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天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發生骨折或脫位的幾率較大。在臨床上,兒童骨折大約占骨科病人的1/3,且大多數患兒只需復位后進行石膏或小夾板外固定即可。真正需要住院手術的是少數,所以,患兒一般是在家中休養。那么,如何正確護理骨折的患兒呢?
首先,在進行石膏或小夾板外固定后的兩周內,父母要常觀察患肢的血液循環情況。密切注意患兒肢體遠端的皮膚顏色是否紅潤,特別注意指甲的顏色、皮膚的溫度和感覺是否正常(用針輕刺即可了解),患肢的手指或足趾能否進行伸屈活動。如果發現患肢腫脹明顯、肢體發涼、發紫甚至遠端蒼白,針刺時感覺麻木、遲鈍甚至患兒不覺疼痛,手指或足趾進行伸屈活動時引起劇烈疼痛,這便是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表現,骨筋膜室綜合征能夠造成患兒的終生殘疾。所以一旦發現應立即到醫院由骨科醫生對石膏或夾板重新進行包扎固定。
其次,保證患兒得到充足的休息,加強營養,兒童骨折或脫位后,一般應當臥床休息4—7天,以利于骨折端的固定及肢體的消腫。在骨折的初期,患兒由于臥床及缺乏活動,食欲差,飲食注意清淡易消化、刺激食欲。可多補充一些肉湯、雞湯及新鮮魚湯。以后逐步增加瘦肉、魚類和大豆制品等。同時,鼓勵孩子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增加含鈣、含鋅較多的食物如牛奶、牛肉、芝麻、牡蠣等以促進骨折的愈合。有些父母認為骨頭內含鈣量高,于是天天給孩子喝骨頭湯,這種做法并不科學,一方面影響了孩子的食欲;另一方面,由于骨折后一段時間內,骨折端鈣離子會向血液中轉移,從尿中排出,此時大量補鈣,反而可能發生尿路結石。

再次,當石膏或小夾板固定后,要防止其折斷、松動、脫落和受潮。骨折的肢體,休息時可以將枕頭或毛巾抬高,這樣可以促進血液的回流,減少骨折端的腫脹及疼痛,從而促進骨折的愈合。當腫脹消失后,如石膏或夾板有松動,應及時送患兒到醫院進行重新固定,以免復位后的骨折端移位。
另外,在固定期間,父母應鼓勵或配合患兒進行患肢功能鍛煉。因為復位和固定雖為骨折及脫位愈合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骨折能否較快愈合,患肢功能能否迅速恢復,與功能鍛煉恰當與否關系密切。小夾板固定時,骨折部的上、下關節應適當活動,可以減輕患肢廢用性的肌肉萎縮、骨質疏松及關節僵硬的程度:若是石膏固定,也應進行石膏內肢體肌肉的舒縮運動及未固定關節的活動,當外固定拆除后,肢體的周徑變細,關節活動受限,這是正常現象,父母不必驚慌。只要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就會恢復正常。
最后提醒年輕父母,兒童骨折的特點多為不完全骨折,其骨折端的生長比成人迅速。所以,應定期復查、拍片(一般二、三周為宜),以便能及時、準確拆除外固定,加強功能鍛煉,最大限度的恢復患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