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筠 魯輝東
正確認識和研究高教市場發展態勢,對日益國際化的我國高等教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國際高教市場發展態勢
世界貿易組織已把教育列入服務貿易的范疇,要求各成員國普遍遵循自由、公平、開放的基本原則,進行國際性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對跨國境的教育服務應該得到充分的鼓勵。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市場出現以下發展趨勢:
1、教育投資市場化。教育的投資主體,已經從原先的單一投資———政府投資,向多元投資和市場化轉變。個人、民營資本逐漸流入教育領域,教育也因此從過去的公共服務,轉變成為一種產業,成為一個重要經濟部門。以美國為例,美國大學的經費來源主要由四個方面構成: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撥款(資助);從學生中收取學費;為企業、政府部門、基金會承擔項目或提供服務所得的款項(包括自己經營企業所得收入);企業、基金會、校友的捐贈。特別是最后一項的捐款及利息收入,已達到某些私立大學使用經費的40%。
2、留學競爭白熱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使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的作用日益增強,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各類大學正竭盡全力地網羅各個國家的學生尖子,它們用提供獎學金、辦理移民手續等優惠措施,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在美國一些名牌大學里,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的外國學生比例已經超過70%,而且其中一半人在得到博士文憑后要在美國繼續工作5年以上。他們推動了美國科研的飛速發展,為美國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處2001年統計,美國每年僅通過在美高等教育機構學習的外國留學生,獲取的經濟收入就達90億美元。
澳大利亞則以費用比美英等國低來吸引更多的學生。目前,在澳大利亞高等院校就讀的外國學生人數已達到12.5萬人,比7年前增長了3倍。1992年,澳大利亞教育創匯7.5億美元,2001年一年內,申請澳洲學生簽證的外國人增加16%,達到75594人,賺取了22億美元的外匯,教育已成為該國第三支柱產業。
3、教育內容、手段高科技化。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遠程教育、網上大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以英國為例,英國政府計劃注入約5000萬英鎊資金用于建新型網上“電子大學”,力爭在新世紀全球教育市場的激烈爭奪中搶得先機。英國教育和就業大臣戴維·布倫基特指出,“電子大學”將實現英國現有資源的規模化,從而增強英國在不斷增長的全球高教市場上與美國等對手進行競爭的能力。
中國高教市場發展現狀
為了盡快縮短我國高教事業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通過不斷努力,我國高教市場發展出現良好勢頭,主要表現在:
1、我國高教辦學模式出現多元化特征。如教育集團的興起、大學城的建設,以及公立大學轉制為民營,公立大學舉辦民營二級學院等,這些無不顯示出目前我國高教在辦學模式上多元經營的市場化特征。
2、公立高校的部分要素已進入市場。如生源、就業、師資、后勤等方面。此外,大學品牌形象的建設、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都體現了市場化特征。
3、招生規模的擴大,開放了高教市場。據統計,我國高等教育經過連續擴招,規模不斷壯大,在校生從1998年的623萬人發展到2000年的940萬人,適齡青年入學率也達到了11%。按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和招生規模,到2005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的人數將超過1600萬;適齡青年入學率將達到或超過15%,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大國。
盡管我國高教市場發展取得良好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缺乏競爭力。我國高教市場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國際資本和外國辦學機構更大范圍地進入我國教育市場。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瑞典、挪威等歐美發達國家以及日本、新加坡、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紛紛來華舉辦各種“教育展”。我國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無不被“留學夢”廣告充斥。過去,從名目繁多的語言考試到價格不菲的昂貴學費,無一不成為留學辦理的高門檻。如今,無須語言考試,無須學歷限制,種種誘人條件令越來越多的學子趨之若騖。
2、高教市場運行中各要素市場化不平衡。在我國,政府仍然是大學的主要投資者,并對大學的運行和管理擁有決策權。投資、運行、管理等幾個關鍵要素的非市場化或非完全市場化,以及產品價格的非市場化,使得大學無剩余價值索取權、無產品成本核算要求和壓力,大學之間的競爭實質上由政府來決定。各要素市場化程度的不平衡,大大阻礙了大學自身潛力的挖掘,也破壞了高等教育公平競爭的原則。
3、滿足內需而忽略教育輸出。目前,教育創匯正成為一個國家的教育整體水平和教育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國高教一直注重滿足國內需要,較少關注國外市場。來華留學生數量少,高教輸出剛剛起步,這與我國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4、效益追求的副業化。公立高校的非營利定位、無剩余價值索取權與薪酬國有標準,使得高校管理和運作缺乏經濟動力,計劃外創收和辦學成為高校的一條“合法”途徑。正業創品牌,副業謀福利,成為高校市場經營特點和內部激勵機制的基礎,并且這種創收逐漸由函授、夜大向研究生培養發展,由小型辦班發展到舉辦國有民辦二級學院,層次由低到高,規模由小到大,借用正業品牌、資源,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補充教育經費不足。
應對市場挑戰的對策
我國高教市場發展應如何揚長避短,爭取最大速度跟上國際高教市場發展的步伐呢?我們認為應采取以下對策:
1、打破壟斷,放寬高教市場。教育的質量效益是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教育的國際競爭說到底也就是質量效益的競爭。從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看,專科職業技術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幾乎同出一轍,毫無職業技術特色。研究生教育與國外研究生教育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導師很少從市場人才需求出發給自己的產品(學生)設計其特定的能力,研究生也是“混文憑”。這些現象從本質上講,與高教管理體制壟斷有關。
2、根據市場規律擴大高校籌資渠道。辦學經費緊張已成為高校發展的瓶頸,一些高校正在通過多種途徑籌集資金,如爭取捐贈、成立董事會、與企業聯辦一些專業與班級、擴大科技服務范圍、進行科技孵化等,但從高校辦學資金的長期、穩定、充足的要求來看,這些途徑也許只能是部分地或短時地滿足需求,不能作為教學科研的長期經常性的主要經費使用。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近幾年均通過立法,重新確立了大學法人地位,允許大學從事獨立法人能開展的各種活動,可為我國高校管理與經營提供借鑒。
3、采用中外合作辦學,加快我國高校市場化的步伐。引進國外投資,引入國外教育資源,教師和先進專業課程設置,借助國外先進辦學模式,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重要形式。
4、積極開拓市場,減少貿易逆差。參與國際競爭最好的辦法是擴大輸出。我國是一個巨大的潛在的教育輸入市場與教育輸出市場。就在國外高校紛紛來中國招生之際,中國高校也須走出國門,瞄準國際留學市場。1999年我國共接受了來自142個國家的近4萬名自費留學生。應該看到,我們有傳統文化的獨特吸引力,有費用低廉的價格優勢,有部分前沿性的學科。因此,大幅度提高我國在國際教育市場上的份額是完全有可能的。
總之,我們只有采取更為積極的教育發展方針和宏觀政策,進一步加快教育改革發展步伐,想法保護本國高等教育市場,才有可能在愈加激烈的國際教育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
(作者單位:武漢軍械士官學校外訓系翻譯室、訓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