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是社會(他人或社會組織)給有關人員加上的一個身份證明,是社會對一個人的性質所進行的界定。比如“這個人是壞人”、“這個人是小偷”、“這個人不誠實”等,這里的“壞人”、“小偷”、“不誠實”,就是社會給這個人貼的“標簽”。社會標簽理論認為,這些標簽不一定能從客觀上反映這個人是什么(因為有些標簽是社會錯誤地加給某人的),但它卻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這個人將會“變成”什么。因為標簽改變了別人對被貼標簽者的認識,也改變了被貼標簽者本人對自己的認識,進而影響到他的發展,并使之最終成為標簽所標定的身份。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別人對他的反應及他對別人的反應的理解起著決定性的什用。比如,每個人在年幼或年輕的時候都曾做過越軌的事,犯過—些錯誤,但最初這類行為都是暫時——或是出于一時的沖動,或是出于一時好奇,可是有些人的此類行為后來卻變成了習慣性行為,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這些人在做越軌的事時,被人察覺并被公之于眾,他們也由此被人們貼上“越軌者”這一標簽。此后,其他人就開始根據這“標簽”來對這一犯過過失的人做出相應的反應,結果,這一犯過過失的人,在社會的強化下也就有意或者無意地接受了這一標簽,從而產生了一個新的自我概念——我是越軌者,我是異類人,并且開始做出相應的舉動,最終使標簽成為“自動實現的預言”。如一個公安局里的“常客”——一個慣偷在講他的成長經歷時,是這樣說的:“我的第—次偷竊是在小學的時候進行的,那時我只是想模仿電視劇中的“江南大盜”進行偷竊,可沒想到那次偷盜卻改變了我的一生,因為那次偷竊被我們班的同學發現了,并被報告了老師,結果我就被在全校會議上進行公開批斗,于是,我就有了一個外號叫做賊。從此,學校里凡是有人丟了東西,我都會被當作懷疑的第一對象;由于許多小學的同學和我一起上同一中學,所以賊的身份也就跟著我一起上中學,別人都知道我是‘賊’,別人處處提防著我……”。最后他還說:“我實在沒有辦法,最終我只能與賊為伍。”
根據社會標簽理論,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審慎地對待孩子的“第一次”。良好的標簽,對孩子的發展有激勵作用;不好的標簽,對孩子的發展則起到阻礙作用。因此,我們在發現孩子的“第一次”時,要審慎地處理。當孩子“第一次”表現出良好行為時,我們應該及時地給他一個具有積極導向作用的標簽,讓他在這—良好標簽的激勵下,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發展,最終將偶爾出現的良好行為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或品質。而當孩子“第一次”表現不良行為時,我們不要在公開場合對其進行批評訓斥,也不要由于孩子的一次過錯而給之貼上消極的標簽,否則,這種標簽將會成為孩子今后發展的一種難以逾越的障礙。
其次,努力消除以往所貼的標簽給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由于種種原因,以前我們成人可能給孩子貼過這樣那樣的標簽,有的對孩子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有的對孩子的發展則起了消極作用。我們現在需要馬上做的是,盡早清除那些有可能對孩子心理發展帶來直接或間接的消極影響的標簽,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積極的標簽替代原來的消極標簽,為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空間。
作為父母應該時刻記住:好的標簽,將能激勵孩子不斷地前進,不好的標簽,將會成為孩子今后發展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例如,孩子怕黑,晚上不敢獨自去衛生間,成人如果能這樣對孩子說:“你就像警察叔叔一樣勇敢,警察叔叔,可從來都不怕黑喲。”(即把孩子標定為不怕黑的“警察”)孩子可能會立即勇敢起來;相反,此時如果成人大聲吼罵他是個膽小鬼(即把孩子標定為“膽小鬼”),多次重復后,這位孩子真的就會相信自己是個膽小鬼——不但怕黑,而且還怕許多其它不該怕的東西。
所以我希望父母們每天都能給孩子貼上個好標簽,以便讓孩子每天都能在被激勵中不斷地健康成長!
編后語:事實上,我們在對待情感尚不能自控的幼兒時,更多時候是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一些話已經給當面的孩子貼上了標簽,尤其是負面的、消極的更易“出口成章”。而越是無意識的評定越易形成孩子真實確鑿的自我意識。
希望每一位年輕父母在面對自己的孩子和身邊的幼兒時,不僅要換一種全新的心態關注孩子,更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學會給孩子及時貼上一個個積極的良性的標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心理動力輸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