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兒子后,我常聽同事交換教子心得,其中有一條是——怎么打孩子?
劉姐的說法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她說,打孩子一定得在3歲以前,根基正了,以后就好管。另外,3歲以前的孩子,不會記仇。一個鐘頭前你打了他,一個鐘頭后,他已忘得一干二凈。
有了這些“理淪”武裝,回家后,我開始打孩子了,那個動不動就站著尿褲子的兩歲半的小兒子。這小子實在惡毒,你越是痛恨他尿褲子,他就偏偏讓你難受,比如他向保姆要吃的,如果沒得逞,他就倒地哭,甚至用頭撞地,一副潑婦撒野的孬樣。接著,是報仇似的尿褲子。
這時,我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揮手就打,但是,打的效果不好,他反而變本加厲,只要他一不開心,就尿褲子以示抗議。
其實,每次打過之后,我也心疼,這時,就自我安慰:男孩子嘛,挨打是“鍛煉”“不打不成器”,古人也這么總結過。
但情況越來越糟,這小子對我畏懼三分,可我不在家,他就欺負小保姆,小保姆如果裝著要打他,他一點兒也不怕,反而咬牙切齒充滿仇恨地瞪著她,甚至揮拳反打,我開始反思曾經聽了劉姐的“打人經驗”,我擔心孩子從這里學會了“以暴制暴”,慢慢地形成暴力傾向,那就等于把他塑造成一顆定時炸彈。
想想還真后怕,我開始和顏悅色地靠近他,特別是他犯錯的時候,同時,繼續發揮以往的那一套慈父做派,和他一起分享兒童畫報、帶他出去玩,打球……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再給他安慰性的撫摸;睡前對他說晚安,并輕輕按摩他的眉骨額頭,哼唱抒情小調……
漸漸地,兒子愿意跑到衛生間里小便了,然后凱旋似地回來領賞,有一次,他太急了,褲子沒完全脫好就迫不及待地蹲了下去,結果弄臟了褲子。他很不安,遲疑地低泣著從衛生間走出來,我趕忙蹲下來撫慰他:“沒事的,寶貝,爸爸不怪你。”他這才半信半疑地跟媽媽進屋換褲子。
這時我的心特別痛,我曾經怎樣愚蠢地傷害過他呀!我們做大人的,往往只單方面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知道或根本不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是如何脆弱、迷惑與惶然。
最近我看了一篇譯文,講的是一位外國科學家的故事,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說是緣于母親出色的家教。他4歲時。有一次私自打開冰箱取下一瓶牛奶,不小心掉在地上,牛奶全灑了。母親聽到響聲,走到不知所措的他的身邊,微笑著說:“哦,我還沒見過這么美麗的牛奶圖案!”從那以后這位科學家不再害怕犯錯誤,同時,能執著而快樂地從錯誤中尋找真知,并漸漸形成一種習慣,這個習慣最后造就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這個故事對我觸動很大,中國人很喜歡用“打”字組詞造句。比如“打賭”、“打報告”、“打聽”等等,我多么希望全天下父母能徹底去掉這么一個詞組——打孩子!我們可以學習那位科學家的母親,面對孩子不小心打翻在地的牛奶,不打不罵,而是稱贊:“瞧,多么美麗的牛奶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