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滿兩張A3紙的名單,放在我的包里。到今天,已經有足足八個年頭了。
這份復印的名單是手寫的,上面不僅有參加1996年第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中上海人的全部名單,還有簡單的背景資料。有他們的年齡、參賽的項目和在滬的原屬單位,有家庭住址、父母的姓名及工作單位、有啟蒙教練,等等。只要其中有人奪得金牌,或者是打破記錄什么的,即可就按圖索驥,進行采訪報道。
已經記不起來是誰發給我這兩張A3紙,更不知道是出自哪位好心人之手。當時,幾乎每天都有新的資料涌來,堆在案頭,貼在墻上。對我來說,只要擁有兩個寶貝就可以了,一個是奧運賽程表,另一個就是這張聯絡圖。
那年,上海的奧運選手共有25名。其中:游泳4女1男,排球2女,網球1男,足球3女,壘球2女,擊劍1男1女,手球2女,舉重1男,羽毛球3男,田徑1男1女,賽艇2女。此外,還有6名男教練,2位男裁判。
解放前,上海有22名運動員參加過1936年的第11屆柏林奧運會,有9人參加過1948年的第14屆倫敦奧運會;但成績都慘不忍睹。唯有符保羅一人在柏林的撐桿跳賽中通過了及格線,但隨后就被淘汰。其他人的腳印都未曾留在及格線的那端。
從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到第27屆悉尼奧運會,上海共有4人奪得4塊個人金牌;她們全是女生,第25屆莊泳的女子100米自由泳,同屆楊文意的女子50米自由泳,第26屆樂靖宜的女子100米自由泳、第27屆陶璐娜的女子10米氣手槍。此外,有1男生與他人合作奪得1塊金牌,王勵勤在第27屆與閻森拿下了乒乓男雙的頭把交椅。還有1人是1塊集體金牌的獲得者之一,周鹿敏為第23屆女排冠軍隊員。
我在1996年做過一個專題,名叫《奪銀牌的上海姑娘》。采訪了在亞特蘭大奪銀牌的隋新梅(女子鉛球),王怡、諸韻穎(女排)、孫雯、水慶霞和謝慧琳(女足),陶樺、柳絮青(女壘)。看來,在5屆奧運會上奪銀牌的上海人是不止這些的吧。
8年過去了,整整一個抗日戰爭的時間。
當年在亞洲游得最快的男人,要做個“有思想的泳者”的蔣丞稷;完成了在交大的學業后,出任了上海市體育局的團委書記。也可算是從政了。在體育圈從政的退役運動員,過去似乎多為球類項目的,有大球有小球,反正游泳的不多。
在大學里讀書的仍然不少。孫雯在復旦國政系讀國際關系專業,還在《新民晚報》當起了體育記者,跑女足條線。她與晚報多少是有緣的。那年在她家里,她的爸爸媽媽拿出有關她的剪報照片,里面就有一篇她在1995年發在《新民晚報》上的文章《渴望讀書》。
與孫雯同校的諸韻穎,讀的是法律。我還記得當初她說過,“真的。我愛排球的理由真的是很單純。我在弄堂的水門汀上也敢撲球。”這位起“亞洲最佳二傳”是會給我們看一個漂亮的好球。
有在國內讀書的,也有遠赴重洋出國深造的。諸韻穎的隊友王怡在美國加州貝爾蒙特市的NOTREDAME DE NAMUR大學讀工商管理專業。樂靖宜也在美國,但是在一家游泳俱樂部擔任助理教練。說到教練,水慶霞在上海女足、隋新梅在上海田徑隊也做起了教練工作。
除了讀書,干老本行,也有走出體育的。莊泳和楊文意一度趟進了電視圈,莊泳在香港主持體育節目,楊文意也拿著話筒在大陸的《中國體育報道》中走南闖北。后來,楊文意開始了經商。在打浦橋的一個廣場的二樓,開了個美容廳;此外還策劃起新的項目。
朱建華,胖了,很難想象他現在還能跳多高。他開辦的經紀人公司是落戶在長寧。組織比賽,引進國外球員。還在南市辦了一所跳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