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鵾鵬
一、我國目前就業形勢分析
據權威預測,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來自約1400萬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15億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近100萬城鎮年度新增勞動力的巨大壓力。高校畢業生數量,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國有集體企業失業人員數量和機關企事業分流人員數量呈逐年增加趨勢。
我國的就業問題從性質上來看, 既是總量問題又是結構性問題。就業的總量問題就是指勞動力供給遠遠大于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業的結構性問題,主要是指就業存在地區和行業間的不平衡。在勞動力供給壓力大的地方,對勞動力需求嚴重不足,結果造成勞動力供給從壓力大的地方流向供給壓力小的地方,這是農村勞動力不斷加速向城鎮地區流動的主要原因。就業結構的不平衡還表現在行業和部門間。伴隨著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具體表現為“朝陽產業”不斷吸納勞動力就業,比如IT產業,旅游業等。而一些“夕陽產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則出現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從1996年到2000年,中國國有單位從業人數減少3142萬人,下降279%;城鎮集體單位減少1517萬人,下降533%。即在近5年內,中國傳統正規部門約分流了1/3的在崗人員。
二、我國目前就業環境分析
(一)我國經濟快速持續健康增長。
由于連續三年來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社會需求全面回升,企業效益大幅度提高,出口結構進一步改善,經濟正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前進。實踐證明,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當前經濟增長,而且為經濟在新世紀的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國連續幾年擴大內需積蓄的力量正在加速釋放,其影響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由于我國經濟連續20多年保持高速增長,社會保持穩定,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和理想的投資場所。世界企業500強的投資計劃中都把中國列為重點投資對象,外資利用的增加既推動了經濟的增長,又面推動了就業崗位的增加。
(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加速,中小非公有制面臨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經濟和產業調整過程中,一方面國有集體企業減員增效,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小非公有制企業的迅猛發展,為就業和再就業創造了更多有利的經濟環境。由于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旅游業發展更快。隨著私營、個體等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非公有制已經成為我國增加就業的主要渠道。
(三)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為新增就業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在黨的十六大上,江澤民同志用相當的篇幅闡述了我國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問題?!扒Х桨儆嫈U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成為我國今后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央制定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下崗就業人員再就業的通知》要求在堅持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的前提下,通過實施收費減免、稅收扶持、小額貸款、社保補貼、崗位補貼項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努力改善就業環境,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鼓勵企業更多地吸納就業,幫助困難群體就業。積極就業政策的制定實施,將對未來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就業崗位的增加出現了新亮點。
十五計劃執行兩年多,就業崗位的增加出現了一些新亮點。比如,十五計劃提出結構調整是主線,設想中重視的是高新技術產業,但最近兩三年,中國發展最快、對就業崗位的增加貢獻最大的是制造業。目前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制造中心,制造業以及配套產業正成為吸納就業的新源泉。
三、促進就業的對策
(一)宏觀政策取向要從促進經濟增長轉向充分就業。
前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認為,按照經濟學原理,宏觀政策有四大目標,即高水平和快速的經濟增長,高就業水平和低非自愿失業、價格水平穩定以及國際收支平衡。這四大目標應該努力做到同時兼顧,但卻很難等量齊觀。事實上,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在宏觀政策取向上對這四大目標是不同偏重的。對于政府來說,宏觀調控的最大目標必須根據經濟形式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排序。當經濟步入良性循環時,政府工作的注意力應放在擴大就業上來。在經濟增長勢頭不錯,就業又很困難的情況下,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發生變化,應該把充分就業放在宏觀政策目標的首位,把失業率和新增就業機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利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政策調控失業率。
(二)積極促進非正規就業(InformalEmployment)
所謂非正規就業是處于正規就業與失業之間的一種特殊的就業形式,是兩者之間的過渡區或緩沖帶?;蛘哒f,相對于正規就業而言,非正規就業是指難以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一種就業形式,具有市場易入性、勞動密集性、技術含量低等特征,非正規就業不只是存在于非正規部門(Informal Sector),同時也存在于正規部門(Formal Sector)。各種分析表明,我國的非正規就業,發展潛力很大,并且符合未來就業模式的發展趨勢。促進非正規就業發展,不僅要重視非正規部門的就業,也要重視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的發展。
(三)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1978年以來,從農村轉移出來的23億勞動力主要由中小企業吸納的。我國中小企業絕對數量大約800萬家,但相對數量較少,每千人只有64個中小企業,而發達國家每千人有中小企業數量40——50戶。如果我國中小企業達到發達國家的最低水平40戶中小企業/千人水平,尚需要有5000多萬個中小企業。如果未來十年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能達到這樣一個規模,將提供45億多就業崗位,就可以從根本上使目前勞動力就業空間狹小的局面改觀。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場就業機制。
市場經濟是在自由競爭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就業人口還是失業人口都是市場經濟作用的結果,失業問題在市場經濟中發生,也只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建立和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是我們解決就業問題的方向和必由之路。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仍處在發育過程中,市場就業機制尚不完善,市場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健全,各級地方政府應遵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勞動力市場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建設網絡建設以及市場管理和就業服務等多方面的指示,緊緊圍繞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搞好勞動力市場建設。
(五)加大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城鎮失業人員的培訓力度。
根據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每年需要轉移1000多萬農村人口:同時,每年沒有升入高一級學校的約600萬初、高中畢業生迫切需要通過教育培訓實現轉移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高度重視他們的技術培養,增強其就業能力是解決每年1600萬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的根本途徑。為此,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動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的制度創新,切實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術水平,以適應工業社會需求。