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夏,好萊塢巨片《特洛伊》風靡全球,人們除了觀賞帥哥布拉德-彼特、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的精彩表演外,還領略了“木馬之戰”發生地土耳其的美麗風光。一時間,土耳其成了眾多旅游愛好者與電影迷的旅游首選之地,人們蜂擁而入,去感受那浪漫迷人的歐亞風情。
關于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國,位于亞洲西部、歐洲東南角,地跨亞、歐兩洲,大部分面積在小亞細亞半島上。橫亙于歐亞之間的土耳其,是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西方和東方文化、種族、歷史的一個神秘國度,是亞洲通往歐洲的心臟。
歷史的記憶中,土耳其并不陌生,那條著名的“絲綢之路”,我們在這頭,土耳其在那頭。現實的世界里,土耳其卻很遙遠,幾千年來的金戈鐵馬、宗教紛繁,讓我們幾乎認不清它真切的樣子。
因此,當我們走進土耳其,首先就要了解它那層層堆積起來的文化與歷史。
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能像這里一樣,在一萬多年的歷史中,匯聚過如此眾多的文明。當13個不同種族、民族走馬燈似的涌向這里,建立起自己的帝國時代,土耳其就在這種血與火的交替中沉淀形成。
從人類第一次開始種植谷物、釀造啤酒,土耳其就一直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一環,興衰更迭,不緊不慢。到了公元前9世紀荷馬史詩的問世,這里的現實開始被或真實或虛幻的記載加速流傳。
據說荷馬就是出生在土耳其,史詩的許多內容也是發生在這里。盡管在現在仍然有許多人認為他的史詩可能夾雜著太多的想象,但是在1870年,在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東部的一個小山丘上發現的城市遺址,讓世人開始對這里有了更深刻的追思——這就是特洛伊的故事。
在《伊利亞特》中,特洛伊戰爭起源于一個金蘋果和一個女人,其實據歷史學家的考證,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經濟的糾葛。特洛伊人與阿卡人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惡戰,連天神都分成了兩派,各自支持一方。盡管特洛伊人眼看就要獲得最后的勝利,但是,阿卡人的統帥奧德修斯設計出了那個精妙絕倫的木馬,利用特洛伊人的松懈攻入了特洛伊城,這場絕地反擊也一直被世人所津津樂道,就連好萊塢也幾次將它搬上了電影。
土耳其的都市,一般建立在歷史上的貿易路線上。在這些不適合耕作的土地上,土耳其傳統古城表現著本土化的建筑風格,它們有著共同點,那就是都有一個城堡、一座或更多的清真寺和伊斯蘭學院、一個相當于市集的傳統廣場,還有著為數眾多的哈曼(公共浴室),和圍繞中心廣場四周的繁華商業街。
在土耳其,購物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看到各種各樣的土耳其工藝品,令人眼花繚亂。不僅有現代的商品還有各個村莊和各個地區的傳統工藝品。另外還有用于一般家庭和廚房的實用商品,以及很多土耳其的傳統的裝飾品。來土耳其旅行的人,肯定會想買些帶回去。最受歡迎的商品是毛毯,除此之外還有皮毛制品,鍋或青銅的雕像、銀、陶瓷器、手工藝品、刺繡產品。另外還有很多土產店銷售土耳其的名產海泡石煙管、瑪瑙等商品。
在古老的都市里,一樣有著古老的風情。土耳其人愛好戲劇,都市里的喜劇演員、說書人、木偶劇的操作師、皮影戲師都是土耳其人的偶像。不論是在大廣場上,還是在小酒館、咖啡店,都可能有精彩的演出。皮影戲的歷史在這里可以追溯到15世紀,即便是現在,哪里有觀眾,哪里就有演員扮演成守夜人、收稅員或者知識分子,進行惟妙惟肖的演出。
土耳其人的好客與熱情是世界公認的,似乎也秉承了亞洲民族的一貫民風,這倒是與土耳其一直苦苦追求融入歐洲的行動有些不同,歐洲人一向標榜自由與獨立。
有人說,從北歐到南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越來越小的。在瑞典,你和一個瑞典人交談,他會和你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到了南歐,他會握住你的手;而到了土耳其,他會恨不得將嘴唇貼到你的臉上,當然這就少不了提防被噴上滿臉的口水。其實,如同土耳其拜占庭藝術一樣,土耳其人的性格充斥著一種濃烈與張揚。
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海港、工商業中心、歷史古都、伊斯坦布爾省首府伊斯坦布爾,位于國境巴爾干半島東端,座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金角灣從三面環繞著城市,是世界上唯一跨歐亞兩大陸的城市,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
伊斯坦布爾扼守著黑海出入門戶,地處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險要,歷來為兵家所爭之地。歷史上,伊斯坦布爾曾先后是羅馬、拜占庭、奧斯曼三大帝國的首都,近2000年來它同歐亞大陸政治、宗教、藝術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市內保存著一批古代建筑杰作,其中許多建筑對歐亞兩洲產生過重大影響,是人類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85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將這個城市的考古公園、蘇萊曼尼耶區、澤雷克區和城墻區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伊斯坦布爾城區被博斯普魯斯海峽分成東西兩部分,而全長1560米的博斯普魯斯吊橋又宛如一根紐帶將歐亞兩部分城區連結為一體。白天,立在橋頭,環顧四周,峽灣碧波粼粼,兩岸青山蒼翠,古堡、清真寺、教堂、宮殿、房舍、樹林、花草等倒影水面,五彩繽紛,絢麗如畫。入夜,橋上華燈齊明,兩岸燈火輝煌,似火龍飛舞,充滿神奇色彩,引發著人們追憶這座歷史古城的悠悠歲月。
依山傍海的伊斯坦布爾,是一座擁有2600多年歷史的世界名城,公元前660年為希臘人所建,稱為拜占庭,公元330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進行重建,并將首都遷至這里,稱其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都”。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和西羅馬,這里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其后的數百年間,這里一直是地中海東部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公元7世紀以后,東羅馬帝國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上已同早期羅馬帝國大不相同,因而歷史上稱為“拜占庭帝國”,這里便成為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到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統兵攻占這座設防堅固的古城,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聲勢顯赫的奧斯曼帝國,并定都于此,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并定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至此結束了作為歷代王朝首都1600多年的歷史。
伊斯坦布爾擁有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位于金角灣南面的舊城區,有兩道城墻圍繞,內墻修建于413年,長6650米,高9米,厚4.8米,外墻筑于447年,上面設有92座炮塔,現存有56座,墻外有深濠圍護,堪稱軍事建筑史上的杰作。
座落在舊城區的托普卡帕博物館,是建于1478年的土耳其蘇丹的宮殿,后辟為博物館,收藏有土耳其歷史上的許多珍貴文物。多爾瑪巴赫切宮是19世紀后蘇丹的王宮,帶有歐洲建筑藝術風格,以建筑精美、雕刻輝煌、壁畫華麗而著稱,宮內有一些巨大枝形吊燈,裝有750個燈泡,重達4.5噸,遠觀似層層飛瀑,燈亮如火龍盤旋,是一件稀世珍品。
歷史上,伊斯坦布爾的清真寺以數目眾多、規模巨大而舉世聞名,現保存完好的至少有450座,久負盛名的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這座清真寺建于1616年,那莊嚴肅穆的圓頂和聳入云天的宣禮塔引人注目,寺內禮拜廳寬敞豁亮,四壁鑲嵌著2萬多塊藍色瓷磚,以“藍色的清真寺”聞名于世。
伊斯坦布爾舊城區街道沿著起伏的海峽地勢蜿蜒曲折,古老街道兩側那些紅色屋頂的哥特式建筑同小騎樓式的伊斯蘭房屋交相輝映。新城區街道寬闊筆直,兩旁現代化大廈高聳,城郊高速公路上各種車輛風馳電掣。現在市區已擴大到金角灣以北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于斯屈達爾等地。商業區位于市中心,十分繁華,金角灣的古老室內市場,是世界上少見的大型室內市場,占地3萬平方米,4000多家店鋪,每天人如潮涌。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工業中心,紡織、機械、船舶修理等工業尤為發達。伊斯坦布爾還是一座文化古城,擁有伊斯坦布爾大學、海峽大學等34所大學和高等學府。
如今,這座古城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游覽城市
土耳其的飲食文化
土耳其的飲食文化絲毫不遜于中國,加上它那極富民族特色的風味佳肴更令人回味無窮,這里只能滄海一粟地隨便介紹一下:
葡萄酒:
其實人類種植葡萄和釀葡萄始于土耳其,是土耳其人很自豪之處,卡帕多起亞地區產的葡萄更是最知名的,佐餐來杯酒神的恩惠,貼近最真實的土耳其風味。
梅澤:
梅澤是前菜的意思,種類繁多,可以是魚類、肉類,也可以是蔬菜而且可以是冷菜,也可以是溫的料理;共同點是都澆上香濃地道的橄欖油。
派德:
派德是土耳其人吃梅澤、卡八的主食,常見的有像山東大餅一樣咬勁十足的派德、切成丁塊呈深褐色的碎派德、烤出爐膨脹得像小山,一撕開就平扁下來的膨派德,還有家庭小吃,猶如小比薩,沒有乳酪的“起馬勒派德”。
沙拉特:
土耳其是肉食者的天堂,蔬菜也鮮美,代表性的季節沙拉“薩拉特”,用的都是新鮮的蔬菜,如紅薯、小黃瓜等,再淋上土耳其自產的優質橄欖油,清脆爽口;土耳其的番茄特別好吃,多汁又軟硬適度,吃多少個都不膩,是土耳其的首選蔬果。
土耳其的氣候
土耳其沿海地區屬于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內陸高原比較干旱,向熱帶草原和沙漠型氣候過渡。溫差較大。內陸高原1月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全年平均氣溫為16至22攝氏度。年降雨量平均在200至400毫米。峽谷地區1月平均氣溫高達7至9攝氏度;7月平均氣溫在25至30攝氏度之間。全年降水量600 至800毫米。沿海地區全年降雨量為500至700毫米。
旅\"土\"季節必需品:
a) 馬爾馬拉海、愛琴海、地中海沿岸:薄棉夏服,由于夜間氣溫下降,請備好羊毛衫。
b)黑海沿岸,中部及東部安那托利亞:夏服。如果去高地的話,由于夜間冷,必須備好厚衣服。
c)對游覽遺跡來說,宜穿的鞋是必需品。
d)夏季里最好帶上帽子和墨鏡。
e)女性去參觀清真寺時,需要帶頭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