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良好的公司治理成為現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構。我國公司治理結構存在著新老三會的整合、股權的過度集中、大股東控制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缺乏有效的制衡關系等問題。文章從《公司法》的角度,提出在完善公司治理的法律規制中,《公司法》所擔負的任務。
關鍵詞:公司治理;法律規制;公司法;
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制度最重要的組織結構,是現代公司制企業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會四權”分權制衡的組織制度和運行機制。它以董事會、監事會和高層管理人員以及職工之間的責權利關系為核心,構造出一套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它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即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權;如何監督和評價董事會、經理人和職工;如何設計和實施激勵機構。
一、我國公司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公司法》的相關規定
1. 傳統企業中的“老三會”如何與公司治理中的“新三會”進行對接和整合的問題。
在我國傳統企業組織制度中,存在著黨委會、職代會和工會所謂的“老三會”;而在現行的公司企業的組織機構中,要建立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所謂的“新三會”。由于在傳統企業組織制度中,工會是職代會的常設機構,二者并無矛盾可言,同時黨政干部往往相互兼職。這樣在黨委會與“新三會”之間關系有了架構之后,新老三會的矛盾就主要集中在職代會、工會和“新三會”及其經營者階層方面。按照《公司法》的架構,職代會和工會的基本權能實際已被股東大會和監事會所取代。職代會、民主管理連同職工參與制實際上已名存實亡。這一現象與我們多年所倡導“職工是企業的主人”精神相悖。當代西方國家職工參與公司管理逐步制度化,而反觀我國的《公司法》卻沒有給職代會和職工參與管理以適當的法律位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從《公司法》中可以看到,只有國有獨資公司的職工代表方可進入董事會,而在股份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中職工只能入選監事會。但是國有獨資公司畢竟是少數,對絕大多數公司制企業來說,職工代表并不能進入董事會,并不能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過程,使職代會和董事會之間失去了聯系的紐帶。同時,由于國有獨資公司的職工有權入選董事會,而非國有獨資公司的職工卻無緣于此,最終導致因企業的經濟性質不同使職工的政治待遇出現差異。
2. 股權過于集中在國家,使得公司多元持股的優越性難以發揮,大股東控制股東大會,對小股東利益保護不足。
在我國,股份公司中國有股比例占支配性地位,股權高度集中在各級政府手中,個人股東對公司治理影響甚微。這種現象不僅會導致公司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而且會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公司法》第106條規定:“股東出席股東大會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決權。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半數以上通過。股東大會對公司合并、分立或者解散公司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實際情形卻往往是少數大股東掌握占主導地位的表決權,從而使得股東大會形同虛設,成為大股東的天堂。既然小股東發現自己不能有效參與公司管理,勢必會挫傷他們作為股東的積極性。同時,《公司法》對諸如股東訴權和股東表決權的運行程序等問題也規定不太明確或者沒有規定,從而導致股東權利的行使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3.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缺乏有效的制衡關系。
《公司法》第120條第2款規定:“公司董事會可以決定,由董事會的成員兼任經理。”于是便出現了董事和經理職權的混淆。董事會表決權在行使上也存在著問題,《公司法》第117條規定:“董事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全體董事會的過半數通過。”但是當董事會決議時出現可以與否的情形時如何處理,《公司法》卻沒有規定。《公司法》第119條明確規定:“經理與董事會聘任和解聘,經理對董事會負責。”但該法又對經理的職權明確加以列舉。這種經理職權法定化的做法導致經理權限的膨脹,使得董事會職權被形式化,公司業務執行權實際上被經理取代。這樣董事會作為出資人的代表,不能對內部人實行有效的最終控制,最終會形成內部人控制的問題。
同時,我國《公司法》對監事會的規定過于簡單、概括,不能很好地發揮監督作用。首先,關于監事會人員組成的規定不盡合理。例如《公司法》124條第2款規定:“監事會由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公司職工代表組成,具體比例由公司章程規定。”“適當比例”的規定反映了股東本位論的立法觀念,未把公司看作是股東、經理、職工和債權人等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不利于對職工利益的保護。其次,監事會的職權既不全面,也難以落實。如監事會雖有財務監督權,但無業務監督權;雖有事后監督權,但無事前、事中監督權,而且缺少監督權行使的保障措施和救濟措施。這些都致使監督難以落實,監督機制的作用難以發揮。
二、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完善——《公司法》所擔負的任務
1. 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建立職工持股制度。
深化公司制改革的重點應是解決國有股比例偏高的問題。即使是需要國家絕對控股的公司也沒有必要掌握90%的股份,只要51%的股份就可以了,而對于控股公司來說,國家只需掌握30%左右的股份。對于大量的處于競爭領域的公司國家只需有10%~20%參股就可以了。為此,必須調整我國的公司上市制度,允許公司存量資本上市,通過國有股和國有法人股上市交易,使非國有法人股和個人股的比重得以提高,從而實現債權結構合理化。
目前,世界各國包括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實行職工持股制度。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中,推行職工持股制度有利于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并且由于公司內自然人股東的增加,更有利于強化公司內部的監督約束機制。另外,由于職工持股,實現了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的有機結合,使國有企業職工不僅體會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而且成為產權主體。這樣就會促使職工從關心自身利益出發去關心企業,必然會增強企業活力和凝聚力。所有這些都需要《公司法》對此加以明確規定。
2. 修改董事會設置,完善監事會制度。
首先,加強關于董事長權力的制衡機制。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典型的金字塔結構,最底層是全體股東組成的股東會,中間是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最頂端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這種規定董事長絕對地位的現象,使得企業的運行有巨大的風險。一方面,把大部分的公司權力都集中在董事長一人手中容易形成個人獨裁;另一方面,股東往往是大股東的代表,容易忽視中小股東的利益。因此,應明確董事長原則上不得兼任總經理,同時對董事會會議的召集程序與議事程序進行完善。在保留現有的“董事會會議由董事長召集、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提議召開”規定之外,應補充規定經全體董事同意可隨時召集;不能通過正常程序召集時,持股達到一定比例的股東可提議召集或者向法院起訴。
其次,增加規定董事、經理的最低任職資格和積極義務,以及違反該義務時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賦予管理人員大量便宜行事權的方針和努力使他們負責任的方針之間存在著緊張的關系……”現行《公司法》只規定董事、經理的六種消極任職資格,但沒有規定其積極任職資格及義務。同時,我國《公司法》雖然有一些條文規定了董事不得從事的行為,但缺乏對董事積極義務的規定。另外,在增加規定董事、經理應負成信、勤勉義務同時,也必須規定違反義務時對公司、股東應承擔的責任,以保證義務的履行。
最后,修改現有關于監事會的設置規定,加強監事會的職權。依照現行《公司法》的規定,經營規模較大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應設成員不少于三人的監事會,而股東人數較少和規模較小的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一到二名監事。但對于人數較少和規模較小的標準是什么,《公司法》卻沒有規定。所以,在將來修改《公司法》時,應明確此標準。另外,還應加強監事會的職權,可賦予監事會以業務執行調查權和異常事件調查權,并將調查結果報告股東會,變事后監督為事前、事中監督。
3. 增強股東訴訟的司法救濟。
我國的股東訴訟和司法救濟是相當薄弱的。在《公司法》中,只有111條提到:“股東大會、董事會決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侵犯股東合法權益的、股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要求停止該違法行為和侵害行為的訴訟”,該條內容過于簡單,與其相應的配套法律條款也不健全。在將來修改《公司法》時,應明確賠償責任,目前《公司法》僅僅規定有權要求停止違法行為和侵害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另外,目前《公司法》對于侵害股東權益的行為只規定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對股東權益的保護也不充分,由于在實踐中很多侵害股東權益有失公允的行為并不明顯違法。所以,《公司法》應加強對股東權益的保護,對侵害股東權益行為的懲治范圍要擴大。
目前《公司法》中沒有規定股東代表訴訟,將來修改時可考慮引入這一制度。股東代表訴訟制度首創于普通法系,它是指當公司權利受到侵害時,代表公司行使訴訟權的公司機關怠于甚至拒絕行使訴訟權時,公司股東可以代表公司提起訴訟,它是實現股東民事權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建立一種機制為公司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約束公司內部人濫用公司權力提供一種司法救濟的途徑。當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侵占公司財產時,中小股東就可以利用股東代表訴訟對大股東提起訴訟。
三、結束語
公司治理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蘇力先生說過:“中國的法治之路必須注重利用中國本土的資源,注重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和實際。”良好的公司治理既需要國家對治理結構有完善的法律規定,同時又需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在當前及未來的公司治理中,仍會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和解決,公司治理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參考文獻:
1.谷書堂主編.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范健主編.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盧建平主編.經濟法.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4.卞耀武主編.當代外國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