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短短數年間,韓國三星電子在“數字化戰略”的指引下,在手機、LCD、筆記本電腦、隨身聽等領域讓摩托羅拉、索尼等領導者黯然失色。2001年,盈利超過三星電子的跨國公司只有通用電氣、IBM與諾基亞,三星電子還被《商業周刊》排在2002年度IT 100強首位。
和其他巨頭一樣,早已走出韓國、躋身世界級大企業之列的三星電子,也將眼光瞄上了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作為世界等離子屏的六大廠商之一,三星電子試圖通過強攻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彌補以前CRT彩電時代的尷尬。
前車之鑒
三星彩電及顯示器事業部中國區總裁沈圣雨對以往在中國的戰略如是概括:“胡子眉毛一起抓。中國市場很大,能占多少就占多少。”
這種主導思想的直接結果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三星選擇了和中國彩電企業在低端領域進行價格競爭,結果節節敗退,在1995年前后,不得不退出一段時間,期間還曾因質量問題被中央電視臺三·一五晚會曝光。1998年以后,三星準備收縮戰線。2000年,三星重新進行了戰略部署,舍棄低端、定位高端,只做高清晰度大屏幕彩電。
憑借世界上最早的HDTV技術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的優勢,三星試圖在中國的數字電視推廣中撈取一些“政府關系資本”。在2002年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字電視研討會”上,主辦單位中國數字電視產業聯盟專門特邀三星電子介紹在數字電視領域的技術和產品。
不僅如此。2003年9月,三星電子還與上海交通大學控股的上海高清數字技術創新中心投資,共建“上海高清—韓國三星電子聯合技術實驗室”,開發SDTV級和HDTV級的機頂盒產品,并成為支持新產品本地化生產的研發基地。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國內數字電視開播之后,在“政治上占有先機”的三星可能是最容易進入的一家外資企業。
劍指高端
自1992年中韓正式建交后,三星電子于1992年8月在中國惠州投資建立了三星電子有限公司 (SEHZ)。此后,三星電子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資與合作,截止到2002年,在華累計投資額已達26億美金,成為對中國投資最大的韓國企業。
現在三星電子已把自身的生產、研發、銷售全部移到中國來,在產品研發及推廣上選擇與中國同步。
三星是全球彩電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芯片、世界通訊、電腦技術及家電終端產品的企業,因此從技術上看,三星的實力不比日本索尼和歐洲飛利浦弱,尤其是在數字彩電方面。
在液晶電視方面,三星電子目前以14.8%的市場占有率居全球第二位,并在意大利、瑞典與波蘭等歐洲三國居首,今年計劃將居首的國家數擴增到法國等八國,并縮小與夏普間的差距。在等離子電視方面,2003年三星以10.3%的市場占有率居全球第三位。
“在去年年底,三星在中國本土生產的低端產品已經全部停產,主攻等離子等高端產品。”三星北京公司的人士對記者透露。而且三星高層更放言,要把三星等離子價格降低到更具競爭力的價位。
看來,三星已經做好了搶占中國數字電視市場的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