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哲
關中城市群是指,以西安為中心,以隴海鐵路和310國道線為一線、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技術及星火產業為特點的產業經濟體系為兩帶的“一線兩帶”關中經濟區,包括西安、銅川、寶雞、成陽、渭南、韓城、華陰、興平等8城市在內的城市群。該區域的發展速度、質量以及實力都明顯快于、高于和強于省內其它區域,關中城市群的基本框架雛形正在形成。
SWOT分析法是將企業外部環境的機會(0pportunity)與威脅(threat),內部條件的優勢(Strength)與劣勢(weakness)加以對照,從相互聯系中作出更為深入的分析評價,是一種最常用的企業內外環境條件戰略因素綜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與中國成語中的“知已知彼”不謀而合。本文將運用SWOT分析法對關中城市群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挑戰進行分析,較為深入的剖析關中城市群的發展狀況,進一步加快該城市群的發展。
關中城市群發展的優勢分析
1、優越的地理區位。
關中自古是中原地區通向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是中原社會經濟文化與我國西部和中亞內陸相交融的過渡、傳接地帶。關中位于我國沿海、沿江、沿線三大經濟開發主軸的“沿線”帶上,既是西部大開發長江上游、西隴海蘭新線、西南出海口三條一級開發軸線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我國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中心地帶,同時還是我國中東部地區西進的“橋頭堡”。關中城市群在區位上的優勢是西部任何一個區域(包括成都平原)都無法比擬的。
西安既是關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又是大陸橋(中國段)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其工業基礎、商貿設施、金融機構、科技力量、大專院校、交通通信、旅游條件和國際知名度等綜合實力是沿橋城市中最強的,最有條件成為大陸橋經濟帶的心臟。寶雞是大陸橋在我國境內三個大“十”字之一,既是交通樞紐,又是東西部交流的戰略要地、區域商貿中心和存儲物流中心。
2、獨特的地方資源。
(1)礦產資源。關中地區鉬、鋅、鉛、金等金屬資源豐富,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為該地區有色冶金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建材與煤炭資源也較豐富,形成韓城、銅川等大型礦區、礦務局。渭南以“渭北黑腰帶”聞名全國,鉬精粉年產量占全國一半,居亞洲之首;黃金儲量豐厚,居全國第三;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礦泉水被譽為“中國之最”。
(2)農業資源。關中平原自古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及棉花、油料、煙葉、蔬菜等經濟作物,是全國著名的農業生產區。臨潼石榴、周至獼猴桃、自水蘋果、韓城花椒、蒲城酥梨、富平柿予、大荔紅棗等久負盛名,奶牛、布爾山羊等正在形成規模,其中“白水牌”紅富士、“大紅袍牌”花椒等是全國有影響的名牌品種,遠銷東南亞和歐洲。
(3)旅游資源。關中地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有豐富的人文、自然和地理優勢。既有華山、驪山、翠華山、太白山等自然風景,又有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碑林、法門寺等人文景觀,同時形成了以仿古入城式、仿唐樂舞等為代表的著名旅游品牌。目前,關中地區旅游開發已初具規模,擁有6處世界級旅游景點,24處國家級旅游景點,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旅游熱點區域。
關中地區各市的旅游各具特色,旅游職能優勢明顯。城市群內應綜合開辟旅游專線,整合現有旅游資源,以避免盲目開發,造成資源浪費;同時應充分發揮旅游優勢,做大做強旅游產業,發展相關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帶動區域內第三產業的發展。
3、明顯的科教優勢。
陜西科技教育力量比較雄厚,關中又是陜西科教力量的集中地。2002年底,全省54所普通高校中有47所集中在關中地區,其中6所進入國家“211工程”。科教資源存在著空間分布不均,有35所高校集中在西安,分別占關中和陜西省的74.5%和64.8%,其中有以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為代表的全國重點大學。
關中地區高校學科覆蓋面廣,專業齊全,有21個國家優勢學科,近100個學科或研究方向居全國領先地位;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多個,各類科研機構近2000個,科研人員達87萬人,是全國重要的科教、人才密集區。關中地區具有較強的人才優勢,眾多的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數量多、水平高,部分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居領先地位。
4、日趨完善的交通網絡。
關中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了航空、鐵路及高等級公路的交通網絡體系。以西安為中心,貫通全省、輻射周邊省市的“米”字型高等級公路網全面形成,大大縮短了區內外的距離。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國際空港,擁有國內外航線百余條,正在建設成現代化大型航空港。
城市群內交通便捷,區域內的運網構筑了城市間較為密切的聯系。區內重要的東西向干道有隴海鐵路、西寶一西潼高速公路等;南北向干線有咸銅鐵路、西延鐵路、西康鐵路、西銅一級公路等,特別是隴海鐵路和寶雞至潼關的高速公路將東西分布的西安、咸陽、興平、楊陵、蔡家坡、寶雞、臨潼、渭南、華陰、潼關等重點城鎮連接起來。
5、穩步發展的經濟和較為雄厚的工業基礎。
從1998—2002的5年期間,關中經濟保持了穩步增長,各項經濟指標都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2002年,GDPt曾長速度達到9.9%,人均GDP675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15元。關中地區以占陜西省27%的面積,59.3%的人口,創造了72.4%的GDP和81.3%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其經濟聚集程度較高。
關中城市群工業基礎也較為雄厚,門類基本齊全。經過發展,關中地區形成了包括飛機制造、兵器工業、電子通訊、電力機械、有色金屬冶煉、煤炭、化工、紡織等一大批優勢工業部門。高壓輸變電設備、重型汽車、大型工程機械、數控機床、彩色顯像管、鈦材、鉬材、精細化工、棉紗、布匹等主導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發展前景廣闊。
關中城市群發展的劣勢分析
雖然關中城市群的發展具備一定的優勢,但與我國發展較為成熟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翼北城市群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面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總體規模較小,城市等級規模結構不合理。
2、核心城市綜合實力不強,現代城市的綜合功能普遍較弱;
3、產業結構層次低、聚集底低,工業結構重型化;
4、缺乏城市間共享公共設施的整體考慮和建設;
5、缺乏城市群整體布局、規劃,體系功能效益低,城市間關聯度不夠;
6、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機制和組織。
關中城市群發展的機遇分析
1、西部大開發以及“一線兩帶”戰略的實施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得關中城市群具有西部大開發“橋頭堡”的地位。特別是2002年3月份,國家科技部批準建設國家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后,關中地區開始成為投資熱點和西部重點發展區域,國家和省上的多項改革試點均在這里進行,勢必領受先發效應。陜西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一線兩帶”建設,實現關中率先跨越式發展的意見》和《關于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實現關中跨越式發展規劃》,這是依托關中的科技和經濟優勢,使關中率先崛起,為關中城市群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好的機遇和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2、新一輪西安城市總體規劃的通過
西安市第四次城市總體規劃的范圍和總體布局分為四個層次:關中城市群、西安都市圈、西安中心城市和西安中心市區。該規劃已經明確,西安應發揮科技、旅游、商貿的優勢和地區輻射能力以及中心城市的功能,促進關中城市群的發展。西安市的這次城市總體規劃是從關中地區的整體出發,進行西安未來的城市總體布局,這些對于關中城市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3、新經濟因素的快速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雖然區位、資源條件、歷史文化等傳統因素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其影響度在降低,而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跨國資本的全球流動等新經濟因素正在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將在全球范圍內以更大的規模和更快的速度流動,這也為關中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空間。特別是關中是我國老加工業基地,有條件吸引國際資本進入發展現代制造業。
有關專家報告中指出,陜西的新經濟指數位次為8,明顯高于人均GDP位次29。而陜西利用科技進步、發揮后發優勢的潛能主要集聚在關中,這說明關中城市群在新經濟方面還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新經濟因素為關中城市群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