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前語:多有憂國憂民之士長期以來一直呼吁國人應提高社會公德意識,但長期以來并未見有顯著改善。須知,教育應從孩童開始,公德樹立尤應見小見微!
瑞士人極講規則,以至刻板,這是世界公認的。我有幸隨北京市教育考察團到瑞士,印證了這一點。
到瑞士接待我們的是一位華人,名叫楠林,第一次見面談到她女兒的一件事時,就讓我對瑞士的規則意識不由地刮目相看:去年9月,楠林回國探親,從國內買了一條小狗帶到瑞士。按照瑞士法律,養狗需要到寵物協會登記,因想到當年還剩下不到2個多月的時間,就想等明年再辦領養證,也可省幾個花費。可是她女兒堅決要按照規章制度給小狗辦證,說這是理所應當的事。面對女兒純真的要求,楠林覺得省這筆錢很慚愧。
說起對孩子的規則教育,楠林認為瑞士很有自己的特色。這里沒有政治課,但孩子們都很遵守規矩,熱愛自己的國家。在小學低年級時,瑞士老師就很具體地教他們怎么過馬路、如何幫助家長進行垃圾分類等,而不是講大道理,孩子們樂于模仿,也容易學。
在瑞士小學,每個教室門口,都有一個分很多小格子的架子,每個格子上面貼有學生姓名。格子里放著一雙雙干凈的鞋子。孩子在戶外活動后回到教室,都會自覺換鞋,并將自己的外衣和雜物整整齊齊地放在格子里以保證教室的清潔。
瑞士的垃圾是分類處理的。在德語區,每家的垃圾袋多達5個,一個裝生活垃圾,比如剩菜、果皮等有機物;一個裝報紙和廢紙、一個裝玻璃瓶子、一個裝塑料瓶子、另一個裝一般性的生活垃圾。瑞士的大人小孩都不厭其煩,對垃圾認真分類,投入不同的垃圾箱。據了解,瑞士進行垃圾分類已有三十多年了。瑞士人非常愛清潔,很少亂丟廢棄物。他們不僅家里窗明幾凈,多數公共場所也是如此。這顯然是有效的規則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的結果。
在瑞士,城市交通的流暢與公路的寬度不相干。瑞士城市坐落在阿爾卑斯山脈的山角里,公路狹窄,多數是雙向單車道,大街上幾乎沒有指揮交通的警察,車輛與行人僅聽憑紅綠燈的“指揮”,但交通之流暢居然世界聞名,訣竅全在行人與車輛的默契和單行線設計的合理。瑞士的公共汽車上沒人賣票,也沒人查票,車票是在站臺上通過售票機自動銷售,乘客買票全憑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