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決不會愿意把孩子培養成“狼”,但面對狼的時候,我們必須賦予自己的“羊”以“智慧的角”!
小陳近幾天有點兒憂慮。她有個兒子,從小活潑開朗,心地善良。父母平時經常對孩子說:與人相處要文明禮貌,誠實友好。可是進幼兒園以后,兒子老是受別人欺負,讓他去告訴老師,他說:“老師說過,這類事你們自己處理。”半年下來,一向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忍氣吞聲。去年孩子上了小學,又發生一件事:那天在課堂上做作業,孩子拿橡皮時碰到了正在寫字的同桌同學的手臂,他連忙說“對不起”,可同桌同學還是一拳打了過來。當時老師沒看見這—幕,兒子又像往?!獦尤滔聛怼P£悡拈L久下去,孩子稚嫩的心靈被蒙上陰影,造成性格扭曲。
小陳的擔憂不無道理。本來,孩子在一起玩耍時,打打鬧鬧的事經常發生,這種摩擦、打鬧的處理過程也是孩子學會與人相處的課程之一。但是孩子畢竟年幼,是非觀念尚未明確形成,尤其是現在有些獨生子女從小缺少伙伴,在家備受父輩、祖輩的寵愛,有的孩子性格暴躁,而且自私。對同伴稍有不如意,便拳腳相加。另有一些孩子,因受到父母過分的呵護,反而失去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在粗暴、驕橫的孩子面前不知所措。因此,作為家長和老師,應當把教會孩子處理好他們之間的糾紛看作是對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提高分辨是非能力的重要時機。
孩子在幼兒園時與同伴發生糾紛,老師總愛對他們說“你們自己處理”。應該說,老師這樣的回答并沒錯,因為孩子只有在自己親自處理和其他孩子發生糾紛的過程中,才能學會人際交往的本領。問題在于,老師在說過“你們自己處理”之后,還應該留心、關注這件事情的發展和結果。如果孩子們對這件事處理得很公正,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如果不是這樣,受欺負的孩子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那么,老師應該借這個機會幫助年幼的孩子辨清是非,并讓孩子們懂得,不能縱容野蠻的、攻擊別人的行為。同時要注意幫助那些性格懦弱、對別人的攻擊一味退縮的孩子,樹立起勇敢堅強的品格。
作為家長,在孩子受欺負以后,應該持什么樣的態度?以往,很多的父母往往這樣教育孩子:“如果你被別人打了,不要還手,可以去告訴老師,讓老師去批評對方?!爆F在做父母的則會這樣對孩子說:“首先,你不要去惹別人。如果別人來惹你、打你,你要毫不客氣地還手,打不過就用棍子、玩具打。打壞了,爸爸媽媽再去賠!”
教育專家不主張把這個問題簡單地以“還手還是不還手”來回答,而應該從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針對具體事件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處理,像不小心碰了正在寫字同學,已經說“對不起”,卻還是挨了同學一拳,的確是夠委屈的了,但事情已經發生了,這時候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分清對錯。家長應該肯定孩子的行為:“你是對的,那位同學是錯的,在這件事上,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為你自豪。”家長的肯定可以讓孩子去掉委屈情緒,產生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對性格懦弱、膽小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另外肯定孩子的時候,還要教他在該爭的時候要去爭,特別是遇到一些有害于同學、危害集體的事情,要勇敢地站出來,敢于制止,必要時包括還手和打報告給老師,讓老師去批評或教育犯錯誤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