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莫

“能否活著回來?”這是縈繞每一個探險家的問題。危險重重,卻擋不住冒險者堅定的腳步?!吧皆谀抢铩?,所以只有向前,再向前……
什么可以構(gòu)筑一部偉大的歷險記?adventure,冒險的精神古來有之。溯其拉丁詞源,本意竟然是“an arrival到達(dá)”。而每一次的adventure,總是意味著出發(fā),走上征程:劃木筏搏擊太平洋的巨浪;乘雪橇征服南極……。結(jié)果未卜,危險卻觸手可及。探險之中,一個人首先面對勇氣、智慧與意志的挑戰(zhàn);繼而活著,把經(jīng)歷講出來。
“能否活著回來?”這是縈繞每一個探險家的問題。危險重重,卻擋不住冒險者堅定的腳步。“山在那里”,所以只有向前,再向前。人類渴望冒險,且大多自愿追逐冒險:踏上新奇的土地,探索新的奧秘,登上山之巔,或者獨自征服大海。然而也有時,橫禍飛來,冒險轉(zhuǎn)而追逐人類。一架飛機在安第里斯山失事,乘客被拋到茫茫雪原;鯨魚撞沉小船,乘客落入海中。災(zāi)難降臨之時,同樣是對勇氣、耐力與智慧的考驗。經(jīng)歷驚心動魄,故事發(fā)人深思,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夜讀一本歷險記,直到東方泛白。
冒險的故事與人類的文明一樣悠長久遠(yuǎn)。古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Gilgamesh)、古希臘史詩奧德賽(Odyssey)、海盜傳奇(Viking Sagas)、約瑟王與圓桌騎士,一部又一部經(jīng)典之作在世間流傳。它們都具有神話的淵源:傳說中的英雄,履踐未知地,承受各種考驗,帶回獎賞—一枚金羽毛;一盞圣杯;即便一無所獲,也有關(guān)于那片陌生的土地與居住者的知識。
時至今日,冒險家的獎賞也更趨于人性化,但依然頗為可觀。我們雖然留在安樂之地,卻對那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的冒險之旅充滿好奇:“冒險的魅力何在?”歷險記回答了這個問題。經(jīng)過作家、評論家與相關(guān)專家的評定,以下10部歷險記榮登國家地理雜志評選有史以來最偉大歷險記的Top10。神奇的探索、生與死的洗禮、驚心動魄的傳奇,還有最為重要的元素——真實。它們記載:“偉大的創(chuàng)作,偉大的壯舉。”

最糟糕的旅行(The Worst Journey in the World)
作者:Apsley Cherry-Garrard(1922)
好比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是小說中公認(rèn)的經(jīng)典,最糟糕的旅行堪稱極地旅行的頂級之作,榮登榜首當(dāng)之無愧。1910年,年輕的作者志愿隨同Robert Falcon Scott船長鼓帆遠(yuǎn)赴南極探險。從此,回憶與紀(jì)錄探險中發(fā)生的故事,成為他余生的一切。探險隊在接近南極的地方駐營,準(zhǔn)備來年春天向極地進(jìn)發(fā)。但是,Cherry-Garrard和另外兩人先行去收集皇企鵝蛋。途中遭遇可謂慘烈無比。當(dāng)時正值冬日,南極黑暗彌漫。三個人拖著700磅的背包艱難前行。溫度幾乎降到零下50,60,70度,衣服被凍成硬梆梆的冰,要兩個人齊動手才能折起。相比同在南極冒險的阿蒙森(Amundsen不折損一兵一將,輕輕松松地返回)Cherry-Garrard與Scott的旅行可謂糟糕之極。但是他的最大成就便是以平和、幽默的心態(tài)接受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在尋找失蹤的Scott船長與遇難的南極探險隊時,更是顯現(xiàn)出一種宿命的悲壯感。故事敘述真實而生動,感人、引人深思,讀后令人難以忘懷。

航行日志(Journals)
作者:Meriwether Lewis &William Clark(1814)
這兩位美國探險家的冒險之旅久負(fù)盛名,他們的勇敢更是無可比擬。1804年,當(dāng)他們啟航去尋找進(jìn)入太平洋的水路時,無人知道橫亙的洛基山脈伸向何方。他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而山那邊又是怎樣一片土地。Lewis 和Clark的航行日志,猶如一部國家史詩,充滿傳奇色彩。西部,流淌著生命與激情的熱土。這里有如雨后春筍般建起的廣袤的牧場城鎮(zhèn);身中五、六發(fā)子彈,依然撲身過來的巨熊;神秘的印第安人部落;山巒連綿;急流、積雪,成群的美洲野牛。書中所描述的西部,真實而又神秘,洋溢著粗獷魅力,得自于探險家的最直接的經(jīng)歷。用詞樸實無華,甚至帶有些許粗糙,卻充滿感染力。

風(fēng),沙與星空(Wind, Sand&Star)
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40)
勿庸置疑,Saint-Exupery是一位翱翔藍(lán)天的詩人飛行員。他的著作堪為經(jīng)典,不僅因為故事新奇入勝,而且因為其文字流暢而優(yōu)美。Saint-Exupery的工作是飛躍比利牛斯山脈,在各種天氣之下,往返于法國與意大利之間傳遞信件。不詳實的地圖、沒有無線電與地面溝通,而引擎還時不時地熄火。他在書中寫道:“機身猶如瓷器粉碎了一樣,卡嗒卡嗒作響。人到這時候不得不聽天由命;如果墜落在西班牙堅實的巖石地面,幸存的希望可謂渺茫?!痹诒狈?,逃生的機會同樣幾近為零。一次,他在利比亞沙漠迫降。無邊的沙漠,酷熱難耐。他和他的同伴四處尋找水源,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皼]有什么所不能忍受的,”他事后回憶道,“明天、后天,我知道一切都會好起來,沒有什么所不能真正忍受的?!被叵胱约旱慕^境逢生,他平靜、睿智而淡然,同時又充滿激情與活力。他的書,領(lǐng)我們來到那些交織著無緣的希望與無盡的絕望的土地之上。之前,我們以為,這樣的地方在世間并不存在!

科羅拉多河探險(Exploration of the Colorado River)
作者:John Wesley Powell(1875)
Powell 在南北戰(zhàn)爭中失去了右臂,但是這并不能阻礙他成為征服大峽谷的第一人。1869年,他和9名船員乘坐木船沿綠河(Green River)漂流而下。“前方的路到底有多遠(yuǎn),我們不知道;”Powell寫道,“要遭遇多少瀑布,我們不知道;河流下有多少暗礁,我們不知道;急流有多少,我們更是不知道。”他們唯一知道的,便是前方的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水流湍急,船被擊翻,裝備給養(yǎng)隨波而去。在近終點的時候,三個人再也無法忍受,爬出了峽谷,卻慘遭印第安人殺害。其他人與Powell一起,最終活了下來。Powell確實與眾不同——堅韌、剛毅而又不茍言笑。他是一個大智大勇之人,天生的地理學(xué)家,印第安人的朋友。正是這深邃的好奇心與偉大的勇氣相結(jié)合,成就了這部經(jīng)典的歷險傳奇。

阿拉伯沙漠(Arabian Sands)
作者:Wilfred Thesiger(1959)
南阿拉伯沙漠連綿六十五萬平方公里,現(xiàn)在是油井與路虎車馳騁的所在,但是在上個世紀(jì)五十年代,那里一片荒漠,只有阿拉伯人的駝隊進(jìn)出。1945年至1950年間,英國人Thesiger喬裝成阿拉伯人兩次橫穿大漠,與貝多因人一起居住,體會生活的艱難。書中描寫的多是小事,雋永的筆觸之下,貝因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傳神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比如,為什么貝因人從不預(yù)測天氣(因為預(yù)測天氣等于竊取本屬于神的知識),他們?nèi)绾沃劳米邮裁磿r候在洞里,什么時候是捕捉的好時機。字里行間傳達(dá)的是作者對這個民族的極大的尊重,以及對其落后的寬容與理解,即人性的謙卑。在這樣的沙漠之上,做人失敗,則一切失敗,這是對人性的最嚴(yán)峻考驗。

安娜普納峰(Annapurna)
作者:Maurice Herzog(1952)
1950年,當(dāng)Herzog帶領(lǐng)法國最優(yōu)秀的登山隊挑戰(zhàn)安娜普納峰時,還沒有人登上過8000米高峰。他們手中的地圖相當(dāng)粗略,甚至沒有描畫峰頂所在;他們沒有攜帶補氧裝備,天氣惡劣之極。Herzog與Lachenal登上了頂峰,但是下山途中卻遭遇災(zāi)難:手套丟失,凍傷,雪崩。當(dāng)救援隊最終趕到時,Herzog 幾乎放棄了生的希望。他的手指全部被凍掉,只能口述。這是一本關(guān)于冒險的經(jīng)典之作,它精確地詮釋了登山的精神所在,之前的暢銷書難以為匹。

沙漠隱士 Desert Solitaire
作者:Edward Abbey(1968)
Abbey 是美國的沙漠之父,一個追求荒原的靜謐、艱難與凄美的隱士。早期每逢夏日,他便在猶他州拱橋國家公園紀(jì)念碑峽谷做護(hù)林員。這是一本向荒野致敬的巨著,其創(chuàng)作素材便取自那些夏日時光。他實際上是一名真正的冒險家,畢生致力于與所有進(jìn)步的表象抗?fàn)?。他蔑視一切我們所推崇的文明,希望重歸純樸、本真的鄉(xiāng)原生活;而且他義無反顧地做到了。他協(xié)助發(fā)起環(huán)境保護(hù)運動,并教導(dǎo)他的追隨者要任由世界不受干擾地存在,以此來拯救世界。

夜航西飛 (West with the Night)
作者:Beryl Markham(1942)
海明威稱它為“一本非常棒的書”,確實如此。這是一本關(guān)于非洲的書,一本優(yōu)異的飛行文學(xué)。故事講到獅子,講到搜尋愛人失事墜落的飛機。Markham的第三任丈夫,作家Raoul Schumacher,為本書的語言大作潤色。那又如何?這本書,以及它所描述的生活依舊散發(fā)著激越的狂熱?!拔矣忠淮卧趦?nèi)羅畢機場起飛——這也許是第一千次——機輪滑過大地,飛向空中,最初的冒險的未知與淋漓的酣暢又一次撲面而來,無一例外?!薄帮w行在黑暗中,山丘、森林、巨巖、平原都是同一種東西,而黑暗本身是無止境的,地球不再是你的星球,而是一顆遠(yuǎn)方之星。遠(yuǎn)方的星星至少還發(fā)亮呢。這一刻的飛機才是你的星球,而你是其中唯一的居民……”

進(jìn)入空氣稀薄地帶(Into Thin air)
作者:Jon Krakauer(1997)
黑色的1996,難道是命運將Krakauer——昔日的攀巖者,業(yè)余記者——帶到世界的最高峰?不可預(yù)測的天氣,人為的失誤,加之“滿足顧客需求”的頑固思想,12個人相繼隕落珠穆朗瑪峰。而整個世界都在觀看Krakauer帶回的真相:峰頂上的擁堵;違反規(guī)定,帶領(lǐng)筋疲力盡的游客登頂?shù)南驅(qū)?。他告訴我們?nèi)绻蛔鹬厣袷サ呐瘢槟吕尸敚ú卣Z,第三女神)會遭遇怎樣的厄運。Krakauer對自己,對他人的抨擊毫不留情。如果說是安娜普納峰是關(guān)于勝利的傳奇,則進(jìn)入稀薄空氣是潰敗后的抱憾之作,雖然略帶暗色,卻同樣令人震撼。作為當(dāng)前最廣泛閱讀的登山作品,這本書在我們心中深刻地重塑了關(guān)于極度冒險的概念,使我們清晰地看到誰在冒險,又因何走上冒險之路。

馬可波羅游記(Travels of Macro Polo)
作者:Marco Polo(1298)
在熱那亞的牢房中,Polo向獄友Rustichello,浪漫主義作家,講述了自己的奇異旅行。究竟Rustichello在著書之中添加了多少自己的想象,無人知曉。但是馬可波羅的亞洲之行大多得以證實。彼時,正是和平時期,所以這不是一本關(guān)于人身冒險的書。它所描述的故事,對當(dāng)今的讀者而言似乎遙不可及。但是,毫無疑問,它是現(xiàn)代歷險傳奇的奠基者,開啟了一個探險時代。神秘的東方,怪異的風(fēng)俗習(xí)慣,豐饒的富庶,鑲著金牙的部落。這是一本關(guān)于夢想的書,在它的吸引與“教唆”之下,哥倫比亞,麥哲倫, 達(dá)伽馬,前仆后繼,踏上探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