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受中國鋼鐵業的帶動,未來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會進一步加大。就鐵礦石的有關問題,記者采訪了寶鋼集團采購中心高級經理呂軍先生。
《環球供應鏈》:進口鐵礦石對國內企業有何意義?
呂軍:進口鐵礦石對國內企業很重要,因為國內的鐵礦石品質不高,供應基本已經飽和。今后鋼鐵增加的產量只能靠進口鐵礦石滿足。
《環球供應鏈》:目前鋼鐵公司在進口鐵礦石方面有哪些突出的問題?
呂軍:資源量保障是最突出的問題。譬如國內對鋼鐵需求的增速達到20%,但是鐵礦石生產商的產能增速只有5%-10%,無形之中形成一個巨大的缺口,供不應求導致價格高漲。
其次是國內的物流問題。現在港口積壓非常嚴重,整個沿海港口鐵礦石庫存量大概在3000萬噸,要比原來正常的水平超過1倍以上。這些貨拉不到廠里去,新來的貨就卸不下來,鏈條因此出現了問題。這里有一些貿易商囤貨提價的因素,但他們只是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目前鐵礦石確實是供不應求,是市場供需在起決定作用。
《環球供應鏈》:這種瓶頸短期內不能馬上解決,鋼鐵公司今后應如何化解這個矛盾?
呂軍:跟港口、鐵路等運輸部門建立良好的關系非常重要。原來貨少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卸、可以運,現在運輸緊張的狀況下,這些部門要看你的內部管理水平、資金運作能力,還有信譽。如果經常延遲付款,在合作上曾經不愉快,現在可能就不好合作。對于小型鋼鐵企業而言,這個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環球供應鏈》:今年中國鋼鐵公司跟國外礦業巨頭進行了第一次集體談判,是如何談下來的?
呂軍:這個談判是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寶鋼牽頭,幾大公司一起談的,是開先河的事情。我們要求在價格上不能比歐洲、日本的談判價格高,否則我們在原材料成本上就有損失了,最后取得了成功。下一步寶鋼要做的是加強資源量組織這方面的工作。
《環球供應鏈》:當時是如何把價格壓下來的?
呂軍:主要利用了兩個優勢。第一,中國去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需求國,從量的角度看我們已經有優勢。中國2004年還要進口1.8億噸的鐵礦石,這個量很大。第二,中國已經從鋼鐵大國變成了鋼鐵強國,鋼鐵企業并不比國外的鋼鐵企業差。像寶鋼在全球鋼鐵行業綜合排名第二,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二。更何況中國有這么多的鋼鐵企業,供應商肯定會考慮中國的想法。這兩點對他們產生了影響。
《環球供應鏈》:這個價格談判有何重要意義?
呂軍:便于在確保量的基礎上參與國際競爭。今后中國進口鐵礦石的價格與歐洲、日本一樣,至少保證在原材料競爭上不輸給對方。
《環球供應鏈》:您估計今年進口鐵礦石1.8億噸,能不能滿足中國的需求?
呂軍:如果按照今年生鐵的加工能力和需求量,鐵礦石與去年比大概還有1000萬噸的缺口。現在一些中小企業沒有鐵礦石,生產上已經出現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