分析不難看出,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具多學科移植性的特點。
所謂多學科移植性,是指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除了歸納法、實驗法和演繹法這三種很多社會科學都會采用的研究方法外,主要依靠不斷吸收和移植當代自然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前沿理論作為自己的研究方法。隨著歷史的推移、人類的進步、新理論方法的不斷誕生,管理科學的研究方法還會進一步豐富。它隨時可能接收新分子加入,也隨時可能在其內部形成新的獨立的單元。如工業工程方法中的計量、分析物質、動作、時間等因素的方法促使泰勒發明了高速切削刀具和工作研究方法;記錄、分析企業行為的財務會計方法,為企業決策提供了依據,促使麥克金塞(J·Mckinsy)發展了預算理論;統計學中概率論、數理統計等知識被用來推斷事實和處理不確定性管理問題,并使得休哈特(W·A·Shewhart)創立了統計質量管理方法;數學中的模型有利于求解最優或最滿意解,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促使丹茲格(G·Dantzig)提出線性規劃方法;心理學方法用來對人的需求、知覺和情緒因素進行研究,以確定科學有效的管理行為和模式,如梅奧的霍桑試驗;社會學方法中對社會人群及人群之間關系的方法被韋伯用來解決管理組織問題并創立組織理論。前面所說的“管理理論叢林”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多學科移植性的特點。
管理科學研究方法之所以會呈現出明顯的多學科移植性特征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管理活動本身的性質為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移植性提供了必要條件。由于影響管理活動的因素除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基本因素外,還有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社會、心理、歷史、文化等多種社會因素。這就決定了普遍存在的復雜的管理問題必須用多種學科研究出來的不同知識和分析方法進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才能解決。第二,從事管理研究和實踐人員的來源為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移植提供了可能。自科學管理方法產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從事不同學科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紛紛開始研究管理問題,并使他們采用的方法帶上了其各自習慣的特征。
近年來,隨著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在研究管理科學時開始習慣于用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管理科學理論的精確化和科學化。但其中也出現了一些管理科學家過于迷信數學推理,嚴重脫離實際,出現了為“研究”而研究的傾向。他們運用運籌學、系統工程、模型方法等對管理過程進行定量化、形式化的研究,以為管理就是用數學模型表示計劃、組織、控制、決策等合乎邏輯的過程,并試圖說明人們只要利用這些用符號表示的科學的、符合邏輯的數學方程式就可以保證決策合理、行動正確、效益提高。事實上,作為多種學科組合的管理科學,人們對其規律性的探索尚處于初級階段,許多管理問題還難以定量化,難以用精確的數學模型加以描述,而這些問題的內在規律相當復雜,其中存在著大量的屬于長變化周期和多重結構的大系統。但是,如果因此而僅僅使用不精確的定性分析方法,并憑借管理者的經驗來處理和決策,那么,即使是一個小小的錯誤,也常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何解決這種矛盾,已成為管理科學研究和創新中的重大問題。
四、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盡管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管理科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還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而這種發展必然要依托于研究方法的不斷科學化、精確化。
1. 繼續吸收現代科技的新進展。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推動著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現代化。特別是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技術的迅速發展,管理中的各種模型,多至具有幾百個變量的線性規劃模型都可以在計算機上迅速運算,或者進行動態模擬。因此,計算機更為廣泛的應用將大大促進管理科學向更加精密的方向發展。
2. 科學管理和人文管理不斷融合。由于以“科學主義”為特征的科學管理的方法偏向于“物”,側重于對外在對象的客觀描述與分析;而以“人文主義”為特征的人文管理偏向于“人”,側重于對人的主觀感受與體驗的抒發與闡釋。而兩者的任何單極發揮都可能導致人類智力上的內耗。因此,科學管理和人文管理方法的融合將是21世紀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趨勢之一。在20世紀80年代掀起的企業文化研究熱潮就是東西方兩種管理模式的代表——日美管理比較的結果。21世紀無疑是一個更加開放的世紀,隨著東西方兩種模式的進一步深化和融合,科學管理和人文管理也必將不斷融合。
3. 與哲學的結盟將更加深化。哲學是一種高層次、深遠的理論思維,它以最高層次、最一般的范疇體系揭示事物的本質、事物之間的聯系和事物的發展過程及規律,以最高的理性境界審視現象,展現人類的未來。因此,哲學是對管理活動作更深層次理性分析的重要基礎。西方管理科學從20世紀初開始形成到現在,經過了一系列的發展階段,在對“人”的認識上,從“經濟人”經過“社會人”發展到“復雜人”、“管理人”;在管理理論上,從“科學管理階段”發展到“行為科學時期”、再進入到“管理科學叢林”的局面。應該說,這些管理理論都有一定的科學性,同時也都有其局限性,而要解決當今管理科學的“叢林紛爭”局面就必然要通過哲學的辯證思維對管理活動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進而推出一般性的管理原理和規律。
4. 注重跨文化分析。21世紀是經濟的全球化的世紀,而文化的全球化將更加復雜,因此對管理科學理論的跨文化分析是一個長期的研究方向。根據對管理科學理論所作的跨文化分析,我們可以肯定不存在一個超越任何文化背景的管理科學理論。因此,我們根本不可能構建出一種超越文化背景下的通用管理科學理論。也正因為如此,未來的管理科學研究必將負有文化背景分析的責任。
5. 與經濟學方法進一步融合。盡管從總體上說,經濟學是研究“為什么”的問題,而“管理科學”是研究“怎么辦”的問題,但是經濟學和管理科學的聯系還是非常廣泛的。經濟學只有通過管理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而應用經濟學就是在管理科學的參與和幫助下才得以迅速發展起來的。由于經濟學與管理科學的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經濟管理科學和管理經濟學等邊緣學科相繼出現的同時,在經濟管理領域的研究大多兼有經濟學與管理科學的兩棲性,幾乎難以分清哪些是純粹的經濟學,哪些是純粹的管理科學。眾多的社會經濟問題本身就需要經濟學和管理科學共同來研究,只要能解決問題,倒也沒有太大的必要分清這種學科界限。美國管理科學家西蒙(H. A. Simon)因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所作的研究獲得了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說明他研究的經濟決策問題不僅僅是管理科學而且同時也是經濟學。因此,今后的管理科學研究應該進一步吸收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五、結論
20世紀的管理科學研究因為來自各學科的專家以自己所熟悉的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導致學派林立,顯示了管理科學理論體系的一種散亂型、不一致性,使得管理科學不像一個嚴密演繹的科學體系,沒有自己的公理,像一個充斥著各種管理論斷的大拼盤。但是,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以及管理理論自身的重整,管理科學必將在充分吸納其他學科的分析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自己的分析方法,最終形成自己較為穩定和獨特的分析方法體系。可以預計,今后的管理科學研究除了一部分要繼續由管理實踐總結出管理原理和方法,一部分會通過案例的設計和情境模擬尋求可能的管理結果外,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建立起嚴密的管理科學方法論體系,特別是要吸收經濟學的營養,把理論架構的建立作為研究的重心。這一過程在開始時可以從一個高度抽象的人性模型出發,探索出在一定的管理環境下的管理行為模式并以此建立起科學的管理理論。然后,逐漸放開約束條件,建立起多種層次、無限逼近真實人性和管理環境的管理模式、理論、公理、法則,最終建立起科學、嚴密的管理科學方法論體系。
參考文獻:
1.崔援民.現代管理方法論.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6.
2.郭咸綱.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3.(英)摩根·威策爾.管理的歷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美)唐·埃思里奇.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5.程恩富,胡樂明.經濟學方法論.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6.芮明杰.管理科學——現代的觀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周三多等.管理科學——原理與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8.蘇東水.東方管理.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3.
9.Warren R.Plunkett,Raymond F.Attner.Management:Meeting and Exceeding Customer Expectation.6th Edition,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7.
作者簡介:馬成樑,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上海實業集團副總裁;王國進,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上海實業集團發展研究部助理總經理。
收稿日期:200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