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明
按照國有企業“有進有退”的戰略方針,這幾年來,一大批國有企業從相當一部分行業中的退出,提高國有企業的資產質量和效益,這已成為整體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但從這幾年的退出情況來看,劣勢企業退出的壁壘很多,主要是來自企業經濟性的。
一、劣勢企業退出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債務負擔沉重。國有企業的債務負擔在改革開放后逐年加重,造成企業債務超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1)長期以來,企業把利潤全部上交國家,使企業流動資金很少,企業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資金得不到補充,主要靠貸款來解決。(2)實行撥改貸政策后,本應該由國家作為投資撥給企業的技改基金和建設基金也改由企業向銀行貸款,要企業還本付息,而這些資金形成的資產又全部歸國家所有,加重了企業的負擔。(3)一些企業領導人對投資效果不負責,盲目借貸,使企業投資效果差,缺乏償還能力,債務越來越重。(4)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一些呆賬、死賬,造成了一些資金損失長期沒有得到解決。
2.人員包袱沉重,勞動力安置資金缺口大。國有劣勢企業在人員包袱方面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人員數量比較多。富余人員和離退休人員的比重在企業總人數中比例過高。在有些企業中離退休人員與在職職工比例高達1:1。2、企業人員素質差。在傳統的國有企業中,職工擁有多種國家賦予的主人翁的權力,使得企業的人力資源表現出明顯的非市場化屬性,回避了外部人力市場的競爭,職工的勞動關系永久化,企業是職工的終生依托,國有企業就成了“鐵飯碗”、人滿為患、效率低下等難以解脫的“人員包袱”。
3.設備陳舊落后,資產難以變現。由于國有劣勢企業設備陳舊和技術落后,一方面很難生產出市場需求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另一方面,由于這些機器專用性很強,如紡織、煤炭、機械行業等,這些行業向其它行業轉化比較困難,很難隨企業所進的產:業繼續發揮作用。當企業處置這些資產時,不得不低價處理,直接降低了所轉讓的資產含金量,使原有的資產不足以支付對職工進行補償。
4.企業辦社會所帶來的負擔。據測算,廣東省授權經營的資產經營公司和企業集團,大部分都存在企業辦社區、醫院和中小學校,從廣晟資產經營公司來說,企業辦社區就有24個,中小學校10戶,企業辦醫院7個,床位275位,廣業公司社區共有8個,中小學校8個,企業辦醫院18個,床位966位,這些沉重的負擔也拖了國有企業退出的后腿。
二、主要對策
近幾年米,廣東省國有劣勢企業通過關閉、破產、出售、兼并、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實現國有中小企業的退出,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上述種種原因,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劣勢企業退出的步伐,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企業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要使劣勢企業真正退出市場,提高國有企業的資產質量,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1.將國有股減持和合作合資方式實現部分國有企業退出。國有股的具體減持方式可以有多種選擇。一是對于一般競爭性領域的大巾型國有企業,除少數特殊企業采取國有獨資組建有限公司外,大多數改組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對于國有股權比例過高的企業,通過出讓國有股、放棄配股權、置換股權等形式,由絕對控股向相對控股或參股轉變,同時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以資金、技術和市場參股、控股。三是利用上市公司殼資源,通過股權轉讓、資產置換和證券市場運作,減持國有股。
2.依法推進關閉破產,建立藩后生產力的退出渠道。一是要依法關閉那些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廠小礦,主要是小煤炭、小煉油、小水泥、小玻璃、小鋼廠、小糖廠等。二是積極穩妥地關閉那些資源枯竭的礦山,主要是資源枯竭的煤礦、有色金屬礦和核工業的鈾礦,以及其它金屬和非金屬礦,這是長期積累而沒有得到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大多已經停產,靠國家財政補貼過日子,現在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三是對嚴重虧損、扭虧無望、負債沉重、資不抵債、產品無市場的企業,可以采取破產的極端手段,企業關門、資產變現、職工走人,國有經濟完全退出。對那些凈資產為負值不能破產的企業,政府應采取多種辦法給予支持,填平凈資產,補足企業資本金,設置國有優先股等形式。
3.大力培育、發展資本市場。應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集資功能和資本重組功能,提供一種資產形態轉換與資產流動的機制,使一般資產由實物狀態轉換到價值狀態、由貨幣形態轉換到證券形態,使國有資產的戰略性調整得以順利地進行。同時要大力發展中介機構,諸如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對各種中介機構的收費實行規范化、制度化管理,以降低資產重組成本。
4.采取多種措施,切實解決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問題,建立企業壞帳退出通道。通過結構調整,加大呆帳壞帳準備金的核銷力度,核銷一部分國有企業的不良債務。(1)是采取切實措施,減輕國有企業利息負擔。特別是對那些沒有享受債轉股政策的企業,是否可以考慮在利息上給以減負。(2)是完善債轉股的方式。目前應不斷改革和完善債轉股的思路和操作方法,不但要減輕國有企業負債,剝離銀行不良資產,更要對債務中的損失以及導致損失的機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同時,積極開發轉股后的退出渠道,在債權轉為股權后,經過必要的重整,借助證券市場或其它投資銀行業務,將股權出售給境內外的非國有投資者。
5.將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切實減輕企業的負擔。省屬國有企業辦社會,已經成為企業主要負擔之一,我們可以通過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把非主業資產進行處置,用于安置企業富余人員,從而整體上提高企業的資產質量,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6.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妥善國企安排冗員,應盡快在企業之外建立獨立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企業退出的后顧之憂,保持社會穩定。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社會保障基金收支缺口大,今后的目標,應形成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工作應突出以下三點:(1)是要采取多種方式多方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甚至可以以適當的方式發行專項國債。(2)是要依法擴大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提高統籌層次。(3)是嚴格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要加強制度建設,防止社保基金被挪用和被個人與部門侵吞,要進一步探索成立獨立的基金管理公司進行管理的模式,確保基金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