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應該要給予鼓勵,并耐心地回答。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重視孩子最初對世界的探索,積極回應他們的每一個問題。同時父母還應該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不能以權威來壓抑孩子的天性。
兒童時期,對事物總是一知半解,所以好奇心特強。
帶孩子逛街的時候,他們總會問“商店里的東西怎么那么多? “為什么綠燈亮就可以過馬路?”“天上為什么會有月亮、星星?”“小樹為什么會長高?”等等,求知欲強的孩子凡事愛發問,這是受好奇心的驅使。
小孩到三歲左右,他們的小腦袋開始不斷發出疑問,每天會接二連三地問“為什么?”“怎么會這樣的?”這表示了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已開始萌芽。通常來說,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都會盡量以有條理的方式,謹慎地回答,使他們易于理解。
父母以合乎邏輯性、科學性的回答方式答復孩子的問題,固然有助于孩子正確地認識事物。但對孩子來說,則無論你怎樣層次分明、有條理地解說,也不能為其解開所有的疑問。因此,父母即使回答得不完全或沒有條理,甚至答不上來,也不要緊,關鍵是要讓他們始終充滿好奇心,然后為求得答案而去不斷地學習探索。
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要以認真的態度去答復孩子的天真問題。當與小孩交談時,如果孩子問一些簡單幼稚的問題,或發表異想天開的奇想時,很多大人常不自覺地露出可笑的表情,孩子看在眼里,可能會因受到嘲諷而不敢再提問。相反地,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問題,只是漫不輕心,輕率地敷衍回答,孩子會認為即使提出問題,也不一定會得到想知道的答案,因而產生畏縮不前的情緒。
有些父母在答復孩子的問題時,會盡己所能,一股腦兒地傾囊相授,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應該趁機鼓勵孩子自己尋求答案,如果孩子輕易獲得解答,就喪失了思考的機會,也可能養成事事依賴別人為他解答的習慣。所以,即使有時并不了解孩子所問的問題,也不要為顧全顏面,勉強給他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例如說:“等一會再告訴你……”或“可能因為……”。而應該干脆坦白地回答說:“這個問題爸爸也不懂。咱們兩人一起翻書,或者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一起把那個問題弄懂。”并且還可向孩子表示感謝:“如果不是你今天提問,爸爸至今也沒弄懂這個問題呢,所以你以后要多多提問,我們一起來學習知識。”在這樣的鼓勵下,孩子的問題會源源不斷。
因此,對于經常發問的孩子,不要感到厭煩或置若罔聞,而應采取鼓勵的態度。正如愛因斯坦曾說過:“問題的發現比問題的解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