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司
當前,產業集群的壯大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經濟運行質量的作用越來越大,尤其是產業集群通過協同效應顯現出的競爭優勢已日益受到關注。
一、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和問題
(一)現狀
我國的產業集群現象首先出現在經濟開放度較高的地區,如浙江寧波、溫州地區(服裝行業)、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家用電器行業)、江蘇的環太湖地區(紡織行業)和福建閩東地區(電器、制鞋行業)等。根據有限的資料,將分區域和分行業對我國產業集群的情況做一簡要介紹。
1.有代表性的幾個地區的情況
(1)浙江省。從全國來看,浙江的產業集群程度是最高的。據初步統計,1999年,浙江省特色工業總產值約達4300億元,占全省全部工業的65%,部分鄉鎮甚至達到80%以上。“一鄉一品”、“一縣一業”已成為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目前全省已形成特色優勢產品產值超億元的塊狀經濟306個,平均每個區域8.7億元。
特色工業園區的建設也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途徑,1998年以來,浙江省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從溫州、臺州起步,并迅速向杭州、嘉興、湖州、紹興、金華等地發展。據初步統計,至今年6月底,經審批的省級重點特色工業園區達102個,列入省重點工程項目的有56個,去年底已建成特色工業園區46個,預計今年底還將建成20個,園區內企業總數已超過2000家,預計年底工業總產值將達395億元。涌現出了諸如溫州的鹿城服裝、鰲江鞋業、樂清電工電器,臺州的模具,紹興的紡織,海寧的中國皮都、經編等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工業園區。目前,特色工業園區已遍布浙江全省,形成了省、市、縣、鄉(鎮)不同層次配套、產品門類齊全、協同發展并帶動和促進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發展的態勢。
(2)廣東省產業集群集中的行業有玩具、食品、服裝、電子、家電以及陶瓷等。
(3)江蘇省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已經成形的產業集群有110個,集群企業數46571個,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5320億元。產業集群不僅有紡織、服裝、金屬制品、建材、電器、輕工等傳統產業,也有IT、環保、花木園藝等新興產業。產業集群幾乎在各個縣市都有分布,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形成了一批集群名牌。江蘇的產業集群中紡織占有重要地位。
(4)福建省已形成了幾個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一是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產業鏈、群凸顯,成為拉動電子信息產業乃至全省工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力量。二是汽車產業群和工程機械產業鏈的活力進一步增強,成為全省機械工業發展的主力軍。三是石化行業運行質量處于全國先進水平,一個龍頭、兩條鏈、兩個基地(集群)的發展局面正在形成。四是冶金行業已形成從礦山采選到冶煉壓延加工、輔助材料、冶金機修及科研院所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鏈、群。五是逐步形成紡織、服裝、化纖、鞋業等產業鏈,以產業鏈的形成促進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的健康發展。
從以上集群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看,目前中國的產業集群現象主要出現在輕紡、電子信息、汽車和石化等產業。
2.已初具產業集群特點的行業
(1)紡織行業。改革開放以來,紡織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在東部沿海地區日趨成為一種“產業現象”,在浙江、廣東、江蘇、山東等紡織大省尤其突出。
目前江蘇、浙江、廣東、山東這4個省占全國紡織產值的73%,出口占70%,利潤占87%。全國有32個市(縣)和36個鎮由于紡織產業集中度較高、對紡織市場影響力較大、對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貢獻較突出,被紡織行業協會分別授予中國紡織基地市(縣)和中國紡織產業特色城(鎮),這些地區的紡織產值及出口交貨值占全行業的1/4左右。
(2)電子信息產業。上個世紀90年代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結構調整深入、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種類豐富、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并進一步向珠江三角洲地區集中。目前珠江三角洲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已形成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規模相當和技術水平較高的格局,主要優勢領域為通信設備、計算機、視聽產品和基礎元器件。
(3)汽車產業。隨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聯合兼并和高速發展,我國汽車工業的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已由過去一個一個的企業和集團發展成為三個汽車產業集群,形成了汽車產品品種比較齊全,并形成了專業化的供應商和相關的產業廠商,比較強的配套網。三個汽車產業群是環渤海汽車產業群、沿長江產業集群和南方或者珠三角汽車產業集群。
(4)石化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含杭州灣地區)石化產業集群,環渤海地區以及珠江三角洲已初具石化產業集群雛形。
(二)產業集群特點及優勢
1.規模效應。產業集群所在區域一般都形成了實質性工業園區和與產業配套的專業化市場,每天進出集群區的原料和產品都達到了規模批量,如一些紡織產業集群在很小地區內的產品可以占據國內市場的60—70%,在本地就可以形成市場壟斷和相對壟斷,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
2.社會化分工。由于集群內同類生產企業競爭激烈,促使企業向專業化、社會化發展,相當一批企業從彼此競爭的關系轉變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關系,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促進了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
3.社會化服務體系。如紡織產業集群促進了為紡織企業服務的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包括物流、金融擔保、信息、技術、人才、外貿等市場中介服務業、統一的研發中心等,這些產業的興起,又大大提高了紡織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
4.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應,節約治理環境的成本。
5.可以實現原料和能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減少消耗,提高原料和資源利用率,降低投資和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據國際經驗,微電子產業的集聚效應可降低企業成本10%左右。
產業集群上述特點給企業帶來生產成本優勢、區域營銷優勢、國內及國際市場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作為推動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增長的區域經濟組織形式,為非公有制中小紡織企業集約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大中城市大企業集團發展形成了優勢互補,使輕紡、電子等工業在我國沿海地區全方位迸發出旺盛的產業活力,并對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增加社會就業和財稅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1.以“堆”代“群”,產業鏈缺乏整體設計和戰略。常常只是把同類企業吸引到一起就完事大吉,對它們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不做更細的考慮。產業鏈的設計缺乏國際視野,區域的個性化、特色化戰略得不到體現。
2.好“高”重“短”,產業定位不當。傾向于發展高科技集群、對傳統產業的集群重視不夠;注重短期效果,等不及集群的長期積累與發展。
3.發展方向或力量把握方面有偏差。如重視超大型的項目和企業、輕視中小企業和項目;高聚集帶來高競爭,尤其是價格戰異常激烈,但對企業間的技術、市場和經營上的合作重視不夠;另外在技術設備、產品工藝方面重視引進、輕視自己創造,重視模仿他人、輕視自主創新。
4.中小企業技術需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客觀地說,由于政府的科技投入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又把很有限的投入用到有顯示度的項目上,于是乎中小企業的技術需求很難擺上政府的議程當中。
5.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及服務配套能力與集群發展脫節。
6.社會保障措施發展滯后,影響到產業的持續發展。
還有很多與產業發展非直接相關的因素也影響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如區域產業發展的重點太多,目標過于分散,影響到戰略聚焦和力量集中。很多地方政府的跟進和服務沒有到位。
二、關于發展產業集群的建議
(一)政府應是集群的催化劑和潤滑劑或者橋梁,間接參與產業集群的創建過程,要讓企業成為集群的主導者。政府不要刻意創造產業集群,要避免創造產業集群導致的高成本、高風險和不同的地區追求相同的產業集群重點導致的重復建設。
(二)地方政府必須以現有的或者是新興的集群為前提制定相應規劃,集群規劃的重點應放在為企業提供盡可能完善的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市場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適當引導集群的規模,增強集群總體的生產能力和市場占有,擴大集群的影響力。在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引進產業內極具競爭力的企業或一些公共機構、智囊團體,改善集群的結構。
(三)集群政策的目標應該是遵循產業集群形成、演進、升級的規律,把握集群發展各階段的特征、滿足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要求,并有針對性地對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共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來促進產業集聚,通過對集聚產業的整合、調整從而延長產業鏈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四)實施產業集群戰略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從目前情況看有5類區域適合產業集群戰略。一是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區,二是國內一些中小型高新區、經濟開發區,三是我國鄉鎮企業集聚的區域,四是一些智力密集區如中關村,五是我國的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集聚區,如東北老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