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疆地區(qū)的和田,是歷史上有名的優(yōu)質(zhì)玉料產(chǎn)地。和田的玉料多呈鵝卵狀,謂之“籽玉”。其玉由暴雨從山上沖刷入河中,表皮和棱角已在涌動的激流中剝離和磨損掉了,僅存玉核。故其質(zhì)地縝密、細膩,色澤純凈,硬度高。
我國清代,琢玉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特別是乾隆時期,琢玉主要集中在蘇州、揚州和宮廷“造辦處玉作”。乾隆皇帝的御題詩就曾提到過:“于闐采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時河水涸,撈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寧慮涉寒波。”雖然采玉十分艱苦,但乾隆時期還是從新疆開采運輸了大量的玉料到內(nèi)地。據(jù)記載,當時二三千人同時上山作業(yè),巨大的玉料可達萬斤以上,而且還要從路途遙遠、山川阻隔的新疆運到一萬二千余華里的京師,其路途之艱苦是可想而知的。
乾隆時期琢玉工藝應首推蘇州(現(xiàn)在我們可以見到的也是以蘇州工藝為主的玉器),蘇州成了全國的琢玉中心,匠師們集中在蘇州的專諸巷一帶。乾隆御題詩集中也提到,“邇來和田玉來多,官貢私售運接軫,專諸巷里工匠紛,爭出新樣無窮盡”。乾隆皇帝十分推崇專諸巷的琢玉工藝,常常把精美的玉料畫樣后發(fā)往蘇州加工制造。宮廷內(nèi)遺存的大量玉器中的許多精美之作,都出自于蘇州專諸巷匠師之手,以致全國各地流傳的精美玉器,也多是出自專諸巷。既然專諸巷的琢玉有如此魅力,那它有何特點呢?我感覺應當有兩點:
一是玉質(zhì)柔和瑩潤,猶如小兒肌膚。這種效果主要是通過對玉料反復琢磨拋光之后,清除了玉料表面堅硬清冷的外皮,顯露出玉質(zhì)內(nèi)在美特性的結(jié)果。
二是造型優(yōu)美別致,輪廓清晰。其圖案線條的運用剛?cè)嵯酀w不露碾琢痕跡。
一直到今天,收藏者都以存有蘇州工的白玉為榮。我們來看筆者所存的三塊乾隆蘇州工玉牌:
隨形仕女白玉牌
隨形玉在民間有很多。那是由于籽玉的造型已很完美,本身玉質(zhì)也好。一般隨形玉都以淺雕為主。此白玉牌為陰刻線條,塑造一仕女抱瓶的圖形,大意是取平平安安之意。此玉溫潤縝密,光澤如脂,摸之靈泉應手而出;佩之日久,光澤更顯敦厚純樸。雖為隨形,其表面已經(jīng)大自然千萬年的打磨拋光,而人工只是略加碾琢,更顯其精光內(nèi)蘊之境界。
納福祥云白玉牌
此牌描繪了兩個童子,一個手拿如意靈芝在看,一個在引蝙蝠下來(取其“納福”之意),天上祥云繚繞。此牌用淺浮雕手法,整塊玉玉質(zhì)白潤,無一暇疵。古人審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玉的那種溫潤白潔的質(zhì)地和光澤,以及“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美。
喜報三月白玉牌
此牌描繪的是喜鵲報春的題材。古人認為喜鵲是神女,具有感知預兆吉事的神異本領。唐代杜甫詩中就有“今朝鳥鵲喜,欲報凱歌歸”。所以,如果聽到喜鵲叫,就知道事情的順利。此牌用如意卷草紋裝飾四邊,背后小楷“喜報三月”四字。
古人謂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不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君子必佩玉,以玉之德之美要求自己,衡量自己的道德行操,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舉止。把玉的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統(tǒng)一而為玉德,也就是君子之風。
“黃金有價玉無價”說明了玉的價值。一方面應當以玉質(zhì)、刻工、吉慶題材來決定,而同時一件玉器的價格還應以買家賣家在心中的位置來定價。古人很多都是從小佩玉,“古之君子,必佩玉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有些玉可以說已跟隨了自己一輩子了,從感情上來講,這個玉對其本人來說已經(jīng)無價了。
在詩經(jīng)里就有很優(yōu)美的寫玉詩句: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
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