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鑫
一、建立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發展改革的重要目標
1.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我國政府在全面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樣完整的科學發展觀。社會保障的職能是要解決經濟、社會、人的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因此,建立健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中國的發展不僅要追求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不僅要加快經濟發展,也要推動社會進步;不僅要增加物質財富,更要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目前,我們千方百計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開發,增加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都與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重要關系,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2.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
中國的改革開放使我們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發揮基礎性作用,經濟結構全面調整,競爭機制激發了各方活力,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社會經濟利益格局也產生了新變化。過去以企業為單位,給自己職工直接提供保障的方式已不適應形勢的要求,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迫切需要社會保障。不解決這個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不能順利運行。為此,政府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中,配套推進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實踐證明,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績,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分不開的。當前,中國經濟生活中多年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經濟加快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一些新問題。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還遠未完成。深化改革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的有力支撐,同時改革也將為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3.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維護穩定的基本保證
中國正處在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關鍵階段,也是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因此,一定要處理好包括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如果中國沒有良好的社會秩序與發展環境,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決不僅僅是社會弱勢群體的需要,而是全社會的需要。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要保證人民都有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要保護發展所需的社會勞動力資源,通過再分配促進消費,刺激生產,活躍市場。因此,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二、中國社會保障事業在發展改革中不斷取得進步
1.經濟發展為社會保障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25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矚目的成就。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116898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工農業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社會供給量持續增加,市場繁榮,商品供應充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居民生活不斷改善。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為繼續落實“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和關于擴大就業、再就業的一系列措施,各級政府已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
2.社會保障的各項改革深入進行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我國在社會保障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建立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機制;在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中,我們建立了多方分擔費用的機制;在失業保險制度改革中,實行了更為積極的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在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實行了管辦分離和政事分開,逐步建立起政府組織管理、參保人群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制度運行規范化、保障服務社會化的管理體系。繼在遼寧省進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之后,我們又將試點擴大到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為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繼續進行改革探索。
3.推動與社會保障相關的改革和工作
為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政府積極推動相關配套改革和工作。中國企業改革取得進展,一批大型國有企業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經濟效益提高。眾多中小企業通過改制,逐步搞活經營。社會保險的企業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價格管理體制改革,遏制了醫藥費用過快上漲的勢頭,為醫療保險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條件。基層社區建設得到加強,使社會保障管理具備了較好的社會基礎。
4.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保障得到進一步加強
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人數從2000年的402萬人擴大到2003年的2246.8萬人,貧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上實現了應保盡保。國家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探索解決農村的社會保障問題。到2003年底,得到農村傳統救濟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已經分別達到1093萬人和402萬人。目前,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地區正在積極推動,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已在全國310個市縣開展試點,實際覆蓋6899萬人。此外,農民的就業培訓問題、進城務工工資保障問題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有關政策和解決措施已經陸續出臺。
三、進一步推動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目前,政府有關部門都在為建立健全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并支持這項工作。
1.進一步做好促進發展的工作,為社會保障提供堅實基礎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仍比較薄弱,發展是硬道理,只有更好更快地發展,才能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國際情況來看,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間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們有可能利用這些有利的時機和條件加快發展。從國內情況來看,實現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也很多。關鍵問題在于,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辯證地認識和處理與發展相聯系的各方面重大關系,才能抓住和利用好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既定的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只有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才能為社會保障提供堅實基礎,才能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
2.繼續推動社會保障及其相關體制的改革,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體制和機制的保證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銳意改革。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也必須深化改革。當前,從實際出發加大社會保障投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有關體制和機制的問題,這種增量投入可能就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也可能造成新的矛盾。社會保障屬于社會的再分配,必須適應生產方式的發展進步。現行的一些保障項目,社會化程度和統籌層次還比較低,有的存在多頭管理、政策不銜接等現象,這顯然與社會化大生產、與市場發展是不相符的。我們必須依發展的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革。從制度設計角度看,社會保障既有經濟目標,也有社會目標,我們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中,必須兼顧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需要。
這些都需要繼續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并配套推進勞動人事制度、戶籍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相關改革,統籌解決制度性、政策性的重點問題,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供體制和機制上的保證。
3.加強社會保障戰略規劃的研究,為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發展很不平衡,完善社會保障必須加強對有關全局性問題的研究。雖然中國的社會保障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的能力逐步增強,但如果從13億人口來考慮,就會看到我們的工作與社會需要、保障的投入與實際效果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當前,中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而養老、醫療等保障問題與人口發展戰略都密切相關。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是在城市化和工業化完成后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而中國這一進程尚未完成就步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如果我們不能從戰略發展方面,從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應對,將來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目前,中國“十一五”(2006—2010)規劃的編制工作已經開始,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體現戰略性、宏觀性和政策性,注重統籌發展,著力解決影響發展的薄弱環節,有效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為此,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針對社會保障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認真研究,遠近結合,加強協調,務實創新,扎實做好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十一五”規劃工作,為我國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