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展妮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跨國投資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正式加入WTO,這標志著對外開放朝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將日益融合。面對這一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和挑戰,發展跨國投資將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現狀
截止到2003年底,中國累計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非金融類企業7470家,中方協議投資額114.27億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貿易企業490家,中方投資額12.67億美元。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呈現出了以下特點:
1、投資項目以中小型為主,平均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我國開始出現一些大中型的生產項目,跨國投資的平均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我國的對外投資規模為253萬美元,是1993年的7倍多。但這仍大大低于發達國家跨國企業600萬美元的平均投資規模,也低于發展中國家450萬美元的規模。總體而言,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規模偏小,這種小型化的經營組織規模雖然較為靈活,但在國際競爭中難與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相抗衡。
2、投資領域覆蓋面逐步拓寬。在我國企業進行跨國投資的初期,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與貿易有關的服務業。隨著對外投資的進一步推進,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行業領域不斷由窄向寬擴展,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目前,投資領域擴展到了生產加工、投資開發、旅游、商業零售、咨詢服務等領域。
3、投資區域不斷擴展。在跨國投資初期,我國對外投資區域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并逐步轉向歐美和東南亞的其它國家和地區。上世紀90年代后期也加快了對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的步伐。截止到2003年,我國的7000多家海外投資企業遍及了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區域在不斷擴展。盡管如此,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占我國對外投資比重不足20%,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地區分布仍不盡合理,缺乏戰略發展的層次和方向。
4、投資主體朝出多元化發展。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的主體已不再局限于初期的專業貿易公司,而是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當前,我國的對外投資主體主要有四大類:外貿專業公司和大型貿易集團、生產性企業或企業集團、大型金融保險、多功能服務公司和中小型企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反映了我國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也表明了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把經營視野從國內擴展到國外。
5、跨國并購正逐步成為新的投資方式。加入WTO后,隨著對外投資的發展,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形式逐步發展到以低成本為主要特征的跨國資本運作方式。2002年,中海油、網通、TCL等國內大型企業都紛紛踏上了它們的跨國并購之路。據統計,2003年我國以并購方式對外投資的中方協議投資額6.9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對外協議投資總額的40%。
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制約因素
盡管我國企業的跨國投資發展很快,但目前仍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跨國投資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對跨國投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我國對跨國投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存在誤區。一是認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國力薄弱,現代化建設需要引進大量資金,發展海外投資容易造成國內的資金短缺。二是認為我國的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我國企業尚不具備對外投資的實力。三是認為當今世界經濟仍處于不穩定狀態,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很大,而我國企業抗風險能力弱,不宜發展跨國投資。
2、對外投資政策不健全,立法滯后。我國的對外投資法規基本上是90年代初建立起來的,雖然對跨國投資企業的前期管理作了規定,但對跨國投資后期的管理和監督方面的政策基本區域空白。企業跨國投資經營的財務、稅務、信貸、外匯等制度還不完善,各部門制訂的法律法規尚未形成體系。這就造成了責任不清、監管不利等體制性問題。同時我國的跨國投資項目審批制度也不完善,往往是層層審批,程序繁瑣,缺乏靈活性,導致一些投資項目因貽誤了最佳時間而虧損。
3、企業缺乏跨國經營自主權。企業進行跨國投資的過程中,擁有自主權是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然而,我國的多數企業在進行跨國投資的過程中并未擁有自主權。例如,在經營權方面,許多企業仍未享有對外直接經營權;在資金使用權上,政府要求企業在當地會計年度終結后6個月內全部匯回境內;對國有企業而言,其上級主管部門仍控制著企業的投資決策、經營目標及投資兼并等經營決策權。
4、企業跨國投資的信息不靈。目前,我國境外投資企業的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質量不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境外投資的信息咨詢服務系統。盡管我國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試圖更好地為跨國企業提供信息服務,以降低企業成本,但目前,我國現有的信息系統對國際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反饋功能都很弱,尚不能全面地向企業提供投資所在國的經濟發展趨勢、有關法律法規、政府投資政策、金融外匯市場狀況及海關政策等服務。
5、跨國投資的戰略目標不明確。我國多數企業在進行跨國投資時,僅把跨國投資看作是一種隨機的行為,缺乏真正的跨國經營意識和打開海外市場的戰略目標。很多企業為了能在境外設點投資,并未對東道國的經濟形勢、投資環境、政策法規和風俗習慣等進行深入細致地了解,也未就海外項目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論證;有的企業甚至僅憑官員意志辦事,結果一些不符合經營條件的企業也設立了投資項目。投資的盲目性往往導致項目上馬后問題很多,或者是產品不能適銷對路,或者是不熟悉政策而造成損失,甚至可能上當受騙。
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對策
針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中存在的制約因素,我國政府和企業應該雙管齊下,發揮優勢,弱化劣勢,促進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實現新的突破。
1、樹立跨國投資戰略意識。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政府和企業要從戰略高度來認識發展跨國投資的重要性。特別是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城市和地區的企業完全有能力發展對外投資。通過跨國投資可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有效緩解目前國內資源緊張的局面。跨國投資還可以繞過國外的貿易壁壘,直接到東道國辦企業,擴大市場份額。因此,我國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積極發展跨國經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2、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健全跨國投資的法律體系。我國應盡快制定《跨國投資法》,明確規范政府部門對各類跨國投資的管理權限以及投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表明政府對跨國投資的基本態度和應采取的激勵或限制性措施。我們還可以有選擇地借鑒國外的有關跨國投資的法律制度等。同時,政府應針對我國跨國投資現狀和存在問題設立統一的跨國投資管理機構,從宏觀層面上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全國的跨國投資活動。此外,政府應該進一步擴大跨國投資企業的自主經營權,減少直接行政干預,簡化跨國投資審批環節,逐步實現跨國投資管理由直接調控為主向間接調控為主的轉變。
3、加強對跨國投資企業的信息服務。第一,可以利用我國駐外機構,跟蹤和收集當地的經濟信息和涉外法律等信息,并及時反饋到國內;第二,可以通過與國際著名的咨詢機構建立廣泛聯系和業務往來,收集國際市場行情;第三,還可利用當地的商業協會或行業協會來收集投資信息。最后,由國內外信息中心實行雙重領導,對從各種渠道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系統的分析,去偽存真,保證各種信息的真實性、有用性和時效性,以便境外投資企業能及時掌握充足和可靠的投資信息,從而作出正確的決策。
4、制定明確的跨國投資戰略。企業在進行跨國投資之前,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劣勢,認真分析當前的國際市場形勢,了解東道國的政策法規、投資環境和風俗習慣等,從戰略高度來選擇海外投資項目,而不是盲目跟從。同時,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進行戰略投資,即先立足,后發展,再扎根,最終目的是占領市場。在公司的內部管理上,母公司應制定其全球戰略,各子公司要聯成一體,加強信息互動,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5、強化研發環節,提高技術水平。一方面,企業應該建立起技術開發機構,提高自主研發的能力,技術開發創新要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相結合,提高技術創新的起點。另一方面,企業要把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相結合,加大新技術的轉化能力,加速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6、加強品牌意識,爭創名牌。品牌是企業綜合優勢的體現,是企業保持持久國際競爭力的根本。強勢品牌不僅可以克服產品日漸趨同的障礙,往往還可以突破產品生命周期的限制,為企業帶來豐厚的超額利潤,使企業成為市場的領導者。因而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應確立品牌先導的戰略思想,把品牌作為產品的代言人,充分發揮品牌的先導效果。
7、培養高素質的跨國經營人才。人才匱乏已成為我國企業提高跨國經營水平、擴大經營規模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跨國企業應該重視和加強對人才的培養,通過送往國外培訓、聘請專家、吸收高校和海外學子等多種渠道來吸納和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并建立人才儲備庫,充分發揮國內人才在跨國經營中的作用。企業還應建立一套科學而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從人才進入到人才退出都有相應的制度可循,建立起開放的、透明的、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模式。同時,我國企業還應實行人才本土化戰略,由于當地人沒有語言障礙,更熟悉本國的法律法規、商務慣例和風俗習慣,利用當地的人才資源有利于及時反饋市場信息,挖掘市場潛力,減少經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