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 風

魔鬼在細節里,品牌在消費者的心里。
中國房地產業是一個奇特的王國,它沒有國王。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讓房地產業成為矚目的富翁制造器。大量資本涌入這個金光燦爛的行業,3萬多家企業分享著住房制度改革的甜美果實。
建設部資料顯示,近年來,房地產開發投資連續年增長保持在19%以上,直接和間接拉動GDP增長在2個百分點左右。2003年,全國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超過1萬億元,同比增長29.7%。
房地產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但是,“房地產的品牌號召力是所有行業中最弱的?!贝筮B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認為,市場占有率和個性化特征是品牌的基本特征,從這兩方面看,當前中國房地產業內,任何一家企業都還不具備成為真正意義上品牌的實力。
“我們調查過美國的房地產企業,排名第一位的去年大概賣了3萬多套住宅,萬科去年賣了1萬多套,只占人家的1/3。香港幾年前統計資料顯示,排名前六的企業,壟斷了60%~70%的市場,而萬科去年僅有0.99%。”吳有富有點遺憾地說,他是萬科集團下屬的北京萬科總經理。萬科曾在2001年、2002年被評為世界最佳小型企業,同時還被看作中國最為成功的房地產企業之一。
在北京名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發布的2003年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的排名榜上,無一家房地產企業或房地產項目入圍?!皣鴥确康禺a市場只有知名度,沒有品牌?!?北京金露楓苑房地產開發公司總經理杜猛說。
“中國房地產企業出現品牌的過程,我個人預計是十年。”王健林說。
品牌:不可阻擋的趨勢
在中國政府下決心整頓房地產業前,這個行業一度充斥著投機的意味:內幕交易、 劣質建筑、用戶投訴、“暴發”與“套牢”……種種神話與流言,點綴著這個行業。
在住房制度改革前,市場化的房地產業并不存在。住房制度改革之初,居民被壓抑的購房欲望盡情釋放,多年的積蓄形成強勁的購買力,樓盤供不應求,形成典型的賣方市場。
同時,在房地產業,除了經濟因素外,還有其他“若干”因素都在發生影響。許多地產商不是在市場上展開競爭,而是在市場之外的其他戰場角逐。事實上,這是一個政府介入過多的市場,各種潛規則扭曲著行業的正常發展。
“在土地還未嚴格執行公開拍賣、銀行信貸并未像現在如此收緊的時候,進入地產開發的門檻很低,幾乎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人都可以從事這一行業,并因為人們對住房的巨大需求而輕易獲得暴利?!睒I內人士說。
“中國房地產是競爭不足的偽市場化產業?!本_制導營銷顧問公司首席策略顧問李政權舉例說,以購買土地而言,在房地產業,有兩種企業最容易拿地:國營企業和有背景能拉關系的企業,這使它們搖身變為“大地主”。而許多民營企業,在拿地政策改變后,只好向他們購買土地。
在這個畸形的市場上,品牌沒有存在的堅實理由。
但是,改革勢在必行,開發商們以往只要造出房子就熱銷的風光日子,注定將“一去不復返”,市場競爭升級也在所難免。
從央行的121號文件,到北京市的33號令和4號令,中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從土地(變協議拿地為拍賣拿地)和資金兩個最基本的層面規范房地產業。

“從1988年至今,萬科就采用拍賣拿地的方式。其實這是萬科的一個賭注——中國房地產行業會不會朝著規范規矩的方向發展?如果不是朝這個方向發展的話,萬科就賭輸了?!比f科董事總經理郁亮說,“現在行業秩序越來越規范透明,我想我們賭了十多年終于賭贏了。”
同時,房地產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在北京,2002年、2003年,每年都有200多個樓盤上市銷售;而到了2004年,業內人士估計,上市項目可達到平均每天一個,單是超過百萬平方米的“大盤”就會接近30個。
不斷涌現的樓盤,面臨的是更加挑剔的消費者。如今,購房主體早已從集體變成了個人。在過去6年,全國個人購買商品住房占商品住房銷售額的比重,由54.5%提高到了94.2%。
買房成了個人的事,消費者對住房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低品質的房子不好賣。對消費者來說,已經從過去單純的看重面積,發展到對面積與品味同樣重視;關注重點從住宅單體向小區整體環境轉移;從實用性消費向個性消費和帶有文化色彩的精神消費轉移;購買住房對于有些人已經成為一種投資,房屋能不能保值增值格外令人關注……
“這些都是房地產業需要品牌的原因?!币晃粯I內人士分析說,品牌是房地產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事實上,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對企業而言,品牌總是擁有致命的誘惑力。聯合國工業計劃署一份資料顯示,不足3%的名牌產品占據了50%左右的市場。面對這樣的數據,中國的房地產企業怎能不動心?
對房地產企業來說,擁有品牌,可以降低銷售成本和服務成本;可以在產品同質化的情況下,顯得與眾不同,獲得更大的附加值;可以通過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等等。

對消費者來說,品牌的存在,能夠讓選擇變得容易,避免了與企業之間大量而復雜的溝通;能夠通過品牌,獲得企業對產品品質和服務的承諾,減少了后顧之憂;能夠通過對品牌的選擇,顯示自己的生活品味,獲得一種情感的體驗。
一次調查表明,57.69%的消費者表示很注重樓盤的品牌形象,沒有人認為品牌形象不重要;73.07%的消費者認為打造品牌是房地產今后發展的主要趨勢。調查還顯示,92.3%的消費者知道“萬科”。
“重視品牌,是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標志。”業內人士評價,在房地產消費市場,信賴品牌必將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
誤區:讓品牌建設事倍功半
大約從2000年開始,房地產企業、專家、媒介對房地產品牌的討論轟轟烈烈。但是,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房地產品牌的孱弱,激烈的爭辯似乎更像是噱頭的炒作。
畢竟,房地產業才剛剛步入真正市場化的階段。

“相當多的開發企業品牌意識淡薄,”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孟曉蘇認為,這與我國房地產開發缺乏規模經營有關。不少小企業根本沒有能力創品牌,項目開發完不僅人找不到了,有的連公司都注銷了,居民說他們“賺了錢就跑了”。有的開發公司自稱其“只做產品不做品牌”,其實是沒有做品牌的能力。
另一面,中國房地產開發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尚未完全形成。他們關注品牌,但在購買房屋時,品牌卻并非考慮的第一因素,而且,關注的品牌大多是項目品牌,最吸引消費者的,是功能性的利益點。
在消費者頭腦中,房地產企業不存在明顯的品牌差異。他們對開發商的印象,基本上都來自于他們居住樓盤的體驗、輿論報道甚至是發展商的名字聯想,對發展商品牌的認知非常模糊。除了少數幾個以企業品牌納入項目名稱的樓盤外,大多數消費者目前還不能完全把樓盤名稱與其開發商相聯結起來。
而房地產企業在品牌建設和運營中的種種誤區,更是讓品牌建設事倍功半:
在很多房地產商眼中,品牌的塑造等同于整版的廣告;傳統的營銷手段,成為一些房地產商品牌運營方式的首選,卻難以維持長期的品牌效應和領先地位。
少數知名度高、有實力的發展商,雖然有了發展企業品牌的意識,但缺乏清晰的品牌內涵和完整的品牌策略,也不具備整合各種手段進行品牌推廣的能力,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定位模糊不清。
房地產開發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在不同的地區,從地理氣候、歷史風俗到消費心理、生活習慣、社會構成都有相對明顯的區分。在這樣的情況下,開發商各房地產項目之間,項目與企業之間的品牌形象連接往往脫節。
甚至在品牌的評估上也存在問題。被業內認可的中國住房交易會排行榜,在2003年品牌企業的七條入圍標準中,僅有兩條是“軟標準”,其余則是開發量、成長性等“硬標準”。而國際上,品牌價值的管理與評估正走向“軟化”。最近,《福布斯》評比美國最具價值的公司品牌時,就以聲譽、管理、革新及人力資源四項內容為基本評估項目。
這種對品牌評價“軟化”趨勢的忽略,既是中國房地產品牌不成熟的標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中國房地產業的品牌建設。
而且,品牌的塑造,在急功近利心態的推動下,被當作在短期內迅速提高銷量、提升產品價值的震撼人心的營銷利器,而不是被看作企業戰略的一部分。
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曾說:“任何一個傻瓜都會做成一筆生意,然而,創造一個品牌卻需要天才、信譽和毅力”。房地產品牌的建設與維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不能想像,一個品牌在一夜之間崛起,并毫不費力地保持著品牌的美譽和信譽。

萬科:對個案的一次逆向解讀
在中國,萬科是最早提出品牌建設并初見成效的房地產企業之一。
目前,萬科的品牌架構已初現雛形,即在企業品牌(萬科)之下,塑造系列產品品牌。據萬科稱,萬科旗下已有“萬科城市花園”、“萬科四季花城”、“萬科花園新城”等系列項目品牌。
“萬科品牌的影響力正在提高,并成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第一品牌?!?003年的業績說明會上,萬科董事總經理郁亮向投資者和媒體說。
但是,按品牌資產評估系統(BAV)的標準,我們無法得到萬科擁有“成熟品牌”的結論。
“根據這個系統的標準,我們認為品牌的基本元素為4個支柱:理解(Know-ledge),即對品牌的深入了解,涉及消費者的體驗;尊重(Esteem),即品牌受推崇的程度;相關性(Relevance),品牌對一個消費者的適合程度,涉及市場滲透程度;差異性(Differentiation),品牌的不同之處?!盓d Lebar,揚·羅必凱集團全球企業研究集團的執行副總裁及總監,負責監管全球各行業客戶的“品牌資產評估”咨詢業務。他提出,構建品牌價值的各因素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方面的得分降低,會影響到其他方面,并使品牌價值出現下滑。
其中,“差異化有三個組成部分——與眾不同、杰出特征、獨一無二”。那么,萬科品牌與其他房地產企業有何不同?萬科董事長王石曾提出,品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讓人馬上說清企業的特性。比如說萬科,性質是規模的開發商,對象是都市白領,特點是物業管理好。但是,這無法讓我們把萬科品牌和其他房地產企業區分開來。
而萬科旗下的項目品牌之間,差異化也不明顯。以城市花園和四季花城為例,“萬科城市花園”被定位為郊區低層建筑群,是為白領人群定位打造的項目;“萬科四季花城”定位為郊區升級人文社區,是新一代中產階級的理想家園。
“理想的情況應該是,母品牌的子品牌個性互補,各自擁有不同的細分市場?!币晃粯I內人士以寶潔下屬的三種洗發水品牌為例,“海飛絲”定位于去頭屑;“飄柔”定位于讓頭發飄逸柔順,洗發護發二合一;而“潘婷”則定位于讓頭發加倍亮澤。“這三種產品品牌,各自定位明確,品牌的訴求也各不相同,因而能吸引不同需求的消費者。而城市花園和四季花城這兩個項目品牌,不僅各自的定位模糊,而且兩者間的交叉、重復大于差異,幾乎不存在互補性。”
“差異性的缺失,已經損害了萬科的品牌個性?!苯壬蛩阃顿Y萬科在北京的樓盤,但讓他失望的是,“不管是青青家園,還是星園,我看不出它們和別的樓盤有什么顯著的差別?!?/p>
“現在,人們越來越喜歡個性化產品和個人風格的事物?!备L豍AG集團董事會主席沃夫岡·拉茨勒說,“僅靠技術來區分產品之間的差別已經不夠。個性化與品牌游戲二者齊頭并進。”
2002年,萬科啟動全國品牌戰略,試圖強化企業品牌?!拔覀兏爬ǔ鋈f科品牌的個性是:有創見的、有文化內涵的、關懷體貼的;萬科品牌的利益點集中在‘展現自我的理想生活,品牌核心是‘以您的生活為本?!比f科集團副總經理丁長峰說,2002年,萬科提出品牌口號“建筑無限生活”;2003年,又提出“無限生活,用心建筑”的品牌深化口號。
“萬科的品牌訴求過于空洞?!币晃徊辉竿嘎缎彰姆康禺a媒體從業者認為,“品牌必須明白它代表著什么。同樣是豪華車,美洲豹的品牌訴求是駕乘的快感和速度感,沃爾沃的品牌訴求則強調理性特征,如安全性、牢固性、家庭適用性和多種運輸可能性。它們的訴求內容,決定了它們的訴求對象是完全不同的顧客群。與此相比,萬科的品牌訴求,包括訴求對象、訴求內容都過于空泛,無法體現出萬科的個性?!?/p>

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品牌往往能讓消費者產生美好的聯想,對消費者而言,購買品牌,已經不限于品牌本身,而是在于購買了一種生活方式或一套觀念。
“這種由品牌聯想帶來的情感體驗非常重要。它讓人們相信,自己購買的產品是最適合自己的?!睒I內人士指出,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提到萬科,人們也許更多地聯想到董事長王石,而非其提倡的空洞的“理想生活”。
同時,像中國其他房地產企業一樣,萬科面臨著產品品質和道德上的風險。1996年,由于漏水、冬季供暖、銷售許可證等問題,北京萬科城市花園的客戶與萬科的矛盾一度激化;而到2004年,上海萬科“假日風景”,仍然面臨著業主從質量、服務到違約遷校各個方面的不滿;同年,公眾對萬科是否用不合法手段取得“萬科·十七英里”項目用地的質疑,對萬科一直標榜的企業道德進行了拷問。
2004年3月,萬科舉行新聞發布會,標榜“零缺陷質量文化,關注客戶需求,與合作伙伴共同成長”的磐石行動。換個角度來說,萬科仍處于追求質量的層面。而真正的“品牌應該是基于良好品質上的個性化體驗”,從這個層面上講,萬科仍然在為自己的品牌大廈奠基。
細節:品牌的基石
“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品牌競爭最激烈的國家之一,” Ed Lebar說,在他們所調查研究的中國1300多個本土品牌中,絕大多數是差異性表現很弱的品牌。在這種競爭態勢下,僅僅靠某個創意和某種直覺來決定品牌的經營策略,將難以獲得持久的成功。
而這,正是中國房地產企業的“軟肋”。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除了像萬科那樣有意識地、有條理地建設品牌的企業外,還有一大部分房地產企業熱衷于概念的炒作,并試圖以此來代替品牌。最典型的,也許是SOHO中國有限公司。
SOHO中國結構簡單,只有兩個主要部門:推廣部和研發部。在這家公司,最重要的是通過創造新概念,給產品增添高附加值,以實現高額盈利?!拔覀円今R桶把手,讓目光不被過于瑣碎的實用細節束縛?!盨OHO中國的聯席總裁張欣說。
SOHO中國的第一筆得意之作,就是引進了國外的“SOHO”概念。在巧妙的炒作下,這個概念被消費者迅速接受,從而帶動了以此命名的“SOHO現代城”的銷售。
但是,這是一個沒有品質做支撐的概念。北京市華遠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就曾從專業的角度,指出SOHO現代城在采光、電梯設計、空中庭院、供暖、戶內生活動靜分區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
“在房地產市場上,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房地產開發商作為強者,有機會、有實力炒作概念?!睒I內人士指出,通常情況下,房地產商通過大眾媒介,把自己產品的某一個賣點,放大成一個概念,并把它和品牌相混淆。從這個意義上說,SOHO僅是從賣點延伸出的概念,與品牌無關。
事實上,“品牌建立在良好的品質上,而良好的品質建立在每個細節的完美上。”業內人士指出,沒有完美的細節,品牌只能是空中樓閣。西諺曾說:“魔鬼在細節里。”即使是像勞斯萊斯、可口可樂這樣的品牌,也有可能因為一個細節的疏忽,而讓顧客投向新的品牌。
同時,“真正的品牌與概念無關,它擁有屬于自己的完整理念。賣點不能代替品牌理念,賣點只是一時一地,而品牌的理念相對持久。同時,品牌的理念,要體現在下屬的每一個產品上?!?/p>
但是,每一幢樓房面臨的差異如此之多:地域的差異、城市發展的差異、地理環境的差異、歷史文化的差異、地區需求的差異、消費習慣的差異……如何將一種理念貫穿在這些不同的樓盤中?
簡單的復制無疑會帶來失敗。而阿曼飯店集團的成功,也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阿曼集團旗下共有16家飯店,全都位于世界最著名的度假勝地。

從熱帶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到美國的落基山和法國的阿爾卑斯山,阿曼的理念始終不變:用高品質的材料、別具風格的布置以及清晰和諧的細節,建立與當地自然環境相融合的、高度私密性的小型國際豪華飯店。
在泰國普吉島上,阿曼飯店建在一片沙灘上,由本色的木頭小別墅組成,掩映在可可樹中,具有濃郁的泰式建筑風格。
在印度,一家阿曼飯店則干脆建成了古代營帳的模樣。每當夜幕降臨,燈光透過白色的帳幔,恍如佇立于凡塵中的仙境。
如今,“阿曼”已是世界上著名的奢侈品品牌,它代表了頂級、豪華、享受、放松和私密。
盡管飯店業和房地產業不盡相同,但阿曼在建筑上對品牌的深刻理解及運用,顯然有助于我們探索如何創設房地產品牌。
“阿曼品牌的成功至少說明了兩點,一是建筑的形式是服務于品牌理念的,”業內人士評價,“其次,品牌的成功來源于對細節的苛求,阿曼創始人艾君·采歇總是把自己認為最好的付諸現實。正因如此,阿曼才會超越單純的產品,成為品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代表,這正是品牌的奧秘所在。”
“在無宗教世界里,品牌提供了一種信仰。它們定義了我們是怎樣的人,標志出我們的從屬關系。”在日漸富裕的中國,品牌被牽扯進越來越廣的社會維度中。然而,對僅有二十年歷史的中國房地產業來說,創立、維持和保護品牌,往往比人們想象的更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