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在一天又一天的盼望中,女兒終于快樂地嘗到了她第四個生日的蛋糕。四年來,女兒由懷抱中的嬰兒成長為一米多高的活潑可愛的小朋友,走過的每一步都讓我們牽掛,或欣喜或擔憂。作為母親,我心中常常有一份歉疚——由于工作的繁忙,總感覺沒有很多的時間陪伴女兒,因此也談不上對女兒進行所謂的教育了。但在日常生活中,我確實深刻體會到了陶先生的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
我是一名幼兒教師,工作中會碰到這樣的家長:他們兢兢業業,全身心忙于工作,甚至事業已小有成就,但孩子跟他們的關系卻并不親熱。曾有一位父親,難得有空,便興沖沖來幼兒園接孩子,可是孩子不愿跟他回家,弄得他非常沒勁。為什么這些父母對孩子的愛溢于言表,孩子卻不買他們的“帳”呢?我想或許他們缺少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他們的愛沒有以孩子能夠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吧!我在懷孕時考取了南師大小教本科班,休完產假既要忙工作,雙休日還要忙學習和各類培訓,累得走路都想睡覺,但我總是提醒自己:再忙再累也不能冷落女兒。每天下班以后的時間,我都盡量用來陪伴孩子。孩子小時喂她吃飯、給她洗澡、跟她游戲,逐漸大了則開始給她講故事、和她“挑花繃繃”、下飛行棋、看她剪紙和拼圖……一直等她睡了之后我才開始忙自己的事:洗衣、看書、打電腦。休息日要是有空,我會帶她到外面看看玩玩,逛逛街,走走親戚。我們這兒離市區很遠,但我和她爸爸還是帶她到尚湖、虞山、新公園玩了好幾次。孩子雖小,對這種愉快的經歷卻印象深刻。現在,每當女兒在圖書上、電視里看到公園、游船之類的場景時,她都會驕傲地說:“這個我爸爸媽媽帶我玩過的!”
孩子都有好奇、好問的特點,我女兒也不例外。對于身邊的每一樣事物,她都想弄明白,都要問個究竟,我總是盡自己所能地給她以答復。當然,碰到忙碌心煩的時候,我也想以一句“不知道”搪塞了事,但一看到女兒求知的迫切神情,我還是克制住了自己的不良情緒,打起精神來回答這些千奇百怪的問題,直到“真的不知道”為止。女兒小時說話口齒不太清楚,但她很愛講話,我就一邊傾聽、琢磨她凌亂、讓人聽不太懂的話,一邊糾正她的發音。漸漸地,女兒的表達流暢起來,特別在上了幼兒園之后,她已能用稚趣的語言比較清晰、有條理地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了。

[曾讀過一本書叫《在撫觸中獲得心靈的成長》,我想,如果我們抓住契機,多和孩子交流,那么即使再忙,孩子也一定能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而他們清純透澈的心靈也會在我們最真摯的愛撫中獲得健康地成長。]
幼兒處于各種動作發展的敏感期,他們會手腳不停地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在家中,我和家人就盡力提供一些工具和材料,讓女兒操作,滿足她動手的愿望。
記得有一次,女兒看見奶奶在縫衣服,吵著也要拿針。我到街上找了很長時間,買到了幾根針眼很大、針頭一點都不尖的針,還拾了幾塊尼龍布給女兒,她縫得不亦樂乎,有時自己竟能把線穿過針眼了。她表哥有一把塑料剪刀,她要了來,學著用手指開合,可就是不能剪東西。于是,我就買了把真的美工剪刀,她別提有多高興了。看見花紙頭,只要聽我說沒用的,她就要剪。開始是漫無目的地剪,后來逐漸能照著輪廓線剪一些圖形了。這些剪下的圖形都是她的“寶貝”,她把它們貼到門上、墻上、裝進口袋,逢人就介紹:“這是我剪的!”
女兒的“寶貝”遠不止這些,吃完零食的各種包裝盒、瓶瓶罐罐,她都收在一塊兒,然后把這個做“娃娃用的杯子”,把那個當“醫生開的藥”……在她的“開發”下,這些本來要進垃圾箱的東西,每次都會有全新的用途。隨著女兒的收集,“寶貝”越來越多,使我們本來不寬敞的房子顯得越發擁擠了。我趁她不在,清理掉了一些東西。誰知女兒一回來就發現了,追問了半天,我們好不容易才應付過去。后來,我們索性任其自然,她爸爸還買了從大到小的幾個整理箱,讓她把“寶貝”分門別類收好。女兒自己在整理時倒是有所取舍,我們也省心了不少。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希望女兒心靈手巧,但我不會迷信昂貴的玩具。因為我們也給女兒買過很多玩具,其中不乏價格昂貴的,可是女兒對這些高檔玩具的熱情遠沒有對她“百寶箱”里那些物品的興趣來得持久和穩定,往往是剛買回來時對它有“三分鐘熱度”,之后便把它束之高閣了。所以,貴的東西從某方面來看也許是好的,但不一定就是孩子所需要的。]
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較弱,又善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所以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一定要以身作則,在孩子心中樹立良好的榜樣。
我不輕易向孩子許諾,而對女兒說出的話,我努力保證做到。如果不能做到的事,我會向她解釋原因。比如一次上班前,女兒纏著要我講故事,我怕遲到,就說下班以后再講,誰知晚上又有事,我就打電話跟女兒打招呼。第二天,我趕早把家務做好,給她“補”上了這個故事。
我不善于表達,對于公公婆婆,我是“尊敬”有余而“親近”不足。但在女兒跟前,我會說:“奶奶腰不好,你不要老讓她抱。”或者“爺爺燒的菜真好吃。”之類的話。買了好吃的,我總先讓女兒給爺爺奶奶端一份;有時買了小禮品,也讓女兒送給他們。這樣,一方面拉進了與老人的距離,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懂得了孝敬長輩。
當然,人無完人,我們成人在做事情時,不可能萬無一失,而許多無意中的行為,卻難逃孩子明察秋毫的眼睛。就像有一次在街上,我用餐巾紙幫女兒擦了手,看看旁邊沒有垃圾桶,就隨手扔到了路上。女兒一下子急了起來:“老師教我們垃圾要扔進垃圾桶的!”我后悔自己的舉動,想撿起那紙,可一陣風把它吹遠了。我只好向女兒檢討:“媽媽記住了,以后不亂扔了。”女兒才算“放我一馬”。這事提醒了我:我們在對孩子進行說教的同時,孩子也在用他們的標準嚴格監督著我們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檢查自己的行為習慣,做好孩子的表率。那么,孩子發現了我們的問題或缺點怎么辦呢?我想最有效的辦法是:誠懇認錯,堅決改錯。一味地否認或強詞奪理只能失去孩子對我們的尊重。
女兒還小,將來她會發展成什么樣子?我無法預料,就像一首詩中所說:“……你是一張弓,孩子是飛出的箭,盡管弓在你的手中。” 但我們不能因為箭所達目的的不可預知而放棄對箭所到方向的把握。“有愛無教”那是我們的失職!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我們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