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楊文選 楊衛軍
隨著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強,我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地加大。從最初的“抓大放小”,到“放小扶小相結合”,到“堅持發展大企業大集團與扶持中小企業并舉”。國家在有關稅收政策上,明確要支持和鼓勵中小企業的創立和發展。但是,卻沒有明確說明稅收政策具體應如何支持。因此,深入研究我國現行稅收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有關規定,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對促進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現行稅制對中小企業的有關規定明顯不足
1、政策設計不合理。例如,企業所得稅雖然實行18%和27%的優惠稅率,但由于采用了全額累進稅率,使得兩檔稅率的臨界點附近稅負增長過快,降低了中小企業的稅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業追加投資。又如,營業稅稅制規定:營業稅納稅人在其營業額未達到稅法規定的營業稅起征點的,免征營業稅,但起征點的適用范圍僅限于個人納稅人。缺少對中小企業納稅人起征點的設計。
2、稅收優惠手段單一。現有的優惠措施大多局限于所得稅方面,其它稅種涉及較少,并且只有降低稅率和減免稅等直接優惠方式,優惠對象也僅限于取得收益的企業,沒有采用國際通行的加速折舊、投資抵免、延期納稅等做法。
3、政策措施零散、不規范。我國現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分散于多個稅種的實施細則中,多以補充規定或通知的形式出現,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和有效的法律保證,而且政策調整過于頻繁,不利于實際操作和執行。
4、中小企業稅負偏重。根據現行增值稅納稅人身份的認定標準,我國中小企業80%以上被定位為小規模納稅人。表面上看,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工業企業為6%,商業企業為4%)比一般納稅人的法定稅率17%或13%低得多,但實際上這一征收率的稅負是偏重的,因為一般納稅人采用以銷項稅額扣減進項稅額后的余額作為應納稅額,因此只有獲得增值才需繳稅;而小規模納稅人只要取得銷售收入,無論有無實際增值都需繳稅。據測算,工業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實際稅負平均為3.97%;商業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實際稅負平均為2.95%。相比較而言,小規模納稅人的實際稅負遠遠高于一般納稅人。
二、完善現行中小企業稅收政策的原則
為了充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的積極作用,促進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有必要對現行的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規范和完善,在調整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公平合理原則。稅收公平包括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兩層含義。橫向公平是指具有相同能力的納稅人,要求繳納相同的稅收,使中小企業在整個企業群體中享受同等稅負待遇,以體現在稅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納稅主體從事經濟活動的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收入不同,其納稅能力也不盡相等。因此,在強調橫向公平的同時,還必須強調縱向公平。縱向公平是指對具有不同能力的納稅人,要求繳納不同的稅收,相對于大型企業來講,中小企業的經濟實力相對較弱,應該結合中小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制定有別于大企業的稅收政策,以體現量力負擔。
2、確實便利原則。有關中小企業的稅收政策,要在深入研究其可行性的基礎上形成規章,明確規定每個納稅人稅款繳納的時間、方式和稅額等,而且一旦成文,不宜經常變動,以確保政策的延續性和指導性。同時,各項征稅均應給中小企業納稅人創造較為方便的條件,做到時間便利(指規定在納稅人認為方便的時間繳納)、手續便利(指盡量簡化納稅手段)。
3、優惠手段多樣化原則。稅收優惠手段應采用多種形式,以適應中小企業主體多元化,經濟形式及經營范圍多樣化和經營水平不同的特點。優惠手段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減稅、免稅、加速折舊、增加費用扣除、允許虧損抵補、延期納稅、再投資退稅、稅收抵免等形式。
4、稅收適度原則。在設計稅率結構和稅率水平時,應從鼓勵增加儲蓄和投資的角度出發,將稅率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盡可能減少中小企業納稅人的稅收負擔,避免產生稅收替代效應。
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1、加大流轉稅的稅收優惠。在營業稅方面:應當合理設計中小企業納稅人的起征點,營業額在一定數量以下的不征營業稅,超過的才征稅;在增值稅方面:(1)改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為“消費型”增值稅,徹底避免重復征稅,減輕企業稅負,增加企業留存收益。(2)適當降低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并使工業與商業征收率相統一。
2、進一步完善所得稅。(1)改現行的三檔“全額”累進稅率為“超額”累進稅率。(2)在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前提下,降低所得稅稅率,可由33%降低到25%。對于主要適用于中小企業的兩檔照顧性稅率18%和27%也應下調至15%和20%。
3、采用多樣化優惠手段,支持中小企業投資。(1)允許中小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資金缺乏是限制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恰當的稅收政策可以提高中小企業的稅后收益率,增強其內部融資能力。折舊是固定資產消耗的價值補償,在征收企業所得稅前的成本中列支。如果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稅收政策對企業折舊額沒有影響,但是,如果以貼現率按現值計算,縮短折舊期限,提高折舊率,則可以減少現期的納稅支出,使企業推遲納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資金缺乏問題。(2)允許中小企業銀行貸款的利息于稅前全額扣除。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間接融資的成本高,允許中小企業銀行貸款的利息于稅前全額扣除,可以增強其還款能力,降低其取得銀行貸款的難度,促進中小企業外部融資。(3)允許投資損失稅前扣除。現行稅法規定,被投資企業發生的經營虧損,投資方企業不得調整減低其投資成本,也不得確認投資損失。這項規定不利于中小企業對外投資,建議允許中小企業扣除從受資公司分攤的損失,(扣除數額不能超過其投資的賬面價值)從而降低中小企業的投資風險。(4)允許再投資退稅。對中小企業用稅后利潤轉增資本的再投資行為,按一定比例退還再投資部分已繳納的所得稅稅款,以鼓勵企業將所獲利潤用于再投資,擴大企業規模。
4、提供稅收優惠,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受風險高、資金短缺和人才匱乏等因素的制約,中小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困難重重。所以,應該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稅收優惠,以促進科技進步及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和商業化。(1)取消按區域(目前我國稅法規定對于在高新區內或經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企業才能享受所得稅的優惠)給予高科技企業優惠的做法,改為按企業是否為高新技術產;業為標準統一實行稅收優惠。(2)對于中小企業購進用于新技術開發的固定資產,給予20%的附加折舊,即以購進價款的120%計價折舊。同時縮短折舊年限,促使企業提高技術能力。(3)給予從事高新技術開發的技術人員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優惠,增加其稅前費用扣除額,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同時對于中小企業支付給技術人員的工資允許稅前全額扣除。
此外,在稅務管理過程中,稅務機關應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宣傳和納稅輔導;向中小企業納稅人講解包括賬冊憑證的保管、納稅申報表的填寫和會計處理等有關的稅收知識;分析與中小企業有關的稅收政策,使中小企業納稅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稅收問題;提高其對稅法的認知程度和納稅申報的準確性,減少中小企業申報納稅的時間,簡化納稅手續,降低其納稅成本,從而提高整個中小企業的稅收征管效率。同時,在管理咨詢、信息服務、市場開拓、人才培訓等方面也應給予中小企業更多支持,強化稅收的服務功能,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