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無涯

假如按照巨無霸購買力平價把中國的GDP轉化成美元,就比按照市場匯率轉換的數值大2.5倍。如果使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為復雜而周全的購買力評價估計方法,中國的經濟總量要做更大幅度的上調。
作為經濟全球化最直觀的案例,麥當勞公司把自己的連鎖店開到了世界上120多個國家。隨便走進北京一家分店,你花10元錢可以買一塊叫巨無霸的漢堡包。而同樣是一塊巨無霸,在美國你要花2.9個美元。簡單計算一下,1個美元的購買力相當于3.45元人民幣,而按照官方的匯率1美元可兌換8.27元人民幣。從這一點來看,人民幣幣值存在57%的低估。
巨無霸在中國售價并不是表明,人民幣真地像許多美國政客所叫囂的那樣,大大低于其公平的價值。其實,發展中國家的平均物價水平一般而言都比較便宜,因而它們的貨幣也顯得低。由此在中國花銷一美元,比在美國本土更為劃算。
經濟學家早就注意這個問題,購買力平價理論(PPP)就考慮到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國家的售價,著重考察不同貨幣的實際購買力。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從長期趨勢看,在任何兩個國家間,購買同一組的商品和服務所花費的貨幣價值是一樣的,而不同貨幣的兌換比率會朝著這個方向逼近,最終使購買者付出同樣的代價。
根據這一思想,《經濟學人》雜志自1986年,專門編制了“巨無霸指數”,就是以麥當勞行銷全球120個國家的漢堡包——巨無霸為標的,考察用當地貨幣購買這同一產品需要多少錢,其目的就是以輕松幽默的方式,來衡量這些國家的匯率使是否處在“合理”水平。
巨無霸購買力平價就是來衡量在不同國家購買一個巨無霸漢堡,所花費的錢,轉換成美元的比率。下圖第一列,是當地購買一個巨無霸的錢按市場匯率折算成美元,在美國4大城市,巨無霸的價格是2.9美元。巨無霸在菲律賓賣得最便宜,僅需1.23美元,而在瑞士賣得最貴,必須付出4.90美元。換言之,僅以巨無霸價格的國際比較來看,菲律賓比索是世界上最低估的貨幣,而瑞士克朗則大大高估了。
如圖第二列,是各國巨無霸的本地價格與巨無霸在美國的2.9美元的售價所折算的購買力平價匯率。例如,在日本,巨無霸的售價是262日元,與巨無霸在美國2.9美元的售價進行比較,即262日元=2.9美元,可以得到1美元的購買力平價匯率是90日元,而市場匯率是1美元兌換113日元,這表明,日元被低估了20%。作為對比,根據歐元區巨無霸售價的加權售價,歐元被高估了13%。最有趣的現象是,所有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對美元都被低估了。
巨無霸指數從沒有成為一種精確預測工具的打算。實際上,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要求,所有商品都可以在國家之間自由交換,漢堡包顯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麥當勞的巨無霸只是為了滿足當地人的需求,并且,其價格也受到許多無法進行自由貿易的商品和服務的影響,例如麥當勞在各國支付的房租,就千差萬別。然而這個缺陷卻沒法抹煞巨無霸指數的作用,至少可以另一個角度幫助人們理解不同國家生活費用的差異。
在發展中國家,可自由交易的商品價格會向發達國家的價格水平看齊,但是那些不能自由交換的產品或服務,如房租以及勞動密集型的服務,其價格通常較低。例如,在北京理發就比在紐約理發的價格便宜很多。
拿什么尺子來衡量世界經濟
以購買力平價的角度來觀察全球經濟,會看到一副非常不同的景象。全球經濟總量到底有多大?世界經濟到底以多快的速度增長?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引擎到底有多重要?美國人的人均收入到底比中國人均收入大多少?這些重大問題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如何把不同國家的產值轉換成一種通用的貨幣。把各國的GDP按照國際市場的匯率水平轉換成美元,往往會產生誤解。
衡量全球經濟總量,最常用的辦法是,把各國經濟總量,按照其本國貨幣的市場匯率,折算成單一貨幣,如美元,再加總。這樣算來,2003年全球總產出達到36萬億美元。但許多經濟學認為,更合理的做法是用購買力平價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世界經濟總量達到50萬億美元。14萬億的差距不是個小數目。
再看看全球經濟增長速度。計算世界經濟的增速,是把各國的經濟增速按照各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進行加總所得到的數據。按照市場匯率折算出各國經濟所占份額,世界經濟在過去三年間,平均增長1.9%,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利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數值,則上升到年平均增長3.1%。
這其中的原因是,使用購買力平價方法,把新興經濟體所占全球經濟的份額調高了兩倍,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也快得多。運用市場匯率進行折算,新興經濟體只占到全球總產出的四分之一弱,而購買力平價計算,其所占世界經濟比率超過一半。

不用問,運用購買力平價和市場匯率這兩種不同的折算體系,各國經濟排名將發生很大的變動。發展中國家價格水平低,如果按照市場匯率水平把這些國家的GDP轉換成美元,會大大低估它們真實的經濟規模和生活水準。
假如按照巨無霸購買力平價把中國的GDP轉化成美元,就比按照市場匯率轉換的數值大2.5倍。如果使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為復雜而周全的購買力評價估計方法,中國的經濟總量要做更大幅度的上調。
依照購買力平價排名,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但中國的排名就會從第七位,迅速竄升到第二位,占到全球產出的13%。印度上升到第四位,排在德國前,巴西和俄羅斯均排在加拿大前。同樣,市場匯率也放大了經濟貧富差距。按照市場會率計算,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的33倍,而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僅有7倍差距。
使用不同的尺子來衡量經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各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被改寫。按市場匯率計算,過去三年,中國對全球真實經濟增長的貢獻只有7%,,而美國的貢獻是25%;而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的貢獻率占到三分之一,而美國則僅有13%。
這似乎解釋了這樣的問題,即世界發達國家自2000年來經濟增長遲緩,但國際基礎原材料價格,特別是石油價格卻持續大幅攀升。新興經濟體不僅發展速度快于發達國家,它們耗費基礎原材料的強度也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如果運用正確的評價方式,它們的經濟產出也必將在國際經濟體中占據更大的份額。正如以為經濟學家說的,在中國生產一塊面包的成本是美國的三分之一,但它們耗費的面粉卻是一樣的。
當然購買力平價也不是總那么適用。一國GDP中大部分不需要按照市場匯率進行交易,而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則必須按照市場匯率進行交換。對于國際貿易的參與者來說,他們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交易,必須把收入和利潤折算成美元,因而更重視美元在各國的實際購買力。
購買力平價的衡量方法肯定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大多數經濟學都認為它比市場匯率的衡量尺度,更能準確地測量經濟體的規模,并能更好地理解國際市場中激烈的風云變化。而難吃的漢堡包似乎應該成為每個經濟學家菜譜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