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春 朱有明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如何建立起適應市場競爭的產權制度、構建國有企業特有的運營模式已經成為學術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從產權的理論和內涵出發,深入闡述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針對改革過程中突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提出了產權制度改革的途徑和辦法。
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
(一)國有資產行政化管理體制的負面影響。
1、國有企業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不夠迫切。由于國家通過行政方式指揮和約束國有企業,主管部門就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將權利固定下來,一些重大事項如設備的購買等國有企業沒有自主權,結果使國有企業對政府產生了強烈的依賴。長此以往,國有企業作為獨立法人的經濟性動機越來越弱,主動尋求自我發展基本做不到。
2、國有企業辦社會,嚴重扭曲了國有企業的性質。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成了小社會,本應由政府辦的社會公共事業轉移到了國有企業內部,這是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在國有企業中延伸的種種表現。國有企業用于非生產性方面的巨大開支加重了其負擔,這種高成本,低效益的運行機制使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境地。
3、以行政化手段選拔國有企業領導人,削弱了國有企業市場競爭力。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選拔的通常作法是由上級機關的組織部門考察后予以委派,但這樣產生的國有企業領導人未必是最適合國有企業的。由政府選派的領導人,更看重上級部門對自己的評價,對市場競爭壓力的感覺不夠強烈,削弱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4、行政權和經營權直接結合,滋生腐敗。不規范的權利必然導致不規范的行為,政府部門對國有企業有直接的約束力和影響力。國有企業領導人可以自由地支配國有資產而不必擔心風險,這種機制客觀上使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可以利用手中權利為自己謀求經濟利益,國有企業為了取悅主管部門,獲取生產經營上的種種方便,拿國有資產送禮甚至行賄。
(二)產權結構的不對應性對國有企業效率的影響。
第一,協調成本加大。政府管理國有企業的權利,一般都要在地區之間,以及地區內部進行有效配置,這種配置常常是交叉的。當管理存在利益時,權利之爭致使公務難以順利進行。
第二,監督成本加大。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不僅可能利用手中的權利以權謀私,而且由于他們所付出的辛勞和努力極有可能是得不到有效回報,極有可能會發生偷懶和濫用職權現象,而對這些現象是很難監督的,即使實施監督,其成本也是非常昂貴的,甚至高到監督難以為繼的程度。
(三)公有制的缺陷致使國有資產流失成為可能。
傳統的國家所有制存在著一個重大的根本性的缺陷,即它實際上缺乏一個真正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負責任的主體。從表面上看,國有制的產權主體是明確的:國家是所有者。但由于國家是“聯合起來的個人”,或是“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而不是一個具體的可直接把握的責任人(法人或自然人),真正的產權主體實際上也就因此成為虛無,改革后,國有制松弛的產權關系沒有得到改變,但一系列的放權措施,卻使國有企業決策者有了經營管理和其它方面的權利,松弛的產權關系因為這種放權而失去了行政約束的屏障,“撈一把”就有了合法的條件與合適的機會,國有資產流失也就成為必然了。
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途徑和方法
(一)建立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明晰產權。
對所有制特別是對國有制改革的要求在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改革等方面強烈地反映出來。要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必須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要求改革現存國有企業制度。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理順包括價格關系在內的各類市場參數、完善市場體系,是向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邁進的關鍵環節。
(二)構建多元化的產權結構。
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多元化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要將國有獨資國有企業變成國有控股、國有參股國有企業,大量引入非國有的其他股東,包括非國有法人股東和個人股東,要將大量通過金融中介形成的居民對國有企業的債權轉化為居民直接持有或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持有的股權,從而達到產權結構的多元化;二是在國有獨資國有企業中,要變單一的國有股東為多元的國有法人股東,使國有獨資國有企業的投資者結構多元化。
此外,財產組合的多元性,多元產權所特有的對組合在國有企業中的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性、經營決策的合理性、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等正是源于這種多元性。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體現出較高的活力和效率,形成資源合力,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持續、良性發展。
(三)取消干部的行政級別。
干部級別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為貫徹其宏觀計劃而采取的制度,在市場經濟下,保留行政級別已無任何實際意義,對干部的管理方式要從級別管理轉變為崗位管理,各個崗位實行競爭上崗機制,通過崗位技能培訓來強化職工的專業知識管理才能,培養他們形成極強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樹立以企業經營管理為職業,以提升企業的經營業績為最高追求的工作理念,并通過管理實際來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
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加強觀念引導。
要廣泛深入地宣傳國有企業改制的意義,消除各種疑慮。由于舊的國有企業產;權模式在職工腦海中的影響太深,有些人仍然懷著對“大鍋飯”的眷戀,對改制存在種種疑慮,“怕咱對自己帶來不利”。因此,要層層發動,轉變觀念,堅決摒棄“怕改戀舊”的思想,同心協力,創出一條國有企業發展的新路。
(二)注意國有資產的監管。
更深層的問題是因為國有制的原因,純政府行政行為實行的對國有企業生產經營權的下放,不一定能帶來國有企業的活力和效率,但卻一定會造成這樣一個后果:國有資產流失。流失的情況很復雜,有的是有意造成的,如假公濟私、私分公款、請客送禮、行賄受賄、貪污盜竊等等;也有的是無意造成。如管理混亂、經營虧損、國有資產評估偏低、對外資缺乏嚴格市核、股份制國有企業的配股和無形資產:的認識不足等等,造成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因此,在產權制度改革中,必須對國有資產進行公平合理的評估,強化管理,嚴防國有資產的流失,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最后,我們能從這些年改革的實踐中發現這樣的情形,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公有化程度較低的公有制形式具有比公有化程度較高的公有制形式更高的運行效率;而非國有制企業則顯示出比公有制經濟更高的效率。導致這種情形的原因是復雜的,我們不能就此簡單地得出結論說非公有制經濟比公有制經濟好,公有化程度較低的公有制經濟比較高的公有制經濟好。但非公有制經濟運行機制靈活、產權約束有力、內在開拓力較強的事實卻能使我們認定這樣一個道理,必須對以國有制為主體國有企業進行主體改革,明晰產權,建立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才能更為有效地推動國有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