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業內的很多人至今仍在懷念上個世紀80年代的甜美時光。在高利潤的刺激下,短短十年,中國成了世界彩電第一生產大國。
但供給過剩的壓力很快襲來,國內市場只有不足2500萬臺/年的容量。隨后,彩電大軍紛紛殺向海外市場。但這條路也越走越窄——出口不暢,反傾銷訴訟接踵而至,沖之不垮的國外品牌依舊壓境而來。走投無路的國內彩電企業最后將希望寄于價格戰,幾輪價格戰下來,同宗兄弟的相煎并未分出明顯的勝負,知難而退或戰死沙場的寥寥無幾,整體的微利循環將國內的彩電業又拖入了更深的窘境。
步步高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在擁有全國惟一一條彩電生產線的天津通信廣播電視機廠誕生。到1980年,我國共生產彩電5萬余臺,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聲音和色彩性能尚可,但可靠性較低。
1982年,國家開始批準引進彩電生產線,隨后幾年共引進了100多條生產線,短時間內形成較大的生產能力。其間,外資品牌也陸續進入,福建省與日立公司合資興辦了福日電視機有限公司,生產福日牌彩電,成為國內彩電制造業的第一個合資項目。
1985年是電視機發展史上的重要年份。這一年,中國電視機年產量達到1663萬臺,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彩電生產國,但這遠遠填補不了國內市場的需求,彩電仍是緊俏商品。1986年,長虹與日本松下合作,引進國內第一條自動化彩電生產線,達到單班日產1500臺彩電的能力。到1987年,中國電視機年產量已達1934萬臺,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涌現出了長虹、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批國產品牌。
進入90年代,以日本為首的國外企業開始加大力度搶灘中國市場,并一度確立了優勢地位。彩電業成為中國“開放度最高,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一些計劃經濟時代的彩電老企業被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一揮出局,相繼停產、轉產,有些甚至破產。而以長虹、康佳、TCL為代表的國產彩電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則脫穎而出。
到1998年底,彩電整機生產能力已上升到4830萬臺。同時,彩電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企業規模逐漸形成。1998年產量超過100萬臺的企業已經有10家,它們的產量總和占到國內總產量的61.8%。而這些企業利用本土制造的成本優勢發起的一輪輪價格戰,將日本產品一路掩殺逐出中低端市場,國產品牌成為國內彩電行業的主導力量。
隨著國內彩電企業新產品開發力度的不斷增強,國內供需矛盾的升級,中國的彩電企業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從1992年到1997年,中國累計出口電視機6234.1萬臺,占同期國內產量的31.6%,其中彩電出口占同期產量的24.3%。國際市場的開拓對促進國內彩電企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部分國內彩電企業開始在海外投資建廠,海爾、創維等企業分別在美國、歐洲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產品在當地市場也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
進入21世紀,洋品牌在丟失傳統電視市場后,轉向技術升級,索尼、松下、夏普、LG、三星等企業在等離子電視、液晶電視、背投電視為主的高端彩電市場搶先發力,而這時國內彩電企業仍在低端傳統彩電市場肉搏。2002年開始,長虹、TCL、創維等企業分別發起“背投普及風暴”、“等離子風暴”以及“純平降價普及風暴”,把價格戰的硝煙吹進了高端電視市場。
從價格戰到有限創新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價格戰一方面加快了彩電行業內結構調整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彩電企業的產品創新。
1989年8月9日,長虹彩電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降價。50天后,國家出臺了彩電降價政策,國產品牌開始利用價格優勢與外國品牌拉開距離。1996年3月26日,長虹再次宣布大幅降價,康佳、TCL隨后跟進,中國彩電業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此出現。當年國產彩電銷售額首次超過進口彩電,扭轉了洋品牌主導國內市場的局面。但由于廠家的數量仍然很多,寧可魚死網破不肯低頭認輸,而TCL等企業雖然進軍IT、手機等行業,但并未做根本性產業轉移,而是以其他領域的收入為彩電補血。于是價格戰像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讓彩電企業無法回頭。從1997年到2000年的四次價格戰后,國內彩電企業的利潤幾乎降到了零。
為了適應激烈的價格大戰,國內彩電企業進行了局部的功能改進和創新。外觀、顯示清晰度等邊緣技術的創新此時成為縮小與國外彩電技術差距、在市場上搶占暫時主動的有效方法。
最初,國內彩電企業分別在顯示方式、屏幕寬高比、畫面顯示方式、信號接收方式等方面尋求創新。1996康惠公司開發出十畫面畫中畫電視機,1997年中山嘉華開發出聲控電視機,1998年康佳集團推出16:9彩電。隨后,部分數字處理彩電出現,通過在傳統模擬彩電中應用視頻、音頻數字化處理技術,國內彩電企業開始踏上了數字化之路。
除產品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外,彩電企業的另一個發展瓶頸是彩電裝配線。發展初期裝配線完全依賴進口,隨著企業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國內彩電領先企業已經形成裝配線的自主設計能力和制造能力。長虹新聞發言人劉海中向記者介紹,長虹目前已有能力并已開始向國外輸出彩電生產線。
囚徒困境
劉海中說:“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是計劃經濟體制,企業生產產品由國家規劃,各個企業只能生產單一產品,整個產業是分散的。”因此中國彩電企業起步時,選擇了大量引進生產線,顯像管、元器件、螺絲、螺母等配件完全依賴進口,企業只能走組裝生產這一條路。
由于彩電產品的內部電路和整機布置的標準化程度高,國內彩電企業開始通過模仿國外產品設計來生產彩電。企業很少有自主設計和研發能力,大都是照搬國外的圖紙。為了降低成本,這個時期國內建設了一批元器件和制造材料生產商,但顯像管、芯片在相當長時間里只能依賴進口。
80年代后期,一部分彩電企業完成了資本積累,開始進入規模化、產業化階段。企業加強了對產品質量和消費者需求的重視,開始通過局部設計和功能調整來贏得顧客,但在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方面仍然缺失。這一時期,松下、東芝等日本品牌在市場上占據著絕對優勢。
在長期發展與眼前生存之間,中國彩電企業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力。進入90年代,在國外彩電企業憑借資金和技術優勢不斷沖擊市場的情況下,國內彩電企業已經無力顧及核心技術的研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說:“一個人在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就不會考慮吃的是什么了。”
疲于應付價格戰的國內彩電企業研發資金嚴重匱乏,無法支撐核心技術的創新和研發,只能花費巨資去買別人的技術。目前國內尚無一家企業能夠開發彩電的核心芯片,全國主要的8家顯像管供應商全部為合資企業,沒有一家國內彩電企業生產顯像管。而松下、索尼等日本公司的產品涵蓋了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美國公司只做上游核心部件的設計和研發,真正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發達國家的這些企業手中,他們成為了我國彩電企業的技術供應商。
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認為,中國彩電業因為處于產業鏈條的最末端,所以利潤率也是最低的,中國企業沒有雄厚的資金,只能邊積累邊發展。政府應更加關注企業的外部環境,創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制度條件,降低創新成本。
企業價格戰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為了生存誰都不敢也沒有能力“過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投入過大),生存與創新成了國內彩電廠商似乎不可兼得的魚和熊掌。
我國彩電業從起步至今,始終處于產業鏈下游。由于在產業鏈上的這種位置,我國彩電企業更關注的是價格,而上游的跨國公司則更關注技術。陸刃波指出:“中國彩電業的發展時間并不長,但發展速度快,其表現就是從小做到大,但沒做到強。這些企業的產品比較單一,一直處于制造階段,自己沒有能力進行上游配套。隨著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像TCL-湯姆遜這樣的重組將會推動整個產業鏈條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