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系列圍繞以爭取個人自由和個人權益為目標的公民權利行動,推動了中國在法治和文明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當我們站在2004年回首過去的一年時,不能不去深思這一年所經歷的所有不平凡的事件,這是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觸動了公眾的神經,促進了公民個體權利意識的不斷覺醒。
2003年12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其中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內容,最為矚目。經過幾十年的輾轉,終于要確立私有財產權的法律地位了。這絕對是中國法律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從視私有財產為洪水猛獸到欲說還休,直到今天眾多的公民向威脅私有財產權利的環境進行質疑和抗爭,我們在這條崎嶇的道路上走得很久,也走得艱辛,走得彷徨。但是,不論我們曾經付出了什么,畢竟,贏得了以憲法的名義伸張正義、保護人權的時代。
保護私人財產是和保護公民基本人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對財產權的尊重是中國人權的一大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形勢迅猛,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0%。到目前為止,全國的民營經濟占有國內生產總值的1/3以上。全國有私營企業243萬戶,個體戶2400多萬戶,就業人數超過8000多萬人,一半以上的資本掌握在私人手中。二十多年經濟改革,帶來了社會財富結構的巨大變化,私人占有財富的比率越來越高,私有經濟的實力越來越強。個人財富的積累,引發了權利觀念的裂變,私權利日益覺醒。覺醒的私權利必然與公權利沖突和碰撞,從而產生要求平等權的訴求。然而在現實中,由于多年形成的公有財產神圣化傳統觀念和在法律、政策上,公權利的優越地位則要強迫與之沖突的私人財產服務公共利益,私權利必須讓位于公權利至今是一些人處理經濟糾紛的理論依據。當轉入市場經濟的軌道后,一方面,私有財產的經濟實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率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另一方面,公權利的范圍和能量依舊無限無邊,公權利與私權利對比的失衡導致和激化了種種矛盾。如果再加上相關人員素質低下、權利監督失控等諸多因素,引發沖突出現悲劇就更加難以避免了。
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在評價有關將保護私有財產寫進憲法的意義和作用時這樣說,憲法首先是限制政府權力的。保護私有財產主要是針對一國政府權力所作出的限制。一語中的,從本質上說清了一個道理,保護合法私有財產權利入憲,就是從制度上限制公權利對私權利過度的傷害和干預。
在私權利與公權利的沖突中,以公共利益或國家利益的名義剝奪和侵害私權利的現象最為突出。當前在社會上反應最為強烈的是城市的強行拆遷和農村的土地征用。據最高人民法院統計,2003年1月至11月,全國法院受理的“民告官”案件已經超過10萬件,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城建類行政案件。城建類行政案件占所有行政案件的15%,比去年增加了31.77%。這兩類案件,侵害的全是公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普通公民最起碼的生存權利,如此無忌侵害公民最基本的權利,造成的是整個社會的傷痛。更為嚴重的是,在一些地方,受到侵害的公民投訴無門,阻塞人們進入法律渠道的居然是以政府的名義,冠冕堂皇的理由便是公共利益的需要。離開了憲法保護的私權利,在與公權利對峙中必然處于弱勢位置。這次修改憲法中至少有五條是涉及公民的具體利益,包括人權、社會保障、公民私有財產、征地的補償等,這些都是公民的最重要的基本權利,這就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進一步統一起來。
在有關討論保護私有財產入憲的話題中,一個出現頻率最高的話題竟是保護私有財產的實質是不是保護富人利益,聽來不禁讓人憂從中來。保護私人財產是和保護公民基本人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財產權就沒有人權。人權是平等的,不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人的財產權也是平等的,只要來源合法,都有受國家保護的權利。在沒有法律明確保護的前提下,窮人和富人都面臨著共同的威脅。在實際生活中,私營企業主無端失去自己財產的事件屢見不鮮,而在城市強行拆遷和農村強征土地的事件中,當事人大都是無權也無錢的普通公民。二者在私有財產保護法律措施缺失的狀況中所處的境地沒有什么區別。而另一方面,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情況下,富人很容易與權勢搭上關系,從而產生公權利“尋租”現象,窮人的財產權利將成為權錢交易中的犧牲品。將利益的天秤傾向強勢還是弱者,是衡量一種制度是否真正公平的標尺。憲法保護私人財產權利的最廣大受益者,應該是最普通,最下層的公民,這一點,我們將會越來越清楚地看到。
由于法律上對私有財產保護的缺失,對公民的人權的侵害既體現在城市房屋拆遷和農村土地征用這樣直觀的事件上,也體現在社會信用短缺,政府投資失誤等社會現象對公民的間接侵害上。元旦前后,新聞媒體連續爆光多起由于政績工程造成的拖欠民工工資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政府失信于企業,企業將損失轉嫁到民工身上,高速路修了,博物館蓋了,好大喜功的官員有了炫耀的題材和晉升的資本,結果為這些政績工程辛辛苦苦了一年的農民工兩手空空,連返鄉的路費的都沒有著落。至于向王懷忠那樣以征斂的手段掠奪民間為自己樹碑立傳的事也不屬罕見。
因此說,保護公民私有財產寫入憲法,維護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對這一點切不可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