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藝節”中的一天,我正在池上樓觀看“溫州人著作展”時,巧遇金陵同學,交談中欣聞,他剛剛出版了《夜雨墨池》散文集,我真為他高興。
金陵是我高中的老同學,他給我的印象是:性格文靜,思維敏捷,虛心好學。在學校時他就喜歡看課外讀物,對語文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他的作文,時常被老師作為范文在課堂里講解。從那時起,他就已經顯露出了對文學的愛好和才氣來。但是,在“文革”的后期和支邊的十年,我們就各奔東西、天各一方了,相互之間,音信全無。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知青的大返城,我們先后都返回了故鄉。以后我在報紙、刊物上就經常看到金陵同學發表的文章。從這些文章中,我了解到他是學美學的,并應用美學理論來闡釋歷史、關注社會。有一次,在“職工大”讀書的女兒對我講:“你的同學陵是我的老師,他主講外國美術史,我很喜歡聽。”后來我才了解到,金陵同學的學問更長進了,不但經常發表文章,而且還兼職大學的老師,真不簡單啊。這次,金陵同學將二十多年來所寫的美術評論、文藝評介、人物評傳、行旅游蹤、友人書簡等三百多篇文章結集出版,這真是給我們送來了一頓豐盛的精神晚餐。
我看了金陵的這套《夜雨墨池》的散文集后,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套散文集分三卷,共有七十六萬字,由香港出版社出版。第一卷《知藝集》中,作者以其深厚的中外美術史為底蘊,以“審美”為切入點,對所有的美術種類以及攝影、書法、園林、建筑、城市景觀等進行了評論和評介。而這種評介又是用通俗而流暢的語言,將美學的哲理,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來闡明各類美的表現和內涵。就是像一位老朋友一樣,面對面的娓娓而談,使讀者倍感親切。
第二卷《知人集》,作者著重考證和描寫了溫州歷代文化名人。其中有元代的黃公盟、清代的畫家群體如潘鼎、項果園、汪如淵、高其佩、七道士曾衍東。近現代的文化名人中,有詩人梅冷生、王敬身,書法家鄒夢禪,學者葉適、孫詒讓、鄭振鐸、夏承燾、戴家祥、鄭張尚芳、馬蹄疾、林樹中、南懷瑾、夏鼐,還有劇作家許思言、作家琦君、佛學家弘一法師、美學家施昌東,著名報人馬星野、無超構等等。在這一篇篇文章里,作者以精煉而流暢的語言,為我們描畫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其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情節,還是作者從茫茫的史海中搜尋出來的。對有些人物,他還進行了實地的考證和人物采訪。
在第三卷《知游集》里,其文章的重點,是對溫州山水與鄉土文化資源進行了考察、采集。如《翻越雁蕩山脈》、《浙南山水之間》、《雁蕩絮語》、《初踏四海山》等,作者用文學語言作筆觸,或碳筆速寫,或潑墨寫意,生動地描繪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聲、色、動、靜以及作者心靈感悟的交互運用,再現了浙南山水的內在神韻。在《感受鄉土溫州》、《沿著蒼南海邊的旅行》、《碗窯村情節》、《二山記》、《遠逝的家園》、《瞿溪行》等篇幅中,作者著意對鄉土資源進行了考察,如實地記錄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人文史科,也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集中,作者還記錄了葉淺予、王朝聞、余秋雨、王蒙等知名畫家、學者、作家在溫州的演講內容;收錄了與友人談文論藝、知人論世的通信。
讀金陵的《夜雨墨池》,就像和一位摯友在燈下夜談一樣,心中油然而生一種閑適、美好的感覺。他的散文,文辭優美、流暢,篇幅雖短小,知識含量卻豐富,從中我們不但獲取了不少新知,而且還留有不少有價值的史料可供參考。細細地閱讀,慢慢咀嚼,就是一種最美好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