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豆”7歲生日這—天,父親中午帶他到“肯德基”飽吃了—頓炸雞。晚上媽媽又特意為他做了豐盛的“生日晚餐”,一大盤炒蝦幾乎被他吃了個精光。不料,2小時以后,孩子感到腹脹、腹痛,隨之出現嘔吐、心慌、胸悶等,家人馬上將其送往醫院診治。經檢查后醫生認為,這并非常見的腸道細菌感染,而是攝入過多高蛋白質食物而引起的“蛋白中毒”。經過及時治療,孩子病情逐漸得到控制。“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這不失為一句至理名言。因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被稱為是人體必需的“三大營養要素”,缺乏蛋白質會影響健康甚至導致死亡。然而,進食過多高蛋白質(尤其是短時間攝入)食品可能會引起“蛋白中毒”,這一點恐怕許多人并不太了解。
我們知道,食物中的蛋白質經體內各種蛋白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肽酶等)的分解,形成可被吸收的氨基酸,經小腸吸收入血液,送至機體各部分,供應生長發育的需要,它也用作修復老化的機體組織。要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需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以產生各種氨基酸,同時,人體老化的組織也會不斷代謝分解形成各種氨基酸。這些新老氨基酸在氨基酸降解酶的催化作用下,進—步分解生成有毒的氨和α-酮,它們在體內通過肝臟進行代謝,最后生成尿素和胺鹽,經腎臟排出體外。因此,正常人在蛋白質較多時,除一部分合成組織蛋白質外,多余的部分會轉變成糖和脂肪貯存起來,或者徹底氧化釋放出能量,或被肝臟合成尿素排出體外,故一般不會出現“中毒”。但是,對于較長時間處于饑餓狀態,或者肝、腎功能較低下的人來說(特別是老人和兒童),一方面因饑餓,體內分解蛋白質較多,另一方面肝臟對氨等解毒能力較差,當其突然大量攝入高蛋白質食物,極容易造成消化吸收障礙,此時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就會產生大量的含氨類等毒物,導致血氨驟然升高,并擴散到腦組織中,進而引起腦組織代謝功能發生障礙,輕者可出現嘔吐、頭暈、心慌,并伴腹痛腹脹等癥狀,重者有可能導致昏迷甚至死亡。這就是所謂的“蛋白質中毒”。
吃得“好”不—定就健康。如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患真正意義上的“營養不良”癥并非太多,而更多的人則患于“營養失衡”、“營養過剩”,即吃進的高蛋白、高脂肪類食物多,而從蔬菜、粗糧中攝入必要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少。這些恰恰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及癌癥等現代“文明病”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