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去買酒,問題就來了。買哪種?紅酒、粉紅酒還是白酒?餐酒A跟餐酒B與餐酒C都是差不多的樣子,但價錢卻有驚人的分別,為什么?這是很多人站在酒柜前傷腦筋的。
是不是越貴的酒就越好?通常,貴酒都有一定的質素,問題是有些名酒的價錢貴到有點不合理。大家也不必癡想以下等價錢買到上等酒,酒不像時裝,不會大減價,偶然有些不宜再存放的酒,或許會稍微降價拋售,一般來說,葡萄酒只會隨年份的增加而越賣越貴。大家要擔心的是,有沒有付出高價卻只買到一瓶不怎么樣的酒。
那么中下價錢的酒就不能入口了?這又不盡然。開一瓶酒,酒本身固然重要,但也得視乎環境、氣氛、場合、食物。平常日子,飲平常酒就可以了。一瓶難得的酒,要與難得的人共飲,共度難得的時光。要是所有大食會、生日會都要開一瓶頂級好酒,而人人拿著一只紙杯喝酒,實在暴殄天物。要知一瓶佳釀是很多人的心血結晶,喝掉一瓶,這世上就少一瓶。
此外,買酒并非僅是價錢平貴的問題,每個人還應根據購買的用途、需求量、預算,確定大致的購買葡萄酒的目標。
購買地點的選擇是重要的因素。一般情況,專賣店、商場及超市的專柜是較有保障的去處。但無論是什么地方,對店內葡萄酒的陳列環境須十分留意,如果暴露在強光下或受到陽光直接照射,那么,這種葡萄酒很可能尚未開封就已變質。
閱讀酒標是選購前了解每瓶酒的背景資料及特性的最直接辦法。酒標是酒的身份證,一般包括產地、品種、年份、裝瓶地、分級、酒精含量、甜度、配料等內容。
肉眼的觀察有助于在選購前初步了解每瓶酒的品質。將酒瓶高舉對著光源,看瓶內的酒是否透明有光澤。若酒中有細顆粒懸浮則無妨,紅葡萄酒中也允許有些沉淀物,但若酒體渾濁且暗淡無光,則此酒屬劣質酒。
隨著近幾年我國葡萄酒消費熱的升溫,市場上不乏許多濫竽充數者,消費者選購時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以免走入消費誤區。
迷信洋酒是最大的誤區。首先,一些不法廠商從國外倒運低劣洋酒進入我國,然后在國內分裝貼上洋標簽,便入市銷售。其次是價格高,一瓶洋酒售價低則七八十元,多則成百上千元,在無法明確其內質的情況下,選購時需慎之又慎。再者是口感不同,針對西方人生產的洋酒,口味較為干澀,與我國傳統飲食習慣有一定的差距,不順應自己的口味又如何享受品酒的樂趣呢?
精美的外包裝、較低的價格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給消費者設置的又一個誤區。隨著葡萄酒業競爭的加劇,一些產品質量差、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便在外包裝、價格上做文章,迷惑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