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城里的魔法學校
對那些懷揣明星夢、導演夢的年輕人來說,北京電影學院,永遠是個散發著神秘氣息的地方。它是一條通往娛樂圈、電影藝術和星光大道的便捷通道,那里有無數神奇的小門正通向外界,每個小門都有一張精心布置的魔毯,在等待那些野心勃勃的人。
2003年12月1日到8日,這所現代中國的魔法學校,舉辦了一次具有典型學院風格的“第二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76部作品參加了這次影展(這其中劇情片40部,實驗片9部,紀錄片12部,動畫片15部)。影展的國際性和嚴肅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當代國際大學生影像作品的總體樣貌,但影展的半封閉性卻削弱了它的這種蒙學力量。8天的展映,觀眾人次達到了2萬,但總體感覺還是學院的內部觀摩,高墻外對此有興趣的電影青年,慕名而來的依然有限。
在第一天的開幕式上,謝飛老師(兩屆學生影展的策劃和組織者)提醒他的學生們,“這七天,不是單純的娛樂,它還是個艱苦的勞動和學習的過程”。從頭到尾跟完七天,我才大概明白了謝老這句話的意思——作為一個曾經的語文老師,我知道給學生批改作文是件多么尷尬的事情,用飽滿的熱情迎戰沒完沒了的不知所云和平庸之作,對任何人的耐心都會是個不小的考驗。只有那些真正漂亮的,有新意的文章,才能讓人眼前一亮。我想電影也是一樣。
還缺點“牛犢頂橡樹”的精神
糟糕的學生作業就像糟糕的蛋糕,既不好看,也不好吃。優秀的作業則像烤地瓜,老遠你就能聞見香味,抓在手里可能還是熱乎乎的。
一般來講,學生作業分兩種,對電影語言基本過關的學生,我們希望看到創造性,這次影展的優秀作品就基本上屬于這一類。另一種情況是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他們的作業其實是基本的鏡頭練習,考察的是對電影語言的認知和掌握,這種情況在國內學生身上體現的比較明顯。正因為這種整體水平上的參差不齊,才讓很多人感到,國內學生比起國外學生距離懸殊。但即使是另有隱情,國內學生依然暴露出很多觀念和態度上的根本錯誤,某種程度上講,這種錯誤要比技術上的不足更令人惋惜。
學生作業無需考慮市場,這是個誤區,但有利有弊。囿于商業,已經使很多國產電影喪失了起碼的文化氣概,但我們希望能在學生作業中看到這種熱情和野心。如同帕斯捷爾納克所說的“牛犢頂橡樹”,每個學生的粗糙文本里,都應該隱藏著一個高度濃縮的,倔強的自我。我們看學生作品,是想看到一些鮮活的靈魂,技術提高對他們來說,空間巨大。所以,那種依然停留在嘩眾取丑、病態和保守狀態的學生作品,最讓人感到厭倦。略知一點王家衛或MTV影像的皮毛技法,就全然放棄對劇本的嚴格要求,就近找幾個帥哥、美女同窗,選幾段許巍、莉莉周的時髦音樂,不加思索地搖動攝影機,這就是電影?對不起,我非常同意黑暗中后排同學的評價——這純粹是狗屁不通!
拋開市場,對學生開放思維,大膽嘗試有一定積極作用,但那只適合學習電影的初級階段和未來的大師。對中國電影來說,提高學生對電影商業性的認識,是目前的學院教育最不該回避的東西。中國電影有深厚的文化基礎,最缺的反而是向商業性挑戰的勇氣。看過美國電影[12怒漢]的人都應該知道,那是個藝術和商業高度兼容的作品,沒有人會說它不好看,也沒有人會傻到說它不是藝術。電影和文學有很深的淵源,但它們又有本質的區別,如何深入理解“影像藝術”這個概念,是學生、老師和現在正在活躍著的導演們,必須抽時間重新思考的。
為什么中國學生紀錄片強,劇情片弱?
紀錄片強、劇情片弱這個特點,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的國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實學生們的紀錄片作業并不具有特別優勢,因為紀錄片有它討巧的一面,它最關鍵的是拍攝的內容和切入的視角,對技術的要求相對較低。所以,如果作者選對了拍攝者,而態度又不令人反感,那真實生活本身的力量就足以征服觀眾。比如獲銀獎的紀錄片[耶穌保佑你],記述的是中國農民信仰基督教的故事,西方宗教和東方農民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審美落差,它的戲劇性和幽默感來自局外的視角,并不是作者賦予的,只是作者善于發現罷了。同樣,紀錄伊斯蘭教家庭生活的[馬幸]也是異曲同工,它反映的是唯心的宗教和唯物的科學之間的沖突,而這沖突體現在一個白紙樣的孩子身上,它帶來的思考就比[耶穌保佑你]更有力量。這是兩部受到觀眾強烈喜愛的短片,短短幾十分鐘里,它們左右了觀眾的情緒,并引發一些思考,這是它們的優勢。但在技術上,尤其是剪切的基本功上,它們其實都存在許多毛病,并不過關。
相比之下,劇情片對創作者的要求肯定更高,主題、結構、臺詞、表演、鏡頭……它們中任何一個出現閃失,都會大大影響整部作品的質量。而國內學生在劇情片上,往往一無是處,和歐洲,特別是俄羅斯格拉西莫夫電影學院的學生比起來,實在相形見絀。
金字塔的底部
如果將一個民族的電影事業比作金字塔,那么學院教育就正好處于金字塔的關鍵部位,它連接著基層的電影愛好者和上端的電影工作者。把懷有憧憬的電影青年培養成什么樣的電影人,是它必須始終嚴肅對待的。
影展的第三天,有同學問謝飛,為什么國內學生作業的水平要明顯低于國外學生?學生的問題非常直率,老師也沒有完全回避,至少講了原因中的一點:國外很多著名的電影學院招生,光考試就需要半年時間,它們的門檻非常高。而它選擇學生的范圍卻非常寬,比如它們會選擇接受有潛力的大齡學生,這些學生大都具有相當的社會經驗,他們不致于頻繁地犯最低級的錯誤。
關于大齡學生這個說法,大家肯定會想起電影學院曾出過的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78屆”。那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時代,而如今的電影學院卻是個比較浮躁的地方,它和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脈搏吻合,但和歷史的要求,還有距離。它要有更開放的視野,也要有更嚴謹的治學體系,人民需要的畢竟不是制造明星的影視基地,而是能夠與時俱進的品牌高校。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很希望這個“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能夠繼續搞下去,最好還能夠走出高墻。我們甚至有一種設想,就是類似影展能否采用更開放的方式和姿態去覆蓋觀眾,比如建立非主流的藝術院線,比如通過互聯網作視頻點播,比如借助電視…… 
對電影來說,學院派永遠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學院的優勢是可以事半功倍。要造金字塔,怎能放棄這塊基石?
[滿足愿望]Feeding Desire(丹麥)
導演: Martin Strange Hansen 編劇:Mahi Ragozar 類型:劇情 35mm 片長:28分鐘
結婚12年,丈夫一直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這天下班,他路過一家小餐館,突然產生了一種抑制不住的沖動:獨自一人吃頓晚飯。給妻子打了個電話,借口臨時加班,然后他愉快地走進小餐館,要了一份豆湯。雖然這里的豆湯,遠不如妻子做的好吃,但這小小的出軌是那么令人興奮。這之后,他的胃口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終于一發不可收拾。看電影、吃豆湯已經無法滿足他,有一天,他決定玩次大的,他先告訴妻子要出差,又打電話向公司請了病假。然后他租了輛老爺車,驅車來到鄉村旅店。雖然出現了旅店風騷老板娘向他獻媚的小插曲,但這次旅行總體還是愜意的。可偏巧今天同事來探病,他的秘密敗露了。妻子認定他有了外遇,任他怎么解釋也無濟于事。從此,可憐的丈夫每逢周四就會被妻子趕出家門,去探望他莫須有的情人莉莉。糟糕的豆湯,還有連續放映6周的電影,終于讓他無法忍受,他決定結束這場荒唐的鬧劇。他急匆匆跑回家,告訴妻子莉莉自殺了,原以為事情可以就此了結,沒想到可愛的妻子卻決定為丈夫的情人莉莉操辦喪事。哭笑不得的丈夫再次被轟出門去。半小時后,他買了食物和一束玫瑰回來了,他告訴妻子,莉莉沒死,他現在就要去看她。
典型的黑色喜劇,創意令人叫絕,沉穩的導演風格和演員表演也令人嘆為觀止。這是整個影展最完整、最成熟、最不露痕跡的劇情短片,據說它在戛納,也獲過最佳短片獎。這是一個小品文的精彩范本,學生作業達到這個水平,金獎當之無愧。
[男孩紀事]A Man Thing (波蘭)
導演/編劇:SLAWOMIR FABICKI 類型:劇情 35mm 片長:26分鐘
當代波蘭,故事發生在三天內。
第一天。失業在家的父親收到男孩的成績單,看過后用皮鞭狠狠地打了男孩一頓。對此,母親也無能為力。
第二天。男孩是學校足球隊的隊長,教練不在的時候,他會帶領大家刻苦訓練。這天,教練給大家每人發了一套運動服,孩子們都很興奮,但男孩為了趕去上下午的地理課,拒絕穿球衣。教練一怒之下,把男孩趕走了。事后,教練去家訪,和男孩的球迷父親聊得很投機。
第三天。男孩回到球隊,他模仿教練的樣子給伙伴們訓話,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這時教練出現,丟了面子的他再次發怒,這次,他要扒掉男孩身上的球衣。撕扯中,他看到了男孩背上的傷疤,一個孩子告訴他那是男孩的父親干的。教練怒氣沖沖地來到男孩家,狠狠教訓了正在睡夢中男孩的父親。但當他再次找到男孩,見到的卻是把自己和狗一起關進籠子的孩子,他拒絕出來,眼神倔強而無助。
片子不長,但手法純熟,剪切干凈利落,粗顆粒的單色影像相當風格化,細節也很到位,演員表演更是一絕,看起來幾乎不像是部學生作業。可以看出,波蘭的電影基礎教育還是相當到位的。影展的專業評委給出的最高分,就是[男孩紀事],我認為它當之無愧。
[肉]Meat(俄羅斯)
導演:Slava Ross 類型:劇情 片長:14分鐘
這個粗糙的黑白短片,是俄羅斯格拉西莫夫電影學院學生的作品,它幾乎讓我看到了另一個塔科夫斯基。(塔科夫斯基的學生作業[小提琴與壓路機]具有相當的藝術高度。)年輕的母親,為了一塊牛肉和陌生男人上床,男孩躲在床下,表情異常平靜。男人走后,母親把牛肉放在桌上,用刀一片片切下來,塞進絞肉機,男孩站在桌邊,用力地旋轉把手……
影片的最后一個鏡頭沒有臺詞,就是母親和兒子默默地絞肉,但你能夠感到,俄羅斯精神里最樸素、最真摯、最高貴的情感,正在冰涼的鋼鐵葉片中間,被撕扯成了肉泥。大多數學生作業,都擺脫不了對行而上的膜拜,但唯有這一部,絲毫不讓人討厭。
[耶穌保佑你](中國)
導演:魏星 類型:紀錄DV 片長:20分鐘
蘇北鄉村,生活著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民。他們都是基督徒,稍有閑暇,便以她們的方式高頌“圣經”,或歌,或舞,或念白。他們把自己的希望和快樂,煩惱與憂愁,借對耶穌的崇敬一一盡訴。
這是在影展放映時效果最好的一部短片,掌聲笑聲不斷。主持人上臺時也說,都快趕上趙本山的小品了。人們想不到耶穌到了中國鄉村落戶,竟是這樣的一副狀貌。農人的憨直和純凈,全讓臺下的一干學院分子讀出了幽默。這也為本片奪得本屆影展的銀獎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耶穌保佑你]一片勝在取材和視角,一個既陌生和熟悉的雙重語境,經過看似漫不經心的雜糅,人們既消解了對基督教義的神秘感,又對鄉村生活有了別樣的體認,于是產生了一種極樸素的笑料。當農人用最直白的語匯表達對耶穌的理解和敬仰時,臺下是笑成了一片。本片導演魏星老家就在蘇北,他完成本片時,有近一小時的長度。但為了參賽,剪成了20分鐘。我希望能在完整版里能看到農人在信教之時的一些挫折和困難,乃至憂傷。而在這20分鐘里,雖生機盎然,但導演的態度不夠明確,有簡單呈現之嫌。
[馬幸](中國)
導演:張曉敏余樂 類型:紀錄DV 片長:15分鐘
馬幸是個7歲的回族男孩,三年前,他隨父親從老家甘肅來到福州。他的父親信奉古蘭經,是個虔誠而守職的阿訇。他希望馬幸能繼承他的事業,可馬幸在學校受的關于人的本源的教育與古蘭經所述的真主乃造物者的觀念產生了沖突,年幼的他真的困惑了。
中國參賽作品中又一部涉及宗教的影片,但本片不像[耶穌保佑你]那般樸拙,并一氣呵成。它營造了不少留白之處,在敘事轉場時,反復表現馬幸獨自玩耍的場景,并有馬幸之父在引領眾人禮拜的畫面。假如說[耶穌保佑你]借宗教來說農人安天知命的命數,而[馬幸]則對宗教本身進行了一番擦身而過的探詢。從一個小男孩的眼中,反映宗教在不經意間予人的迷惘,這種紀錄策略也算頗有智慧。整個紀錄片生動,且有淡淡詩意,其觀賞效果,實際比[耶穌保佑你]表現得更為成熟一些。這也是所有參賽影片中,將概念隱藏得最好的一部短片,雖在氣勢上弱了一些,值得鼓勵。

[影子](中國)
導演:張麗 類型:動畫 片長:6分鐘
男人每天重復著起床、拿包、擠公車、進電梯、下班、回家的朝九晚五生活,顯得孤獨、疲憊而麻木。只有他的影子和他做伴。這一天,他的影子幫他結識了一個姑娘,他們一見鐘情。但很快姑娘就被一只巨大的手抓走了。男人選擇了自殺,姑娘也在同一個地方跳下了懸崖。他們殉情了,但他們的影子卻從懸崖下爬了上來,快樂地游蕩在城市的上空。蒼白的大地上,成千上萬的人依然在重復著孤獨、疲憊而麻木的生活……
風格簡約的[影子],花了導演張麗一年時間,它具有早期中國美術片的一些風格特點,同時又融合了一定的現代氣息,是一部以幽默和情感取勝的作品。美中不足是音樂合成的效果有些粗糙。
[魚兒從來不睡覺]Fish Never Sleep (英國)
導演:Gaclle Denis 類型:動畫 片長:6分鐘
日本,漁港。一個英國女孩在一家日本料理店打工,她白天非常辛苦,晚上又總是睡不著,和海里的魚一樣。一天夜里,她騎摩托車外出游蕩,不料從大橋上掉進大海。漁夫將她和魚一起打撈上來,送進了加工廠。流水線上,工人們像機器人一樣,用帶鋸齒的大刀將大魚一只只的切成塊。昏迷的女孩被運過來了,他們眼睛都不眨一下,咔嚓!魚兒為什么不睡覺?因為睡著了,就會被抓走殺掉。
整個歐洲對日本的理解恐怕都是這樣。年初的時候,有一部叫[恐懼和顫栗]法國劇情片,也選擇了通過一個少女的視角,反映歐洲人對日本文化這種冷漠的不解這一主題。這個動畫片的創意不錯,像一個當代寓言,它每個鏡頭都有紅色,應該是血的顏色。
[明天是生日]Tomorrow Is the Birthday(俄羅斯)
導演:Larisa Bocharova 類型:劇情 片長:14分鐘
一個無所事事的女孩,一個憂心忡忡的女孩,一個馬上就要18歲的女孩,在18歲生日的前一天,她會做些什么呢?有點《你好,哀愁》的意思,采用的是意識流的表現手法,用靈活的鏡頭,把一種只屬于少女的幻想、白日夢表現了出來,情緒既不低落,也不亢奮。是一部秉承著俄羅斯詩電影血脈的短片,黑白影調做工粗糙,但節奏把握地很好,有種俄羅斯人不太常見的幽默感,容易讓人想起法國片[朱爾和吉姆]。這是一部非常受觀眾喜愛的短片,同樣來自俄羅斯格拉西莫夫電影學院。
[尋找面包]Looking For Bread(俄羅斯)
導演:Alezander Yornovsky類型:劇情 片長:8分鐘
一對老夫婦出去買面包,但附近的面包店因為整修停業了,因此他們必須去尋找另一個食品店……
又一部俄羅斯格拉西莫夫電影學院的學生作品,有點主題先行,但最后一個鏡頭:老頭和老太太相互攙扶,努力穿過馬路的鏡頭還是征服了很多人。相對來講,這是參展的格拉西莫夫電影學院三部作品中最為平庸的一部,但它保持了俄羅斯電影一貫的純樸精神,因此依然顯得鶴立雞群。
[日常生活]Routine(以色列)
導演:Yuval Shafferman 類型:劇情 片長:16分鐘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電影學院也是這次影展的亮點,影片[日常生活]顯然受俄羅斯電影的影響,關注的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事,用日常生活中的小波折,反映親情這個永恒的主題。
[黃昏](中國)
導演:吳限 類型:動畫 片長:6分鐘
國內學生的作業,最大的亮點是這部動畫片[黃昏]。作者吳限來自湖北美術學院,如果用一句話描述他的這部作品,可以這樣說——這是迪斯尼經典動畫片[幻想曲]的一個被刪除的樂章。看這部短片的時候,我一口咬定,這是國外學生的作品!城市黃昏的畫面和主題音樂的契合,畫面本身的精致流暢,都和我看到的[幻想曲]異曲同工。當看到這是國內學生的動畫作業的時候,我真是大吃一驚。
[檸檬汽水的魔力](日本)
導演:Kazuka Shimizu 類型:劇情16MM 片長:26分鐘
Yumi是個大學生,她熱烈的愛著同學Syunta。Syunta非常在意象征他第一次戀愛的那個汽水瓶,Yumi知道關于瓶子的往事,與Syunta分手了,卻又心懷不舍,多次潛入Syunta房間。后被Syunta發現,兩人重歸于好。
本片像極了日韓所特有的青春偶像劇,愛情甜蜜又易溜走,青春苦澀卻并不傷人。整部影片,作為學生作業而言,還算清麗流暢,在敘事節奏的把握上頗見功底。Yumi潛入Syunta房間那段,明顯是在學習[重慶森林],連那個口罩都是在模仿王菲,導演可能是個王家衛迷。本片最大的優點是能量力而行,不強賦新詞,在理念和形態上作無意義的兜轉。影片所涉及的魔力,指的是汽水瓶里有一玻璃珠,女主人公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它倒將出來,實際上,汽水瓶本身是可以旋扭的。也許愛情在苦苦追尋之后,答應就是這么簡單。此橋段雖較為老套,好在有明麗的青春墊底,總體上來說,是段能讓人心情愉快的短片。
[一所小寺院里的愚人節](韓國)
導演:Lee Min-Kyoung 類型:劇情35MM 片長:18分鐘
師傅這一天,出遠門去了。留下了一幫饞蟲發作的小沙彌。他們都想一享口腹之欲,可沾葷腥卻乃修行之大忌。正當小伙伴焦躁難安之時,夜深了,從寺院外卻平空飛來他們渴望已久的各類美食。
本屆涉及宗教的影片還真不少,本片手法清新,并有著不令人生厭的夢幻色彩。不僅是飛來美食,折磨那個小沙彌多日的屁股上的膿瘡,也不治而愈,十分值得細品。影片最難得之處在于,導演對一干小演員的掌控力上。動物和小孩的表演,是最難控制的。而本片還是一幫小孩的群戲,對導演的指導確實是一考驗。而片中的那一群小沙彌或活潑,或安靜,或有著小小的郁悶,皆生動自然,實屬不易。愚人節乃西方節日,放在東方語境里,竟成為人心本能化解清規戒律的一劑良方。導演在醞釀意念如何傳輸之時,想必是花了一番心思。
[我的一個小故事——上山下不來](中國臺灣)
導演:林稚沾 類型:紀錄DV 片長:25分鐘
本片紀錄了一個年輕的紀錄導演的心路歷程。林稚沾準備為學業去完成一部短片,有無意義,感動彷徨。偶然一個機會,經朋友介紹,來到臺灣原住民居住的山區里,參予社運活動。一個老人告訴他們發現了地裂,并親自帶領他們上山,拍下了已經龜裂的地表。他們把這段鏡頭放給當地的山民看,并勸他們撤離。山民們走了,可林稚沾仍心有余悸,他擔心就憑幾個鏡頭就讓山民走,是否太過草率,假如泥石流并未發生,此舉要負擔的責任,非他所能承受。泥石流來了,林稚沾沒有一味地慶幸,而是深味著影像所給予他的動人力量。這之后,林稚沾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社運中去。經費不足,便自制CD和VCD在街頭拋售,好讓理想之旗繼續飄揚。
本屆影展不少作品充滿實驗性,并努力探討影像本質。惟有林稚沾的這部作品最為誠實和堅定,全片極其平實,卻能恰到好處地暗蘊力量。他旗幟鮮明地聲言,影像參與現實,乃影像之本能,更是影像存在之要義。相較那些純個人圖畫的信手涂鴉,本片多少有了厚度。片尾那首用臺灣土語演唱的《國際歌》極為動聽,雄壯之曲也是可以如此深情的。
出了水痘不不會長麻子
連續七天的影展看下來,對70多部作品的良莠不齊,雖然早就心中有數,但有的影片還是讓人不知如何是好。盡可以保留對學生作業的寬容心態,但真要尋求恭維,著實無從下嘴。但愿不是什么惡疾,只是出出水痘,興許以后就不會長麻子。 先說說來自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兩部作品[天堂的金幣]和[古城的夏天]。前者說了一個傻小子跑來跑去,還惹上了命案,到了結尾,才發現自己早就一命嗚呼。說實話,最后一點還是導演上臺發言時才知道的,但仍稀里糊涂。他聲明這是部劇情片,而非實驗片。這都無所謂,關鍵得讓人看明白。后者還說講清楚了一個故事,一個游手好閑的男孩,發現了一起盜竊事件,并戰勝了怯弱,維護了正義。但片子節奏拖沓,小男孩那種準流氓的造型本來可以有很多說頭,但影片冒冒失失地加入了古城舊建筑即將被破壞的鏡頭,這一無的放矢的“深意”,實在大可不必。假如故事流暢起來,這片還能讓人看下去。這兩部影片表現了中國學生作業的通病,為了表達而表達,而內里又缺乏堅實的根基,反倒流于空泛。
北京電影學院的[小黑和爸爸]走平民路線,一對農村出來的父子,又是賣車,又是遭遇偽鈔。可全片有頭重腳輕之感,賣車戲過于鋪張,假若把戲的重心放在偽鈔的使用上,再加幾個趣味性較強的細節,本片在可看性上會有所增強。這片剛開始時,光影運用還比較出色,在鏡別上也頗有章法。可一到了城里,鏡頭語言就變得很呆板。這也是中國學生作業的另一弊端。不知是器材原因,還是手法過于生澀。有的老外拍短片,雖然也是不知所云,但人家的畫面和聲音元素都比我們要完備的多,而且他們所選的演員好像都是職業演員,都有一定的演技。
說到劇情片,上海戲劇學院的[一個關于蒙太奇的故事]也是大玩形式,連動畫也加入進去了。可那出偽裝的師生戀,人物行為動機,怎么看都欠缺內在邏輯。而北京電影學院的[電話],導演只是想拍一個簡單的東西,純當是作業了,對它的蒼白也就可以擱置一邊。前文所說的影片,雖有很多致命的缺陷,但還能看下去。而北京廣播學院的[死于2030]是要什么沒什么,除了那個大而不當的概念,估計是受非典的啟發。模擬了一個所謂的世界末日。可人物和故事(有故事嗎?)全呈扁平狀,看不到一絲鮮活。貌似凌厲的影像,只能使這部12分鐘的短片更為空洞。用“無聊”二字形容本片不知道過不過分。假如這屆影展設有金草莓的話,該片怕是大有希望問鼎。
臺灣世新大學的[尋找·邊境]想展現弒父情結,須知主題的龐大而艱深,是需扎實的電影經驗和豐厚的人生積累作為基石的。想指哪打哪,還真得練上一段日子。臺灣和新加坡的另幾部劇情片,不是云里霧里,就是在強大概念面前扭曲了電影語言的諸多神韻,不說也罷。
在這些落選的華語參賽片里,有四部影片值得一說,一部是云南藝術學院的紀錄片[我的家庭錄像],也就是紀錄導演本人家的一只母狗生育一窩小狗的過程。非常簡單也非常討巧,可貴之處,在于全片有種實質性的溫馨在里面。那對夫婦對狗的脈脈溫情,相當可愛。那幾只小狗也極伶俐,讓人有種想觸摸的沖動。也許本片過于簡單,難顯影像的獨特魅力。另則,本片過于私人化,雖真切細膩,但還是小我的情懷,而無法作更大的延展。國內的另外一部紀錄片[我的顏色]雖主題健康,情懷樸素。可一個盲童的故事,是需更堅實的手法來完善它,這片本來是要喚起人們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可缺失了此類題材應有的份量,提不起勁。北京廣播學院的[困惑],講的是一男生對自己的性器官是否發育正常產生懷疑,引發了一些鬧劇。有點[美國派]的味道。本人沒趕上這部影片,不好多說,想來,應該有點意思。最后一部是香港的紀錄片[陳漸的油角],這部片子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半小時的片長全是粵語,字幕又是英文,閱讀起來不免困難重重。即使這樣,片子還是能讓人感受出那份別致而優雅的祖孫親情。那個老太太一看就是個樂觀、自信又可愛的老太太了。可惜。
以上只涉及到華語短片,因為我們不自覺地會對本土作品產生感情。至于國外作品,大多也淪為形式主義的桎梏,了不起比我們在制作上要精良一些。意識先行,不在于你有沒有這個意識,而在于你是如何體認這個意識。人的隔膜、疏離,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看你有沒有表達這個意識的能力。電影在很多時候,是個技術活。強扭的瓜沒一個是甜的,這就是這次觀影活動,給我最大的體驗。說句個人的話,作為學生作品,我認為還是小巧一點好,不用那么微言大義,能清清楚楚地講一個故事,就是勝利。即使這故事和種種思潮搭不上界,但它是你的,并是你有能力去表達的,這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