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資源耗費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眻蟾嬷袑π滦凸I化道路所作的概括體現了在新世紀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模式等的創新??沙掷m發展戰略,是新工業化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尤其在西部地區云南麗江市,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麗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富民興麗的前提。
2003年,麗江市總人口111.88萬,人均GDP3712元(尚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50%),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2.03%,區內生態脆弱,環境容量低,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的關系異常緊張。因此,我們在制定《2003~2010麗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規劃綱要》時,以科學發展觀統攬麗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在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發展目標的實現全過程貫穿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新工業化模式血路。
區內最具有綜合比較優勢的資源是旅游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能資源,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相結合,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把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確立生態工業強區、活區的發展思路。具體如下:
首先,培育麗江生態型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同,生產的產品與提供的服務所需要的資源與環境投入就有很大差別,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生態化的產業結構是根據工業生態學基本原理建立的、符合生態系統環境承載能力、物質和能量高效組合利用及工業生態功能穩定協調的新型產業組合和發展形態。我們以此制定了麗江“二三五六”新型工業化進程規劃?!岸奔磧蓚€中心,建立以古城區、玉龍縣為重點的旅游經濟中心和華坪工業中心;“三”即三大優勢,發揮水電、煤炭、生物為主自然資源優勢、發達的旅游產業優勢、良好的生態優勢;“五”即五個工業基地,建立玉龍電網建設開發基地、永勝天然藥物生產基地、寧蒗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古城區和玉龍縣旅游工業商品生產基地、華坪重工業基地;“六”即六大產業,電力產業、礦產業、建筑建材產業、現代生物制藥產業、農特產品加工業、旅游商品加工業:以此重塑和構建麗江生態型的經濟結構。
其次,大力發展麗江環保型的循環經濟。在環境保護方面,新型工業化要求“環境污染少”,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達國家工業化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以及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所采取的“邊污染,邊治理”均是急功近利的行為,繼續破壞生態環境來求發展將是一條危險的死路,環境污染必須以成本算入經濟增長過程之中。
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淘汰掉一批破壞生態平衡、污染環境的企業;通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改變過去在生產上的高投入,生產過程的高能耗、高物耗,生產結果的低產出現狀;通過改進技術設施,改善管理方法,提高人員的技術素質,降低消耗,減少生態、環境的壓力;通過運用高科技技術,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盡可能克服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環境與資源的危機。在工業生產中,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原料—生產—消費—二次原料的循環中得到最合理和綜合利用,同時不破壞環境的正常功能。如,在生產過程的最前端,按照環境優化標準對產品和工藝過程進行生態設計,使產品和工藝無污染或少污染;在生產過程中,選擇清潔的能源和無毒、低毒、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零部件、物質作為生產過程的投入物,并保證資源的循環套用、回收利用和綜合利用,降低物耗和能耗,減少廢物的產生;對生產過程末端少量而必須排放的污染物進行總量控制,并進行高效、無二次污染的處理;生產的產品要采用環境標志,其檢驗、包裝、保管、貯存、運輸、使用、廢棄全過程符合環保要求,防止污染轉嫁。通過對居民的綠色消費教育,推動有環境標志產品的使用和淘汰對環境有影響的產品,推行產品的國際環境標準ISO9004認證。
再次,建立麗江綜合生態工業經濟區。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設計建立一種地區工業組織形態,其目標是盡量減少廢物,將經濟區內一個行業或企業產生的副產品用作另一個行業或企業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經濟區的污染“零排放”。針對本地的資源、生態條件,地域性地將各個專業化生產有機地聯合成一個綜合生產體系,使整個系統對原料和能量的利用達到很高的效率。建立綜合生態工業經濟區,使麗江的六大產業相對布局在永勝、華坪、寧蒗、玉龍、古城區五個基地,每個基地建立開放性的循環經濟網絡,形成綜合生態工業經濟區。
最后,以信息化促進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的麗江技術創新工業化模式。傳統工業化發展模式的技術路線的特征之一就是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進步與環境保護技術進步的不對稱性。人類的技術進步多源于資源開發實際,因此多集中在開采利用技術,如何降低開采成本,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這些技術客觀上能夠促進資源的開發利用,但不利于環境的保護與持續。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往往忽略環境資源的保護與持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解決技術進步的不對稱問題,使兩種技術進步并行。在環保技術發展不足的情況下,技術進步要更多地向其傾斜。開發和保護各種自然資源,重大的建設項目仍需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做到人口、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把防治污染、保護環境放在和追求經濟增長同等重要的地位。積極用高新技術改造和發展傳統產業,這也就是新型工業化所提出的“要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的工業化道路。
很多后發展國家通過信息化的優勢很快完成傳統工業化的任務。這表明完全可以將信息化同工業化的進程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實現麗江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