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斌 劉 青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特別是自1997年我國高校全部實行了“并軌”招生,上大學交費制度在我國確立下來,普通高校每年平均交費3500—4500元左右,重點院校收費還會高一些,一般約占生均成本的25%,占居民家庭收入的1/5—1/3,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收費并不算高。然而,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多,加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諸如城市下崗職工增加等原因,貧困生在高校所占比例高達10%—20%,有些學校達到30%以上。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總數已高達300多萬人。如何讓廣大貧困生能夠不受經濟影響順利完成學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1987年以來,針對日益膨脹的貧困生群體,我國逐步建立了以獎學金、勤工助學、特別困難補助、學費減免和包括國家助學貸款在內的“獎、助、減、免、補、貸、勤”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獎,即學校或社會企業、社會團體及個人在學校設立各種形式的獎學金;助,即農、林、牧、師范院校或某些專業由國家按學生在校就讀時間給予每位學生每月一定數目的獎學金;補,即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撥出專款,對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給予補助,學校也采取各種形式對他們予以資助;減,是指減收或免收學費,國家規定對學習農林、師范、體育、航海、民族等特殊專業的學生,減免學費,同時,還要求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區別情況減收或免收學費;貸,主要是指學校或金融機構針對在校學生開展的免息或減息助學貸款方案;勤,即學校針對家庭困難的學生設立一些助學崗位,使學生通過勤工助學,獲得一定的報酬貼補在校期間的一些學習和生活開支。該體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生的經濟困難,但仍有部分貧困生因種種原因得不到及時資助,被擋在大學門外或者入學后處于生活極端窘困當中。高校貧困生問題是一個涉及學校、學生、企業、銀行等全社會各個層面的系統工程。
企業作為社會一分子,在其中應當發揮重要積極的作用。
企業的一片愛心,可以使面臨退學的貧困生再次燃起求學的希望,企業的精神鼓舞著貧困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通過企業資助,可以使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走向社會。使貧困生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人間的真情。
企業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意義
積極資助高校貧困大學生一方面對貧困生來說緩解了經濟困難,解決了燃眉之急,同時,對企業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資助貧困大學生體現了企業回報社會的社會責任感。
立足社會、服務社會、回報社會已成為許多知名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熱心支持公益事業,支持國家教育事業,正體現了企業的經營理念,體現企業熱心教育、關心社會的高度責任感。通過資助貧困大學生,使企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價值。
有利于企業的人才引進、人才培養。
通過讓貧困生在本企業勤工儉學,可以直接地考察、了解學生的工作能力、個性特征,既為他們提供了工作鍛煉的機會,又為企業選拔人才提供了一條捷徑。企業還可以通過提供獎學金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才畢業后為企業做出貢獻。
樹立了企業的良好社會形象,擴大了社會影響。
企業的社會形象是企業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留下的具體印象。任何一個優秀的企業,無不重視企業在公眾中的社會形象。通過資助貧困大學生向社會樹立了企業支教重教、回報社會的良好形象,擴大了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企業如何資助高校貧困生
設立各種形式的獎勵基金。
獎勵基金是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直接在經濟上幫助大學生的一種資助形式。專項獎勵基金方便、直接,具有固定性和連續性,是貧困生獲取經濟扶助的重要渠道。例如,在浙江省團委實施的“浙江省大學生助學計劃”中,企業捐資5000萬元,設立“浙江省大學生資助基金”,基金增值部分用于資助家境貧困、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完成學業,根據目前的基金規模,每年可以資助1000名以上大學生。許多知名企業都在高校中設立了專項獎勵基金。如在上海有寶鋼獎學金、索尼獎學金和“民營企業幫困獎學金”,湖南設有“創遠集團50萬元助學金”,河南有中泰集團“助學成才”特別援助金。還有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中國百勝餐飲集團聯合設立的“中國肯德基曙光基金”,該基金自2002年9月實施以來,共資助貧困大學生320人次,資助金額為160萬元人民幣。
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
如前所述,勤工助學市場狹小是目前高校貧困生資助機制存在的不足之一,目前勤工助學崗位主要限于校內,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貧困生的需求,而校外的勤工助學崗位,有的工資過低,如某私營企業,要求大學生每天早晨7點上班,干到夜里11點,工資只有每天20元。有的雇主心懷不軌,調戲甚至強奸貧困女生。出于安全、風險的考慮,許多貧困生對校外勤工助學機會望而卻步。企業如能加強與校方聯系,提供本企業的一些工作機會給貧困生,既可以降低本企業勞動成本,又可以使貧困生找到勤工助學崗位。
積極幫助錄用的貧困大學生盡早完成還貸任務。
助學貸款是國家對經濟困難學生實行的一種優惠政策。這種借款是無息或低息的,還款方式采取學生畢業后若干年內分期返還。按時還款是保證貸學金制度長期運作的關鍵。從近幾年的情況看,貧困生在如期還貸方面做得不夠好,究其原因,有的是部分大學生缺乏誠信,有的是由于工作初期收入不高,經濟壓力過大。如果企業能配合銀行制定措施,如為貧困生先行墊付償還借款、督促本企業錄用的貧困大學生及時還貸,在間接上也是對貧困的一種支持。
對本企業下崗職工、貧困職工有子女就讀大學的,給予經濟補助、工作照顧。
目前,高校貧困生來源復雜、分布呈現多樣性,既有老少邊窮的農村地區,也有城市下崗、貧困家庭子女。近年來,因父母一方或雙方下崗,家庭收入急劇下降,城市貧困生逐年增加,2002年末,僅國有企業下崗未實現再就業職工人數就有410萬人。因此,企業一方面應積極向社會上的貧困大學生給予捐助,同時對本企業的困難職工更應多加照顧,有子女就讀大學的困難職工,一般都已步入中年,知識老化、身體狀況下降,再就業競爭能力弱,家庭負擔沉重,在面臨企業倒閉或改制時,常常面臨下崗失業的威脅。企業應關注這部分職工的家庭生活,如盡量避免夫妻雙方同時下崗,對家庭困難者給予子女教育補貼和獎勵。這在間接上也是資助貧困大學生的一種形式。
企業在資助貧困大學生中應完善的措施
企業資助貧困大學生應注意維護貧困生的自尊。
貧困大學生年紀輕、自尊心很強。在現實社會文化環境下,貧寒并不被一般人視為榮耀,家境貧寒是貧困生最大的隱私和痛處,對于他們來說,接受捐贈無疑是一次極其艱難的心靈考驗。有的資助活動中,過分渲染貧困生的家庭窘境、家庭隱私,使一些學生雖然物質上得到了資助,但精神上卻遭受了挫傷,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傷了自尊心,從而加重了自卑心理。因此,企業在資助貧困生時應考慮方式方法,比如,將無償資助改為分期借貸,在電視報道中,不突出學生的個人資料和隱私,即使需要報道時,也應征得學生的同意認可。
企業資助貧困大學生要將經濟扶助與人才培養相結合。
如前所述,無償性的資助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依賴和行動上的惰性,對有的學生而言,還感到是一種施舍。因此,企業可以考慮改變無償資助,將經濟扶助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通過加強企校交流,采取經濟資助與社會實踐、勤工儉學相結合的形式資助在校品學兼優的貧困生,由企業為在校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讓大學生在實習期或寒暑假在實踐中親身感受企業文化,借此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在創造價值中實現自強。使得資助過程轉變為培養的過程,即在幫助貧困生方面由簡單的捐助變為培養能力與資助相結合;使資助的過程變為創造價值實現自強的過程,使單一的打工行為轉變為全面的學習過程,從而讓企業文化走入校園,使大學生在實踐中融入企業。
企業捐助不應僅僅關注名牌、重點高校。
目前,企業捐助分配很不平衡,由于捐助者希望擴大社會影響,有意無意地傾向于捐助名牌院校,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企業捐助相對飽和,而農、林、地、礦等知名度低的高校則很少得到企業的青睞。實際上,貧困生分布于各類高校中。據2003年統計,全國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平均比例為20%,其中特困生的比例為8%,農、林、師范類高校貧困生的比例超過30%,特困生比例已超過15%。因此,應建立更加公平和規范社會資金的分配機制,企業應把更多的目光轉向急需資助的學校和學生身上,真正發揮扶貧濟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