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教他們說話、逗他們開心、引導他們抓物、玩玩具,一旦他們的行為給我們帶來干擾和麻煩,我們就寧可等一等,等到明天再行事。當父母看到整潔的房間,因為寶寶的一次次學習進餐,而搞得滿地狼藉時,干脆就擔負起了替寶寶喂飯的責任。其實孩子吃飯的過程,也是自己對新事物體驗、學習的過程。不要因為孩子弄亂了飯桌、弄臟了地板,就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孩子有天生的主動性,他們很小就認為自己能干一些事情,總是跟在父母或老師后面喊:“我要擦桌子”、“我去扔垃圾”...我們不要回答等一等,而是要鼓勵孩子,不要打擊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天,我和一歲多的女兒吃完飯,收拾好碗筷走向廚房,轉身發現女兒端著盤子,跟在我的身后。我的嘴巴張開剛準備責備:“小心將盤子打碎了”卻發覺不能這樣說,馬上鼓勵了女兒幾句。后來,我們每次吃完飯,她收拾碗盤的興致都很高,而我每次都給她一只小碗,或不銹鋼餐具,她手里拿了東西有了責任感,所以很小心。但是,確實有些事情孩子可能會幫倒忙,如果你覺得孩子是不切實際地插手,只能越幫越忙,這時應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自我服務為主的事。如:洗洗手絹、襪子等,而不是一味地制止孩子不來打擾你。
所以說,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平等對待,不要對孩子忽冷忽熱,盡量多給孩子創設體現自我的環境,培養孩子的積極性、樹立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