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哪里 去哪里 怎么去
理財案例:王先生打算這樣理財
王先生/身份/高級工程師/家庭月收入20000元
32歲的王先生是北京一家著名通訊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太太是大學英語教師,聰明伶俐的孩子剛3歲。王先生一家每月收入不下兩萬元,家里剛買了一套精裝修的三居室公寓房,還買了一輛帕薩特車。余下的積蓄30萬元都存在銀行里。王先生兩年前炒股吃過虧,認定自己是個“保守型”的投資人,所以只對風險較小、收益也較小的理財工具有興趣。
雖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王先生和太太仍然對未來的家庭財力有著隱隱的憂慮:一是不知道能否攢夠錢將來送孩子出國留學;二是能否有足夠的財力在五十歲的時候提前退休。就這些問題,他也請教了不少專業人士。證券公司的告訴他應該買股票,期貨公司的建議是做期貨……只有保險公司的方案比較合他的胃口,就是要盡可能多買養老保險和教育保險。
所以王先生現在的家庭理財方案就是:一是要多賺錢。自己要抓緊通訊行業大發展的有利時機,多做項目,多賺錢;太太也要改一改大學教師閑散的生活習慣,到外面兼些課;二是掙了錢多儲蓄,多買保險,可別在股市里面瞎折騰。所以除了給夫婦二人買了醫療險和高額養老險外,王先生也給孩子買了很多儲蓄性的保險,教育金、婚嫁金、養老金、終身保障金……花樣繁多,每年要繳費6萬多元。
比起很多粗心的都市白領,王先生在理財方面很用心,方案聽起來也似乎有道理,但其實在關鍵問題上卻犯有致命的錯誤,難以實現設定的人生目標。
首先,家庭收入中斷的風險沒有解決,人生目標處于危險中。一旦王先生或太太意外喪失勞動能力(甚至生命),收入中斷、銀行收回住房及轎車、無力支付孩子教育費、更無財力去安享晚年……家庭財務將遭受毀滅性打擊,一切靠金錢支撐的人生理想都將無法實現。雖然這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其破壞性之大卻不能不引起任何一位負責任的成年人的重視。
其次,現有資金在低收益中貶值甚至浪費,人生目標難以實現。存款、債券和養老及教育保險看起來收入很穩定,但事實上卻無法對抗經濟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通貨膨脹,因而實際上是不斷貶值的。特別是醫療和教育費用每年的漲價速度都在兩位數以上,現在看似巨大的投入十多年后很難做什么事情。相信很多朋友對通貨膨脹吞噬財富都曾有過切身的體會。
王先生一家的理財思路和困惑其實很有代表性。這些錯誤的產生主要在于客戶缺乏“度身定做”的綜合理財安排。當今社會可供個人采用的理財工具日益復雜多樣。在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等行業間實行“分業管理”的情況下,既便是專業人士也無提供綜合理財規劃的業務經驗和能力,不能從客戶的角度去“量體裁衣”,所以只能是“王婆賣瓜”似地推銷本單位產品。
如果把打理家庭財富比作一次長途旅行的話,無疑我們首先需要一個清晰可行的“路線圖”。否則,像王先生這樣“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十分危險的。這個“路線圖”就是理財規劃(fi-nancial planning或稱金融策劃)。
所謂理財規劃就是通過測算客戶家庭負擔、預期收支、理財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科學組合存款、保險、證券和房地產等多種理財工具,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實現收益最優,進而實現客戶人生目標的一種金融業務。理財規劃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興起,在西方已經成為金融業的重要部分和家庭理財的必備前提,目前也越來越受到我國中高收入家庭的關注。
同其他理財顧問提供具體投資建議或售賣單一金融產品不同,理財規劃提供的是總體的理財戰略與方案,側重的是度身定做,作用在于使投資者不至于因外界誤導而偏離符合自身特點與需要的預設理財目標。簡單地說:沒有規劃的理財,就像沒有地圖的旅行,隨時都會出現墜入深淵或南轅北轍的致命錯誤。
制定理財規劃的這一專業過程可以借助“家庭旅行”來形象地概括為“在哪里”、“去哪里”和“怎么去”三個階段。
所謂“在哪里”就是旅行的出發地,也就是家庭目前的財務狀況和理財環境分析。這其中包含著對家庭財務風險承受度的判斷。王先生說自己是“保守型”的,但他收入豐厚且預期良好,實際承受風險的能力很強。如果采取保守的理財策略,多年后可能會發現自己錯過了本可抓住的好多致富機會。另外,如果想提前退休并為孩子積攢高額教育金,自己在理財方面也不得不更加積極進取,去爭取更大的收益。至于理財環境的分析其實也就是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分析。這方面,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權威機構都預測中國經濟將在未來二三十年內持續高速增長。這也為普通家庭致富提供了歷史機遇。
所謂“去哪里”就是旅行的目的地,也就是家庭理財目標。雖然金錢越多越好,但金錢只是理財的手段,并不是目標。理財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理想的人生。如王先生提出的安享晚年、送孩子出國留學都是理財目標。但還不夠,這些目標還必須數量化,才具有操作性。也就是必須測算出王先生退休時社會和家庭的物質消費水平以及孩子留學時的教育費用水平,以明確指出家庭理財的努力方向。另外,有些理財目標雖然極端重要,但卻往往為常人所忽視。比如,對于任何一個家庭來說,財務安全都是第一位要考慮的,也就是在任何惡劣情況發生的情況下,家庭起碼的生活水平都可以維持。這方面,王先生一家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所謂“怎樣去”就是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旅行路線,也就是如何組合運用存款、保險、證券、稅收籌劃、海外理財等各種工具去實現家庭理財目標。這種工具的組合主要包括“空間”和“時間”兩方面。
像一座大廈有它科學的建筑順序一樣,理財工具的空間組合遵循如“金字塔”般的先后順序。各項理財工具的風險由上而下遞減,收益由下而上遞增。一般而言,理財起步于一個由低風險理財工具構成的“地基層”。它包括穩定的工作收入、合理的保險保障、適宜的住房條件和充足的現金儲備。對于王先生來說,雖然在保險方面支出已經高達家庭收入的25%,遠遠超出了合理的范疇,但仍然缺乏合理的保險保障。這是目前他的家庭所急需改善的。在完成了“地基層”的建設后,不同家庭才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投資于風險更高、收益也更大的理財品種,比如債券、股票、期貨等等。只要有了穩固的基礎層,即使投資失敗,也不會對家庭正常生活造成太大損害。但如果基礎層缺失,投資失敗的后果就會十分嚴重。王先生一家由于保障不合理,如果投資失敗就會有大麻煩了。
專家處方:王先生應該這樣做
通過對王先生一家“在哪里”、“去哪里”的科學分析,我們為他們的“財富之旅”提出了“路線圖”:
一是為王先生夫婦購買高保額的意外傷害保險或定期壽險。這兩類產品是保險中最便宜的,但卻能有效地防范家庭收入中斷的風險。同時將每人的健康險保額提高到15萬元。
二是將相當于3至6個月家庭生活費的備用金,用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銀行。
三是將家庭金融資產的20%投資于外幣存款、債券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分散投資風險。
四是將家庭金融資產的80%投資于股票基金,也包括香港的H股。
依此綜合理財規劃,王先生家庭資產長期平均可以實現每年7%的收益,再加上每年收支節余按此比例逐步投入,王先生在保證了家庭財務安全的同時,完全有把握實現安享晚年和送孩子留學的家庭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