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敏 高凌云
煥發老工業企業活力,使之繼續成為我國新時期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支柱,是我國工業建設不可忽視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問題所在。
一、正確認識和善待老工業企業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新科技工業的興起,一些地方對老工業企業產生了一種從“看不上眼”到“看不順眼”的思想,將老工業企業看成是一種包袱并且千方百計企圖甩掉此包袱。殊不知,這種思想和行為,不僅導致忽視老工業企業的活力,而且也不會產生中國工業真正的發展之路。因為不能善待“老”,自然不會有真正的“新”,新以老相繼,老以新所托,事物的規律從來就是這樣。如果就設備或者技術而言,老工業比較新興工業自然是一種落后,甚至是一種阻礙,但是,我們卻不可否定,我國的老工業尤其是許多大型老工業企業,無論就其基礎條件或者發展前景,卻有著一種新興工業無可比擬的發展優勢,老工業企業潛伏著一種同樣適應市場經濟的可激活力。
其一,“老企業”并不老。我們所說的老工業,無非是比較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發展起來的工業的一種差異,這種“差異”究竟“差”在哪里?就建廠時間來說,新中國成立至今也才50多年,其工業企業再老又能有多少年,如果比較世界發達國家至今仍在蒸蒸日上的百年老廠又能叫“老”嗎?就企業作用來說,我們的老工業企業不僅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為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幸福,包括為國防和航天航空事業的進步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而且時至今日,許許多多的老工業企業照樣還在煥發著企業的青春,繼續在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對于這一點,我們又怎能把它們看成“老”和看成“包袱”呢?
其二,老傳統不等于“老包袱”。在一些人把老企業一概看成“老包袱”的觀念中自然同時包括老工業企業的精神,認為這一切都“過時”了。事實并非如此,多少年來,我國的工業和工人不僅以自身的形象和勞動成果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火車頭,同時在自身的發展中創造和發揚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神、敢于拼搏敢于勝利精神,創造和運用了一整套工業企業管理方法。所有這些,不僅不應成為我們的“包袱”,而且應當視為老工業帶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視為我國工業永遠受用的精神食糧。中國工業也應當有一種中國工業的精神,面對今日吐界風云變幻和國際市場的競爭,我們尤其要看重和繼承老工業給我們創造的光榮傳統。
其三,老工業有新活力。活力首先是人不是物,是人的精神和人的聰明才智。就人的活力而言,新工業與老工業有人的文化高低、技術深淺之分,這是事實。但老工業企業的人才也不一定全都是“老”,老工業也有老工業的人才輩出,也有廣大職工知識的不斷更新,更有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也應該是事實。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產力最直接的作用點,即使是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它既靠人去創造,更靠人去運用,站在人本觀念的立場,我們有什么標準說老工業沒有活力?
二、如何煥發老工業企業的活力
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建立為一切經濟形態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私營的或個體的企業可以發展成為較大型的企業,而老工業企業,特別是一些大型老工業和已經形成工業集團的老工業基地同樣也可以在市場經濟中邀游。如果說有什么“束縛”,那也只是體制方面的“束縛”,與老工業自身本無關聯。不過,針對我國老工業企業長期以來積累的弊端和現狀,要煥發其青春活力,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必須丟掉“包袱”觀念。如前所述,我們不能把老工業企業一概看成是前進中的“包袱”,何況許多老工業企業還沒有到破爛不堪的程度。與此同時,還應當看到老工業企業的內在潛力,看到老工業企業產品的可開發和可利用性,看到中國人對老工業產品的情有獨鐘和民族工業自豪感。丟掉“包袱”觀念實際是,丟掉自身的盲目,這一點,應當成為我們煥發老工業活力的第一認識。
第二,必須樹立人本觀念。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更是企業之本。老工業企業需要通過改革才能煥發活力,但一切改革是革除舊制,不是“革除”人。火柴被打火機代替,不是說火柴廠就不能生產打火機,核心的問題是人本觀念,新工業也好,老工業也罷,道理只有一個,人本同在,活力自然同存。
第三,必須增強科技觀念。人類畢竟已經進入了科技時代,作為工業,無論新老,都必須以科技為生產的重要手段。老工業企業在長期以來的生產經營中表現了一定的科技水平滯后,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只要我們在更新觀念中不斷學習和引進先進科技,老工業現代化也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第四,必須拓展時空觀念。我國已是WTO的成員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前景已經展現在國人面前。作為老工業企業,必須摒棄閉關自守的束縛,拓展企業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新的時空觀念,將自身置于國際經濟潮流的驚濤駭浪之中,努力生產出世界領先產品,真正煥發出老工業企業應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