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平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WTO烏拉圭回合最后協議,2005年1月1日起,WTO成員間紡織品服裝配額全部取消。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傳統大市場歐、美、加對我實行多年的配額將不復存在。
隨著這個日子臨近,“中國制造”的強大競爭力引起歐、美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恐慌與抵觸。歐洲紡織協會更聳人聽聞地預測,2005年以后,中國將占據世界紡織品服裝市場的50%。近期,歐盟官方不斷表示,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應對后配額時代,包括考慮取消中、印普惠制待遇(關稅將提高20%)、簡化歐盟企業反傾銷程序、強化技術門檻等。國內也有許多人樂觀地認為:中國紡織工業在擺脫配額束縛后在國際市場上將長驅直入,全面飄紅。取消配額后,理論上為我紡織品服裝出口掃除了數量限制,但我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復雜的利益再分配,競爭會更加殘酷。我們必須研究配額取消后紡織業面臨的新問題,采取相應的對策,消除不利因素,引導中國紡織工業走向成熟、走向強大。
二、取消配額后紡織業面臨的新問題
(一)配額取消不等于貿易自由化,其他貿易壁壘會應運而生
取消配額并不意味著就是實行自由貿易,可以這樣比喻,取消配額是打開了鐵柵欄,但竹籬笆還在,還可能會多起來。反傾銷、環保、嚴格苛刻的技術服務標準以及社會責任標準等等很可能成為新的貿易壁壘。
1.技術標準苛刻,“綠色”壁壘會層出不窮
技術性貿易壁壘往往是以維護生產、消費者安全和人民健康為由而制定的。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還通過國內立法實施種種環保貿易壁壘,對進口商品規定硬性的環保指標,實行綠色標志。發達國家環保標準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有些發達國家對進口商品和本國商品實施不同的標準,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商品更難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綠色壁壘對纖維生產、棉花種植和處理、產品加工及制造等都做出了明確的環保要求和規定,如織物酸堿度、染色牢度和特殊氣味等。由于歐美、日本等國和地區嚴格的環保法規和日益發展的環保運動,綠色壁壘正逐步成為紡織品貿易中的一個重要壁壘。
2.“反傾銷”措施會被濫用
2004年6月,歐盟“國際人造合成長絲、天然長絲、紗線和絲綢使用者協會”代表歐盟24家紡織類企業對中國紡織品實施反傾銷調查。這是有史以來對中國紡織品提出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反傾銷調查,涉案企業900家,金額4.8億美元。取消配額后反傾銷調查有可能會進一步增多。
3.SA8000成為新的屏障
目前,企業社會責任已經出現在許多跨國公司訂單的附加條件中。據悉,德國進口商協會已制定了《社會行為準則》,規定德國進口商應經過SA8000協會授權,對其供應商的社會行為進行審查。該準則有可能被法國和荷蘭的進口商協會所采用。由于德、法、荷蘭等國均是歐盟的主要紡織品服裝進口市場,進口份額約占整個歐盟的50%以上,這項要求將會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美、法、意等國傳統采購中國輕工業產品的貿易組織,也正在討論一項協議,要求將中國紡織服裝、玩具、鞋類生產企業通過SA8000認證,作為選擇供應商的依據。
(二)區域貿易集團成為新貿易保護手段
區域內市場的迅速發展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有效手段。據了解,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之間的紡織品服裝貿易迅速增長,北美出口增長率已連續超過20%,最高年份竟達50%以上。歐盟紡織品市場由于土耳其等國的加入,區域內紡織品貿易也迅速增長。發展中國家進入歐盟市場的屏障正越來越厚。與此同時,歐洲統一市場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實行新的紡織品原產地規則,有效地保護了區域內貿易的發展,卻抑制了區域外產品的進入。我國紡織品進入歐、美市場更為艱難。
(三)行業競爭更加激烈
紡織品配額制度限制了我國紡織品出口數量,但配額制也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分享發達國家紡織品市場,避免相互間惡性競爭,穩定紡織品價格。配額的取消并不意味著紡織品的收益或利潤大幅增長。從國際上看,我國服裝紡織品不僅受到發達國家種種貿易壁壘的阻撓,而且也遭到發展中國家的抵觸。我國紡織品的技術含量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在勞動力上與發展中國家相比已無大的優勢。配額取消后為了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國際競爭會更加殘酷。從國內看,紡織業是我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國內紡織品市場總量過剩,市場競爭非常激烈。配額取消后如果不進行行業規范管理,廠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很可能會打價格戰,搞惡性競爭,造成量增利減,其結果會使整個行業利益受到損害。
三、發展對策
(一)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構建競爭優勢
長期以來,比較優勢原理構建了國際貿易的基礎,影響著國際貿易的發展。靠比較優勢來擴大紡織品貿易,帶來了數量增長效應、創匯效應、就業效應,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弊病,諸如創匯水平低、產業結構低、技術落后、產品質量檔次低、企業效益差。所以,比較優勢理論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適用程度和范圍是有限的,因為它僅從靜態的角度來分析;從動態角度看,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教育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是在變化的,產業結構、貿易結構也不斷變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一味地單純以自己的成本和資源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貿易結構,就會不可避免的進入“比較利益陷阱”和“出口的貧困增長。”
任何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都是由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兩方面因素所決定。比較優勢最終歸結為價格競爭,而競爭優勢更強調非價格競爭和創新競爭。比較優勢的實現離不開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越來越處于主導地位。紡織工業的發展應當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構建競爭優勢。構建競爭優勢的關鍵是高新技術和創新人才,即用高新技術注入傳統紡織產業,增加人力資本投入,重視規模效益和產品差異性,使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獲得真正更大的比較利益。
(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我國紡織工業數量型擴張、低水平延伸、高投入、高消耗一直伴隨著整個產業的增長過程,說到底是紡織工業始終沒有擺脫粗放型增長方式,由此嚴重影響了紡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1)經常性出現纖維原料大戰,如棉花大戰、羊毛大戰等,使纖維原料與加工能力之間的供求平衡常常受到破壞。(2)尚未根本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線路,尤其中小型企業由于意識和資金的緣故,推行清潔生產乏力,為發展付出了沉重代價;可以回收的纖維材料得不到利用,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嚴重妨礙了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3)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具有有毒物質的染化料在我國并不罕見,尤其具有致癌物質的偶氮燃料在紡織面料生產中使用,觸犯了某些發達國家的法律,對我國紡織的出口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4)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低,對國際紡織品市場的綠色要求難以全面滿足,依靠出口廉價和大路貨產品為主和數量取勝的局面至今沒有根本改變。
實施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促進企業從產品設計、原料選擇、工藝改革、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等方面,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要求,使產業全面穩步走上集約化道路,從而具備向社會持續提供清潔、綠色、實惠、時尚的纖維產品的能力。
(三)強化行業協會功能,提高產業的競爭力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行業協會作為中介組織被視為市場經濟的潤滑劑、協調器和保險閥,發揮著維持市場秩序,降低經營者之間的交易費用,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改進對市場的決策和管理,制定行業規范的作用。中國紡織行業協會的功能應進一步加強,各省的紡織行業協會要盡快建立和完善。行業協會要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協助政府實施行業管理;由紡織行業協會牽頭制定相應的規章,促使行業自律,防止配額取消后出現行業內部惡性低價競爭;加強行業咨詢提供信息、調研為企業提供有效及時的信息,為政府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行業協會還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服務;建立質量認證和品牌培育機制,同時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產業集群,提高產業競爭力。
政府和企業要認真學習WTO的規則,了解本行業和本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行情,同時,加快培養引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