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國政策制定者眼里,從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轉軌已是如箭在弦、大局已定。但要從腳下的模擬電視過渡到遙遠地平線上的全數字電視,必須借助一個技術和商業上的轉換樞紐—機頂盒。中國有3億臺模擬電視面臨著更新換代,為數字電視機頂盒打開了一個很大的市場。
但這還只是一個理論推斷,要把它變為成功的商業現實,廠商們還需要找到另一個解碼器。
長虹國內布局
2003年9月1日,北京數字電視節目正式開通。作為北京惟一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歌華有線開始在北京推廣機頂盒,用戶只需交納600元押金,就可以試用機頂盒3個月。
歌華此次提供給用戶的機頂盒全部由長虹為其量身定做。2002年6月,長虹與歌華有線正式簽署協議,雙方將在有線電視數字機頂盒領域長期合作,聯合開發符合北京技術標準的機頂盒。協議約定“歌華有線公司將給予長虹國內生產廠家中最優的數字機頂盒市場份額,長虹將以最先進的技術、最優惠的價格和完善的售后服務向歌華提供數字機頂盒產品”。
長虹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數字電視研發。2002年2月,長虹與日本東芝公司簽署了數字高頻器件技術合作協議,就數字高頻器件共同研發、人員互訪、采購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同時,長虹先后與國內多家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及銷售網絡建立合作關系,以保證產品能夠批量進入市場。
在幾乎壟斷了北京市場后,2003年初長虹又通過了江西數字電視網絡測試,批量進入江西市場;同年9月,國美與四川廣電網絡公司簽下數字機頂盒獨家賣場協議,“將在全國以6000萬元推廣機頂盒”,而長虹正是四川廣電機頂盒的主要供應商。
據長虹集團資料顯示:在國內,長虹DVB-S產品2002年市場占有率達20%。在海外,長虹數字機頂盒產品已成功銷往歐洲、中東、北非、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俄羅斯、新西蘭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在中東、東南亞地區的市場份額高達25%~30%;在歐洲,長虹機頂盒產品市場份額也已達到10%。長虹集團新聞發言人劉海中向記者介紹,2003年長虹機頂盒產量已達300萬臺,其中2/3銷往海外市場。
在不斷加快自身數字產品研發以及配套軟件開發速度的同時,長虹還全面參與了國家數字廣播電視標準的制訂工作。作為清華大學數字電視標準聯合體的核心整機企業,長虹也為信息產業部的數字機頂盒“機卡分離”方案提供了支持。劉海中認為,相對于目前國內專業生產機頂盒的企業而言,長虹的優勢是在數字電視領域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經驗積累,以及長虹一直引以為豪的規模。目前長虹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機頂盒生產線。
市場潛力大,現實容量小
早在1998年,我國的數字機頂盒市場就已經啟動。但由于衛星限制較多,當時主要是配合“遠程教育”和“村村通”兩項工程。
機頂盒主要分為衛星機頂盒、有線機頂盒和地面廣播機頂盒,目前市場上以有線機頂盒為主。國家廣電總局對數字電視推廣的規劃是,今年年底前推出30個左右付費影視頻道和多套有線數字廣播節目、多種增值業務,初步建立有線數字廣播電視技術新體系和運營新模式;到2005年底前,付費影視頻道達到50~80個,全國有線數字廣播節目達到150套左右,信息產業部一位官員表示,屆時數字機頂盒用戶將可望達到3000萬戶。
斯坦福商業咨詢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全球有線數字機頂盒的用戶數量為2800萬,衛星機頂盒用戶數為5100萬,數字地面廣播機頂盒用戶數為200萬。這些數字在2003年平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
市場規模的不斷膨脹,使機頂盒市場變成了一塊無比誘人的大蛋糕,國內廠商紛紛擠入了搶食的行列。據信息產業部統計,全國機頂盒企業有50家以上,其中一些有實力的大企業,產品的研制、開發都已完成。但實際上,目前支撐中國機頂盒企業不斷擴大產量的是龐大的出口市場。劉海中表示,目前海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數字電視普及率較高,需求大,用量大,而國內市場相對較弱。
政府全力推動,廠商傾力出擊,但龐大的數字電視機頂盒市場依舊波瀾不驚。北京2003年9月1日正式試播數字有線電視,但截至2003年11月中旬,收視者僅有6000余戶。據記者了解,目前北京歌華有線已經停止了數字電視的新裝申請業務,何時恢復尚無定論。廣州數字電視自2003年3月試播,到2003年底僅有近2萬戶家庭通過機頂盒收看數字節目。
廣電總局一位人士指出:“我國廣播電視系統運營體系復雜,區域壟斷嚴重,各地收費不統一,系統不統一,各自為政。機頂盒的有條件接受系統(CA)沒有統一標準,生產企業無法進行大規模生產。對于國內廠商來說,生產制造已經駕輕就熟,除核心芯片外,其他零部件及軟件的開發能力也較強。因此標準統一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p>
而劉海中表示:“機頂盒的市場潛力很大,但目前國內發展不平衡,更多人關注的是終端。但由于標準不統一,產品共用性很差。企業為開發市場,產品就只好適應各地標準,生產成本無法降低?!?/p>
信息產業部為暫時解決這一問題提出的“機卡分離”政策至今遲遲未能出臺。如果出臺,生產廠商可以將不同接收系統的東西單獨放在系統計費卡上,小規?;蚍謩e生產;其他相同的部分放在機頂盒里大規模生產。
目前數字電視消費,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引導消費甚至強制消費,而非健康的市場需求帶動消費。中央電視臺與北京廣播學院聯合發布的《中國數字電視報告》顯示,觀眾傾向選擇數字電視的前3項主要原因,分別為“多頻道”、“更早看到精彩內容”和“清晰的節目”。一位北京數字電視觀眾告訴記者:“裝上機頂盒以后,看到的節目的確比以前清楚了,但節目內容和我們以前看到的節目沒有太大區別,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創新,那些節目對我們并沒有太大吸引力。”
技術之痛
核心技術的缺失一直是中國彩電企業的痛處。各家企業不斷加大在技術研環節的投入比例,在經過多年努力后,中國也擁有了一些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據長虹介紹,長虹的數字電視機頂盒的核心部件解碼器是自主研發,數字高頻頭(調諧器)是與東芝合作研發。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生產的機頂盒的解碼器芯片完全依靠進口,主要供應商是ST和湯姆遜等外資企業,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只是與之相配套的適用于中國的軟件。由于中國目前還不具備制造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能力,因此還遠遠談不上掌握核心技術。
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