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敏 許 璐
近年來,民營經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中最具活力的亮點,2002年其對GDP的貢獻占40%以上,在吸納就業、活躍市場、促進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現已呈現出向規模化、科技化、外向型發展的趨勢。而民營企業融資構成中外部資金不到30%,這種外部資金支持量與其產出之間的極度不對稱,造成融資結構與潛在經濟增長結構的不對稱性,嚴重制約民營經濟的發展并最終將限制我國的長期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不僅是對民營企業本身的促進,也有利于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本文將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難這一現象,探討政府對民營企業融資的政策性限制及其深層次原因。
一、我國的相關政策對民營企業融資的限制
1.銀行貸款的限制。首先,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普遍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貸款管理模式和嚴格的授權授信政策。近年來四大行全面上收了基層行的信貸權限,規定縣支行除小額抵押貸款、100%保證金承兌以及消費信貸(50萬元以下)等實行報備制以外,其它貸款必須實行單筆報批。這種政策不僅對縣級銀行的貸款發放形成了剛性制約,也無法滿足民營企業急、頻、快的資金需求特點。此外,中國人民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實行“責任到人”政策——該政策要求信貸人員個人對貸款負責,而其收入基本不與貸款責任和貸款本息收回掛鉤,權責不對稱,嚴重挫傷了信貸人員放貸的主動性和支持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其次,中小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融資功能發揮不足,且受限較多。中小銀行由于自身的特點,更適于民營企業融資。但目前中國的人大多數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存在市場定位不清的問題,盲目效仿或被動跟進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業務趨同現象嚴重,其經營管理模式和四大行并無二致,忽視了對民營企業的對口服務功能。另一方面,我國限制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民間資本是民營企業融資的一項重要的潛在資金來源,但其目前仍難以通過高效的渠道進入金融業。
2.股票與債券市場上的限制。首先,從股票市場的現狀來看,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存在較大的政策性障礙。在公司上市融資條件方面,現行《公司法》過于注重準入機制,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不得少于5000萬元,設定的門檻過高;又如公司開業時間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這一硬性條件對于正處于成長期的民營企業來說難以達到的,而關于上市條件中贏利業績連續計算的覿定區別對待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有違平等原則,使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在證券市場上處于不平等地位。另外,大部分民營企業自身財務制度不健全,沒有建立規范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與資本市場要求相去甚遠,最終只能“望股興嘆”。其次,從債券市場來看,其對民營企業的限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監督管理模式從1987年3月實施的《企業債券管理暫行條例》開始構架,當時債券市場基本上未對民營企業開放。1993年8月實施《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后,債券市場監管模式得到完善。“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對企業債券的發行和交易活動,進行監督檢查”。1999年,央行退出債券管理,而由國家計委承擔企業債券的管理工作。同時,修訂了《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對企業債券發行主體進行嚴格限制,一般只有國有大型企業才能實現發債融資的目標。2、我國對于企業債券的發行實行規模管理,由國務院確定全國企業債券發行的年度規模和規模內的各項指標。在安排年度債券發行計劃時,優先考慮農業、能源、交通和重點原材料與城市公共設施項目。此外,我國的《公司法》對企業發行債券也有嚴格要求,如對發行主體凈資產最低額的規定,對發債資金使用用途及利率的限制,這一系列規定嚴重阻礙了民營企業進入債券市場融資。
二、融資的制度性缺陷:深層次原因
1、不合理的產權制度安排。產權制度是所有的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現行體制、政策的不合理最終都可以歸結到產權制度的不合理。當前我國產權制度的不合理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各經濟主體產權地位的不平等,國有企業產權相對于其它產權主體處于明顯的優勢地位。其二,個人財產尚缺乏明顯的界定和保護。現有的基本產權制度安排根源于計劃經濟時期我們對于所有制的認識。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財產權利不是基于經濟主體權利平等來確定,而是根據所有者的性質來確定。這就導致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地位在金融市場上極端的不平等,政府在對金融資源進行配置時是“惟成分”論而不是“惟效益”論,在現行產權制度安排下,政策傾向于國有企業也就不足為奇了。要改變這一狀況,只有實行以分散決策為特征的資源配置市場化,這就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產權制度。而實際上,我們的產權制度改革嚴重滯后,這是造成民營企業發展艱難的根本原因。
2、以國有經濟為導向的融資體制。盡管經濟改革使我國投融資體系逐步完善,但是20多年的經濟改革并沒有改變融資體制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基本導向。這種以國有經濟為導向的融資體制從根本上說是由產:權制度安排的不平等,國有產權的絕對優勢地位決定的。該體制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國家通過對銀行的控制來確保融資向國有經濟傾斜。其次,在財政支持方面,由于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血緣關系,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基本上得不到支持。再次,證券市場是在計劃框架內通過行政分配方式來運作的,基本上只有國有企業才有機會獲得來自證券市場的資金。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融資體制存在嚴重的非均衡發展狀態,適應不了多樣化的需求主體,這將必然阻礙民營企業融資的發展。
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外部原因層次各不相同,有政策導向方面的,也有制度、體制方面的。要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多策并舉,綜合治理,建立民營企業多融資渠道體系。1、政府應發揮制定政策、完善制度和監督協調作用。2、國有商業銀行應轉變思路,利用信貸手段支持民營企業。3、直接引入民營資本經營,服務對象定位于中小民營企業。4、培育和發展資本市場,增加市場容量,完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機構。以上只是從外部原因上泛泛探時我們需要努力的幾個方面。事實上,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此工程的核心部分在于民營企業自身融資能力的增強,基礎部分在于政府積極引導和支持,其它則依賴于整個社會的發展。盡管“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吾將上下而求索”,相信在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之下,民營企業融資不會再難,我們有望迎來民營企業暢通發展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